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开灵颗粒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疗效观察刘庆财 (江西省南康市镜坝卫生院341408) 摘要 目的:探求治疗流行性腮腺炎高效、方便、经济的方法 方法:60例流行性腮腺炎随机分为2 组;实验治疗组用清开灵颗粒 口服,每天3 次,疗程用至退热、腮腺炎肿大消失对照组用利巴韦 林针剂注射,每天2次,疗程同上结果:清开灵组较利巴韦林组退 热、消肿快(PV0.01)结论:清开灵颗粒口服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疗 效可靠,退热、消肿快、不良反应轻微可作为治疗该病的常用方法 关键词 清开灵颗粒 流行性腮腺炎 退热 消肿1 、 引言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传播较快的呼吸道急性传染病,常在幼儿园、 小学中发生小流行因该病由病毒引起,治疗上当前无特别有效的疗 法,各地区各医院治疗方法多种多样病程、疗效也不相近我地处 边缘农村地区,防疫工作存在溥弱环节,约4—5 年可出现一次小流 行我院2003年3年至2004年1 0月用清开灵颗粒和利巴韦林针剂 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60例,并对其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告 如下2、 对象与方法2.1 一般资料60 例病人来自门诊和流行病学调查主动搜索发现,具有发热、头 痛、乏力、食欲不振的前驱症状。
发热均在2 天以内,具有流行性腮 腺炎密切接触史,年内未接受过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接种,月内未注射 过免疫球蛋白,潜伏期14—25 天,腮腺明显肿胀,排除化脓性腮腺 炎及其他原因腮腺肿大,未合并脑膜炎、脑膜脑炎、心肌炎,经临床 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的患儿将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 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 12个月—3岁 5例;4—7岁 15例;8—12岁 10例对照组30例,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 12个月—3岁 6例;4—7岁 15例;8—12岁 9例两组病例基本相 似,两组的性别、年龄分布及病情程度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具 有可比性表1 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 例组 别 例 性别 年 龄 热 度 腮腺肿大数 男、女 1-3 岁 4-7 岁、 8-12 岁 低热、中热、高热 单侧、双侧清开灵组: 30 16 14 5 15 10 17 12 1 28 2利巴韦林组:30 15 15 6 15 9 18 11 1 28 22.2 治疗方法清开灵组:单独服用清开灵颗粒,1岁至3岁者每次半袋(5g), 每日3次;4—7岁者每次1袋,每日3次;开水冲服共5日利巴 韦林组:给予利巴韦林10—15mg/kg..d,分2次肌注或静滴5—7日。
如症状逐渐减轻,则用药至痊愈,如症状逐渐加重,则换用和加用其 它药物并收入住院2.3 疗效判断 以退热、腮腺消肿作为观察疗效的客观指标由乡村两级医务人 员每 3 至 6 个小时检查一次退热消肿后每天检查一次,连续十次, 以发现并发症2.4 统计学方法数据均以x±S表示,计量资料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间比较 用x检验3、 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病例用药后症状均逐渐好转清开灵组与对照组 的退热时间、腮腺肿胀消退时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p〈0.01,详见表1表1: 两组退热、腮腺消肿时间比较 d分组例数退热时间消肿时间清开灵组:300.9±0.23.7±0.9利巴韦林组:301.4±0.44.2±0.5与对照组比较 p〈0.013.2 不良反应治疗组用药第1 天发生上腹隐痛、大便次数增多1 例,但第 2 天后此症状未再出现,不影响继续服药对照组用药第1 天出现 恶心、呕吐2 例,但不剧烈,调整滴速治疗后,未影响继续治疗 3.3 并发症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未发生脑膜炎、脑膜脑炎、卵巢炎、睾丸炎、 乳腺炎、心肌炎及胰腺炎4、 讨论利巴韦林为单磷酸次黄嘌吟(IMP)脱氢酶抑制剂,在感染细胞内 抑制IMP的生物合成,从而影响病毒RNA合成而起抗病毒作用, 起到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目的,但相对中药清开灵颗粒冲剂见效 较慢。
清开灵颗粒冲剂是在古代温病名方“安宫牛黄丸”的基础上开发的中药制剂由胆酸、去氧胆酸、水牛角、珍珠母、黄芩、栀子、金银花、板兰根组成栀子具有清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功效黄芩具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抑制病毒的功效金银花具抗菌、抗病毒、清热解毒的功效板兰根清热解毒、抗病毒、抗炎,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水牛角清热凉血、清心安神、泻火解毒珍珠母平肝潜阳胆酸、去氧胆酸息风止痉、化痰开窍,清热解毒科学组方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抗病毒、抗炎、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 的功效,从而达到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目的本文结果显示,清开灵颗粒冲剂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患者退热及腮腺肿胀消退快,疗效优于利巴韦林药味甜、微苦,口感较好,服用方便,副作用少,不需注射治疗,消除了患者怕打针的恐惧感,不影响孩子上课,患儿易于接受,能顺利完成医嘱且价格便宜,仅为利巴韦林注射法的三分之一左右,小孩子及家长无需 请假,此法值得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 、 杨 锡 强 : 病 毒 感 染 研 究 现 状 与 展 望 . 新 医学.200132(9):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