文档详情

二甲苯对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SCE频率的影响

l****6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5.50KB
约2页
文档ID:39045367
二甲苯对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SCE频率的影响_第1页
1/2

1二甲苯对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 SCE 频 率的影响【关键词】 二甲苯类;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 [摘要]目的 探讨二甲苯对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 DNA 的损伤作用方法 采用染色体分析技术,对体外培养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姊妹染色单体交换(SCE)频率进行观察结果 3.0、6.0 mmol/L 二甲苯组淋巴细胞中的 SCE 计数平均值分别为7.533±0.234、10.933±0.325,与对照组(2.800±0.242)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性(t=14.084、20.085,P 0.001)结论 二甲苯对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 DNA 有显著损伤作用 [关键词] 二甲苯类;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damage of xylene on DNA of human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 Methods Chromosome analysis technique was used to study sister chromatid exchange (SCE) frequencies of in-vitro-culture blood lympho- cyte. ResultsThe frequencies of SCE in xylene groups (3.0 mmol/ L, 6.0 mmol/ L) were 7.533±0.234 and 10.933±0.325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2.800±0.242) ( t=14.084,20.085;P 0.001). ConclusionThe injury of xylene to human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 is significant. [KEY WORDS]xylenes; lymphocyte; sister chromatid exchange 二甲苯是实验室中常用的有机溶剂,有较强的挥发性,是脂溶性物质。

大量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二甲苯可引起动物及人体多系统如造血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等功能的改变[1]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培养,在染色体水平上观察二甲苯对淋巴细胞 DNA 的损伤作用,以期为二甲苯对淋巴细胞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及分组 28 例供血者均为健康志愿者,男 12 例,女 16 例;年龄 23~282岁,平均为 26.5 岁近期无化学致癌物、致突变剂及放射线接触史每个志愿者抽取静脉血 4 mL,分为 5 组:无二甲苯染毒的对照组, 0.5 、1.5、3.0、6.0 mmol/L 二甲苯染毒组 1.2 实验方法 1.2.1 淋巴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制片 常规 Ficoll-Hypaque 液离心法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RPMI 1640 培养液(体积分数为 0.10 的小牛血清,10 g/L 庆大霉素,2 mmol/L L-精氨酸,1 mmol/L 的丙酮酸钠)中连续培养 4 h 后按照设定二甲苯浓度染毒 培养加入二甲苯后培养至 24 h,加入 10 mg/L 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继续避光培养 48 h,制片前 3 h 加入 PHA(终浓度为 0.2 mg/L)。

常规气干法制片 1.2.2 分化染色及 SCE 计数 采用夏家辉等[2]的方法进行姊妹染色单体分化染色选择 BrdU 掺入后第二细胞周期分裂象[4],油镜下进行 SCE 计数每例样本随机分析 30 个中期分裂象,计算 SCE 平均频率,每一末端的交换算作一次交换,长臂或短臂中间的交换算作两次交换采用 SPSS 12.0 软件对结果进行 t 检验 2 结果 对照组、二甲苯染毒各组 SCE 计数值分别为 2.800± 0.242,3.100±0.147,3.200±0.139, 7.533± 0.234,10.933±0.3250.5、1.5 mmol/L 二甲苯染毒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 t= 1.061 、1.435,P 0.05);3.0、6.0 mmol/L 二甲苯染毒组与对照组相比 SCE 计数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极显著性( t=14.084、20.085,P 0.001) 3 讨论 二甲苯作为一种有机溶剂,在工业生产和实验室里有着广泛的应用,以往的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二甲苯的血液毒性和致突变性较小,这一结果是基于动物整体水平,主要观察染毒后动物行为改变及生理、生化指标的改变而得出[3]。

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改进,实验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二甲苯的毒性作用有了新的3认识,其对于造血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毒性作用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目前,二甲苯对外周血淋巴细胞毒性研究还未见报道,SCE 频率可用来反映某个体细胞DNA 损伤与修复的情况,是染色体不稳定性和早期染色体变化的灵敏指标[4]本实验通过体外培养外周血淋巴细胞,在染色体水平上直接观察二甲苯对淋巴细胞的毒性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即使在较低浓度( 3.0 mmol/L )下,二甲苯对体外培养的外周血淋巴细胞 SCE 频率的影响也很显著,而且随二甲苯浓度升高,淋巴细胞中 SCE 频率明显增加二甲苯对外周血淋巴细胞毒性作用机制尚未阐明,其是否与 DNA 共价结合 形成加合物,在核酸内切酶的作用下进行切除修复,增加DNA 的不稳定性从而导致 SCE 频率升高,或染色体畸变有关,还有待深入研究此外,本实验研究的是二甲苯对体外培养细胞的毒性作用,没有涉及到体内代谢系统,二甲苯代谢产物对细胞毒性作用也尚待研究;由于二甲苯的脂溶性,其对细胞膜以及信号转导的影响也需要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 颜士勇,郭丰涛,竺青,等. 二甲苯对原代培养神经细胞毒性的实验研究[J].海军医学杂志,2002,23(3):200-202. [2] 夏家辉,李麓云. 姐妹染色体互换[J].生物科学动态,1978(6):9. [3] 余淑苑,康莉,张志成,等. 装饰材料挥发物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 DNA损伤的研究[J].华南预防医学,2002,28(5):12-14. [4] 张峰,苏爱,杜嗣廉,等. 青霉胺和硫酸锌对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 SCE的影响[J].青岛医学院学报,1999,35(2):96-97.。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