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屈原的社会评价(一)前人评价在中国历史上, 屈原是一位深受广泛推崇的伟大作家两千多年来, 人们对屈原无端受到谗邪小人的中伤和昏庸的楚怀王的放逐深表同情屈原在流放过程中,又目睹了楚国的危难和“民生之多艰”,因而,带着满腔的愤懑投汨罗江自杀刘向所编的《楚辞》中收入的《九辩》,王逸认为是屈原弟子宋玉“悯其师忠而放逐”之作他还认为,宋玉怜屈原“忠而斥弃,愁满山泽,魂魄放失,厥命将落,故作《招魂》欲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宋玉甚至幻想怀王看到《招魂》之后,会觉悟起来召回屈原请看这个宋玉岂不是古今少见的尊师典范?真不理解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何以要在话剧《屈原》剧本中把宋玉丑化为屈原的叛徒至于《卜居》和《渔父》,我认为也是屈原的后学悼念屈原之作汉武帝是汉代第一个热爱屈原作品的皇帝而所作赋达82 篇之多的淮南王刘安,则是对《离骚》作了很高评价的第一位文学理论家刘安称《离骚》兼有《国风》、《小雅》之长,它体现了屈原“浮游尘埃之外”的人格风范,可“与日月争光”其后,司马迁为屈原作传,不仅照录了刘安的这些警句,还进一步把《离骚》和孔子删定《春秋》相提并论他盛称前者“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是屈原伟大完满人格的写照。
可见,司马迁乃是非常崇拜屈原的人但是, 后汉的历史学家班固 却不尽以司马迁对屈原之评赞为然他对屈原及《离骚》的思想倾向是有褒有贬的,甚至是以贬为主的班固批评时,有意避开了司马迁,而径直把矛头指向刘安他指出,称屈原和《离骚》可“与日月争光”云云,“斯论似过其真”班固的人生观是“全命避害,不受世患”他以为屈原应像《诗·大雅》所谓的“‘即明且哲,以保其身’斯为贵矣!”他批评屈原不应“露才扬己,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 忿怼不容, 沉江而死” 他也不同意屈原把大量的神化传说融入作品中,多称昆仑、冥婚、 宓妃虚无之语, 皆非法度之正, 经义所在 但班固也并不否认屈原的作品“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空因此,他对屈原的评价是:“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后汉的王逸则不满于班固这样的庸俗之见他盛赞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石砥,颜如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至于梁代的刘勰的《文心雕龙》 ,又概括王逸的观点,写了《辨骚》 一章, 除证明屈原作品有异于《风》、《雅》的四点以外,也有同乎经典的四事宋洪兴祖是继王逸之后整理、注释《楚辞》的又一著名学者。
他曾得诸家善本,参校异同,成《楚辞补注》 一书 洪氏对北齐颜之推所谓的“自古文人, 常陷轻薄, 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之说,甚为不满他从儒家伦理观念出发驳之云:“屈原,楚同姓也同姓无可去之义而孔子是提倡士“见危授命”的因此,洪氏为屈原的自沉辩护说:“同姓兼恩与义, 而屈原可以不死乎?”那么,屈原又为什么不离开楚国呢?洪氏以为,这是由于当时“楚无人焉, 屈原如去国, 则楚必从而亡”因此他说: “屈原虽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争强谏,死犹冀其感按:指楚王悟而改行)由此亦可见,屈原“虽死犹不死也”朱熹是我国哲学史上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古籍整理名家他对《诗经》和《楚辞》的研究均有重要贡献他为《楚辞》作的《集注》也足以媲美其《诗集传》朱熹是一个有民族气节的政治家,他注《离骚》中“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云,此乃是屈原“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也”如此体会屈原眷恋楚国的思想情感,可谓深入了一层二)今人评价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一个爱国者的悲剧,一个改革家的悲剧,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 纵观他的一生,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败了 他的理想和事业永远为后人所惋惜。
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成功了他忧国忧民、行廉志洁的人品被誉为后世楷模,他气魄宏伟、辞章瑰丽的作品堪称世界文学殿堂的精品,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 并称“风骚” 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近代学者梁启超首推屈原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 郭沫若评价屈原是 “伟大的爱国诗人” ,一颗闪耀在“群星丽天的时代”,“尤其是有异彩的一等明星”闻一多评价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中国文学史》评价屈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评价屈原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分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屈原的 “美政” 理想反映出了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及其势力的尖锐对立,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 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 做个中兴之主 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 ;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 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 