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20 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三)第五节 托马斯·曼一、生平和创作托马斯·曼(1875—1955)出生于德国北部城市卢卑克,父亲是经营谷物的富商,兼任负责税收的参议;母亲出生于巴西,是葡萄牙人的后裔托马斯·曼秉承了父母两方面的性格,即父亲作为北部德国人的那种严肃冷静的素质和母亲作为南欧人的那种敏感、热烈而喜爱幻想的天性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倾向,构成了托马斯·曼矛盾的个性,这种矛盾的个性后来体现在他的创作中托马斯·曼的一生,大体可分为两个时期:从出生到 20 世纪 30 年代是他的前期,30 年代以后则是后期1891 年,托马斯·曼 16 岁时,他父亲去世,商号也随之倒闭第二年,他母亲携全家迁至慕尼黑定居,而此时托马斯·曼正在卢卑克的文科学校读书,所以一个人留在卢卑克,待到翌年毕业后才前往慕尼黑托马斯·曼在慕尼黑进入一家保险公司当见习生但据他后来说,他并不想在那里好好地任职他心不在焉,不去办公,却偷偷地写小说1894 年,他创作了第一部中篇小说《堕落》小说发表后,受到当时著名作家戴默尔的赞扬在《堕落》发表后的第二年,托马斯·曼辞去保险公司的职务,到慕尼黑高等工业学校旁听历史、文学史和经济学等课程,同时为他哥哥亨利希·曼主编的杂志《二十世纪德意志艺术及福利之页》审稿和写书评。
1896 年,托马斯·曼不满于学校的课程和为杂志审稿的工作,只身去意大利他住在罗马,无所事事1898 年,托马斯·曼回到慕尼黑担任讽刺杂志《西木卜利齐西木斯》的编辑,同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集《矮个先生弗里德曼》后来的两三年中,托马斯·曼埋头写作1901 年,他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小说出版后引起极大反响,托马斯·曼因此而享誉德国不久,小说又在欧洲其他国家翻译出版,引起了全欧洲的注意尽管托马 斯· 曼后来又写了许许多多作品,但人们总把《布登勃洛克一家》视为他的代表作继《布登勃洛克一家》之后,托马斯·曼于 1903 年出版小说集《特里斯坦》,其中包括被认为是他的中篇代表作的《托尼奥·克勒格尔》在这部小说集里,有两部中篇小说即《特里斯坦》和《托尼奥·克勒格尔》以及后来发表的中篇小说《威尼斯之死》,是所谓的“艺术家小说”这些小说旨在于表现自视清高的艺术家与庸俗的市民社会之间的矛盾,而托马斯·曼对这一矛盾的态度也是矛盾的1905 年,30 岁的托马斯·曼与有犹太血统的教授普林斯海姆的女儿卡塔琳娜结婚对于婚姻生活,托马斯·曼是心满意足的他后来在自传中说:“什么东西都比不上我的幸福。
我结婚了,我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妻子,一个真正的公主,相信我吧,她的父亲是大学教授……我还有两个极好的孩子,对他们,我寄予最高的希望婚后,托马斯·曼陆续出版了许多作品,其中重要的有讽刺小说《王爷殿下》、三幕剧《菲奥伦察》以及长篇小说《魔山》《王爷殿下》写贵族克劳斯·亨利希欲娶一个美国百万富翁的女儿为妻,但又嫌她不是贵族,最后克劳斯家族出于经济考虑,还是同意了这门亲事小说在讽刺贵族摆“臭架子”的同时,也侧面反映了德国贵族没落、资本主义渐占上风的社会现实《魔山》则是托马斯·曼继《布登勃洛克一家》之后的又一部大作这是一部德国传统的“教育小说”,写大学毕业生汉斯·卡斯托普在一所疗养院住了 7 年,疗养院病人心态各异,有相信理性的乐观的人道主义者,狂热鼓吹禁欲主义的耶稣会教士,享乐主义者以及热衷于精神分析的医生,他们都试图用自己的思想影响卡斯托普最后,卡斯托普领悟到“人为了善和爱就不应该让死亡统治自己”他终于摆脱了等候死亡的思想,离开疗养院,企图有所作为然而,却又被送上了战场……小说的背景是 1904 年至 1914 年,但作品所反映的却是魏玛共和国时期流行的各种思潮,所以它既是一部“教育小说”,又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时代小说”。
《魔山》出版于 1924 年,此时托马斯·曼已确立了自己反战的和平主义立场但早在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托马斯·曼却一度对战争持肯定的态度他曾和他的哥哥亨利希·曼公开辩论,针对亨利希·曼批评德国战争政策的论文《论左拉》,他发表了《一个不问政治者的看法》一文,从维护“德意志精神文化”的立场出发,为德国发动大战辩护为此事,兄弟俩几乎反目成仇然而,随着德国在大战中失败,托马斯·曼对战争的看法发生了根本的变化1922 年,他发表著名的《论德意志共和国》的演说明确表示他的民主主义反战思想,同时也和哥哥亨利希·曼取得了和解30 年代是托马斯·曼一生中变化最大的时期,也是他的创作从前期转向后期的过渡时期当时,纳粹在国内进行大肆宣传,托马斯·曼预感到法西斯主义的威胁,呼吁德国人民警惕,以免德国再次陷入战争的深渊1930 年,他在柏林作题为《德意志的致词对理性的呼吁》的演讲,因此遭到纳粹的威胁然而,他并不屈服,同年又发表了著名的反法西斯中篇小说《马里奥和魔术师》这是一部针对当时日益猖獗的法西斯势力而写的政治小说小说中的魔术师齐波拉当众用催眠术使一个老实的咖啡馆侍者马里奥入眠,还命令他做出各种荒唐的举动。
马里奥醒来后,发现自己被齐波拉戏弄了,便举枪打死了齐波拉很明显,作者在小说中把纳粹比作魔术师,他们的那套宣传是欺骗公众的催眠术,但催眠术一旦失效,公众醒来之后是会处罚这些纳粹分子的《马里奥和魔术师》虽说是政治小说,却毫无说教意味,只有故事和形象在说话,又不失其深刻的政治内涵1933 年,托马斯·曼在慕尼黑大学纪念瓦格纳逝世 50 周年大会上发表题为《理查德·瓦格纳的苦难和伟大》的演讲,由于他没有像纳粹那样鼓吹瓦格纳的民族主义,没有盲目称赞这位作曲家,而是从德国文化的人道主义传统的立场论述了瓦格纳,因此遭到当时德国文化界的严厉指责,甚至要将他投入监狱在这种情况下,托马斯·曼只好沉默不久,希特勒被任命为总理,纳粹正式上台并开始大肆迫害异己托马斯·曼被迫流亡,迁居瑞士从此,托马斯·曼便成了国际反法西斯主义名流1935 年,为表彰他的反纳粹立场,美国哈佛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在流亡瑞士期间,托马斯·曼完成了他的长篇巨著《约瑟和他的兄弟们》4部曲中的前三部,即《雅各的故事》、《约瑟的青年时代》和《约瑟在埃及》这部长篇是托马斯·曼受歌德的启发而构思的他采用《旧约·创世纪》中关于约瑟的故事,写约瑟被他的兄弟们扔进井里,后来又被卖给埃及人作奴隶;又因拒绝一个埃及女人的诱惑受诬告而入狱,等等。
经过种种磨难,约瑟终于成为贤人,当上了埃及的大臣,但他不思报复,反而成了他的兄弟们以及以色列部族的拯救者显然,这也是一部“教育小说”,倡导的是基督教赎罪思想,但其中也表现了作者因受祖国的迫害而发自内心的感慨:他并不记恨德国的“兄弟们”,而是想最终拯救他们托马斯·曼在瑞士的最后一年曾担任《尺度和价值》的主编1938 年,因普林斯顿大学聘他为教授,他从瑞士迁居美国第二年,即 1939 年,他发表长篇小说《洛蒂在魏玛》小说写 1816 年歌德与青年时代的女友夏洛蒂在魏玛的重逢,几乎没有情节,而是着重描写重逢时各种人物、尤其是歌德的内心活动小说中最精彩的是第 17 章和最后一章在第 17 章里,托马斯·曼用当时新颖的意识流手法写歌德大段的内心独白,再现这位大诗人复杂的性格;最后一章则采用现实和梦境交错的描写手法,表现夏洛蒂在幻觉中与歌德的对话这部小说表明托马斯·曼在坚持现实主义传统的同时,也借鉴而且擅长现代派的艺术表现方法1940 至 1945 年二次大战期间,托马斯·曼直接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主义宣传,在美国发表 55 次题为《德国听众们!》的广播演讲1942 年,他受聘于美国国会图书馆担任德国文学顾问。