的人格与意志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如《离骚》写他向重华陈辞之后御风而行,他先叩天宫,帝阍闭门不纳;他又下求佚女,佚女恰巧不在那里;他去向宓妃求爱,宓妃却对他无礼;他欲求简狄和二姚, 又苦于没有好的媒人去通消息这种上天入地的幻想与追求反映了屈原在现实中对理想的苦苦探求此外如《九歌》、《天问》等还采用大量神话和历史传说为素材,其想象之大胆、丰富,古今罕有除此之外, 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 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 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二、重评屈原几乎所有的教科书都把屈原定性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事实上,屈原伟大吗?他那种忠国存君的思想是否等同于爱国主义?假如承认屈原的忠国存君的思想是爱国的、伟大的、 崇高的, 那么我们又如何评价秦始皇呢!屈原要保存楚国,秦始皇要灭楚;屈原要保其国君(尽管已昏庸腐败得很),秦始皇要灭其国君,改朝换代秦始皇伟大吗?他统一(或讲灭了)六国,结束诸侯分割的局面;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建立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度,此制度一直沿用至今假如说六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民心所向, 那么秦始皇是历史的功臣,是伟大的!相反, 屈原那种所谓的伟大的、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就是要保国存君,就是要维持诸侯割据的局面 (曾提出很多联赵抗秦的提议),这岂不成了逆潮流的反动吗!显得屈原不识大局、保守狭隘,甚至愚昧!尤其是为了那个腐败昏庸的、早该产除的楚怀王而死,更是死得一钱不值。
张艺谋曾拍过一部电影叫《英雄》,里面的男主角(武功高强的流民)最终以“ 天下统一” 为重,放弃了报私仇(杀秦始皇)的机会,看来屈原的思想境界比电影中那个流民武夫都不如,又怎能称得上崇高、伟大这样的称号呢!但是, 假如我们站在对人权、生命尊严的维护上看:秦始皇确实以血流成河、生灵涂炭为代价取得天下的统一,确是值得声讨、谴责甚至否定是啊,有什么能比生命更宝贵呢,任何统治者都应该视生命高于一切,包括什么国家、民族的东西在生命面前都必须让步!从这方面看, 秦始皇是一个嗜血禽兽!是遗臭万年的历史罪人! 相比之下, 屈原反秦的思想则显得有其合理进步的一面但这并不能讲屈原就是爱国的,因为爱国应包含爱其国民前几年曾有人研讨:“ 现今的知识分子最缺乏什么?” ,结果得出 :“ 现今的知识分子最缺乏对平民大众的悲悯情怀和社会良知” 假如把这个结论套在屈原身上,真的很合适,尽管《离骚》、 《哀郢》等篇章也有一两句提及民生多难,但仅起烘托其对君王的忠心和自身的言志作用,根本就不是为民讲话,与杜甫《三别》、《三吏》、《兵车行》等相比,简直天壤之别屈原变革的目的是存君富国,当然亦会惠泽于民,但其变革目的不是以民为天,如果站在平民立场上看,屈原的境界只不过是一个忠心的封建士大夫境界而已,不见得高尚和伟大到哪。
当然,他为他那个阶级服务和发言,是他的自由,亦是理所当然,无可厚非的,是我们以太过崇高和伟大的标准去要求他,在一些人眼里,显得吹毛求疵,不合实际的确,现今的知识分子都缺乏的东西,却要求两千多年前的士大夫拥有和做到,真是显得可笑⋯⋯ 更有点可怜可悲然而, 从另一方面 —— 艺术性来说, 屈原的作品确是瑰丽无比,成为楚辞体重要和主要的代表;开浪漫主义诗风传统所以屈原在文学艺术上是伟大的,具有杰出成就的,但在思想人格上却是有局限的、有缺憾的 他那种忠君存君的思想不能等同于爱国主义,作为教师在这点上是应该剖析给学生看,不能再误导学生了,我们的教育是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独立人格和思想的真人,不是培养封建士大夫三、屈原评价的历史审视潘啸龙在我国古代哲人中,屈原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巨大影响,恐怕只有孔子这样的百代“素王”可与之相比孔子的影响, 主要在他的思想不管后世的人们怎样崇扬他,也不管近代以来人们怎样企图打倒他, 他所提出的社会思想,他所规范的伦理道德,毕竟笼盖了二千余年的中国历史,成为今天人们所不能不面对的巨大存在屈原则是一位行动者他对中华民族的影响,除了《离骚》、《天问》等一篇篇回肠荡气的辉煌诗作外,他自身的遭际和在其中所显现的道德、人格,似乎更为人们所瞩目。
——他是作为一个为黑暗时代所埋葬的伟大悲剧人物出现在历史上,并震撼了整个民族心灵在许多时代人们的心目中,他似乎成了某种精神道德的体现者或楷模,高高屹立在苍黄翻覆的历史烟云之上,俯视着百代千秋有趣的是, 屈、原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方式,又与孔子如此的不同——屈原的意义和价值,几乎在每一历史时代,都须经历激烈的争辩,才得到一部分的实现从汉代到明清,从“五四” 时期到抗战阶段, 以至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历史新时期,每个时代几乎都有自己的“屈原问题” 人们在探讨时代的命运和做人的规范时,往往把屈原作为一种历史参照进行比较,作出选择, 从而对他的精神、人格实行再认识、再评价正是在这种不断被重新认识和评价的历史中,屈原显示了精神风貌的左右偏移,并牢牢地保持了对一个民族的影响这种情况是由什么决定的?对屈原的评价历史曾经有过些什么争议?它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人们什么样的需要或心理?这是颇有意义的课题,我们不妨作一简要的探讨一、屈原——投影于历史的双重精神任何伟大人物能够对后世发生久远的影响,都是他们自身的功业或精神,给予历史以巨大投影的结果 所以要探讨屈原如何影响于后世,须得考察在他的一生中,究竟有些什么功业或精神品格,足以震撼后人的心灵?人们常常只把屈原视为诗人。
但据司马迁、 刘向记载的屈原事迹,他在当时显然是作为一位非同寻常的辅弼之臣,而登上楚国的政治舞台的他 “博闻强志, 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 ,一旦出现在楚朝廷中,便以卓绝的治国才华得到了楚怀王的倚重《史记》说他“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在惜墨如金的史家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