1944 年,他加入美国国籍大战结束后,托马斯·曼于 1947 年出版他后期最重要的长篇小说《浮士德博士》这是又一部“艺术家小说”,写艺术家的悲剧小说的主人公、作曲家莱弗金,因不满于艺术界墨守陈规的风气,立志创新,便与魔鬼订约,以放弃爱心为条件,换取魔鬼提供给他的艺术灵感,而且在 25 年后将自己的灵魂交给魔鬼订约后,莱弗金果然取得成功,写出了许多“新颖作品”,但是他的爱心并未彻底泯灭,每当他表现出爱的感情时,他所爱的人便受到魔鬼的惩罚为此,他渐渐感到懊悔,最后向朋友们坦白了自己与魔鬼订约的秘密,并认识到艺术不仅仅是追求新颖,而应该以爱和真正的人类情感为本但是,他的觉悟已为时晚矣,他的灵魂已归魔鬼所有,他变成了痴呆据托马斯·曼自己说,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莱弗金的思想、气质、经历以及最后变成痴呆等情节,都取材于尼采的生平与病历;小说中关于现代音乐的观点取材于阿多尔诺的音乐哲学;莱弗金与魔鬼的谈话借鉴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其中的一些插曲则直接取材于有关浮士德博士的民间故事所有这些材料,托马斯·曼是用一种类似电影蒙太奇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然而,尽管这部小说用了大量的现代派艺术手法,小说的主题却是对现代艺术的批判性反思,即:艺术要“创新”,但“创新”每每要背离人类最古老的感情——爱,因此现代艺术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要“新”还是要“爱”?“新”是艺术的生命,但离开“爱”的“新”无益于人;“爱”是生活的准则,但坚守这一准则又无“新”可言,也就没有真正的艺术。
这是托马斯·曼作品恒常表现的矛盾,即艺术与生活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可以说,他一生都在苦苦地思考这一深刻的哲学问题,但终因无法找到答案而哀叹,而这种哀婉的悲观情调,每每又给他的作品带来一种独特的魅力50 年代初,美国在政治上右倾,麦卡锡主义盛行一时对于政治迫害,曾深受其害的托马斯·曼特别敏感,于是他便于 1952 年愤然离开美国,移居瑞士苏黎世附近的乡村但他更积极地参与为维护欧洲与世界和平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就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他还为纪念席勒逝世 150 周年分别在斯图亚特和魏玛两地发表题名为《试论席勒》的演说;为纪念歌德和席勒,他又两次在东、西德演说,明确表示他反对分裂、维护德国统一的政治立场1955 年 8 月 12 日,托马斯·曼在苏黎世去世二、《布登勃洛克一家》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是托马斯·曼的代表作从小说的副标题“一个家族的没落”便可看出,这是一部编年史式的长篇记述体作品故事发生在 19 世纪 30 年代至 70 年代的德国商业城市卢卑克这家人的老一代——祖父老约翰·布登勃洛克,年轻时趁拿破仑战争之机经营粮食买卖发了大财,他创建约翰·布登勃洛克公司老约翰的儿子小约翰荣获尼德兰政府赠与的参议头衔,更使这一家人觉得光彩。
家里深院大宅,高朋满座,生活风雅豪华,万事顺利,家道兴旺到了布登勃洛克家的第三代孙子托马斯、克利斯蒂安和孙女安冬妮,以及晚生女克拉拉时,家庭起了微妙的变化兄妹几人自幼显出各自不同的性格托马斯举止有节,活泼聪明,但毫不张狂,人人称他是一块“商人的料”;弟弟克利斯蒂安性格则有些喜怒无常,不善理财,甚至疯疯癫癫安冬妮是个虚荣心极强的姑娘,年轻时虽然和大学生莫尔顿有过一段自由恋爱,但到底逃不过家庭的羁绊,屈从父母的旨意嫁给了一个她毫不喜爱的商人格伦利希当时老约翰夫妇已经去世,小约翰当家,他从公司利益出发,对女儿安冬妮演了一出逼婚丑剧因为他认为格伦利希财源殷实,这门婚事门当户对没想到,精明的父亲这次上了当,格伦利希的生意实际上已摇摇欲坠,他之所以看中安冬妮乃是因为他需要女方 8 万马克的陪嫁和布登勃洛克公司的商业信誉婚后不久,格伦利希还是破产,安冬妮和他离婚离婚后安冬妮再次结婚,但结局同样悲惨这次她嫁的是汉堡商人佩尔曼内德,一个懒汉,他一把安冬妮的陪嫁费弄到手就清理了商业,专靠利息在家享清福后来安冬妮发现他与女仆关系暧昧又同他离了婚,带着女儿住在娘家,在对家庭往昔的缅怀中昏昏度日自从小约翰继承家业后,布登勃洛克公司在一些不顾“商业道德”的新兴商人打击下开始衰落。
尽管他惨淡经营,也只能勉强支撑小约翰死后,公司到了第三代托马斯手里开始时托马斯表现出很大的魄力,在商务方面既稳健又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