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新理念:感性工学 李砚祖 “感性工学”( K a n s e i E n g i n e e r i n g ) 是界于设计学、 工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日本筑波大学研究生院感性认知与神经科学部主席、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原田昭认为,这种综合与交叉涉及艺术科学、心理学、残疾研究、基础医学、运动生理学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诸多领域1 广岛大学的长町三生教授认为感性工学主要是“一种以顾客定位为导向的产品开发技术,一种将顾客的感受和意向转化为设计要素的翻译技术” 2 “感性工学”是日本设计学界于2 0 世纪8 0 年代后期开始, 尤其是9 0 年代所致力开拓的设计新方向、新学科之一它将过去定为难以量化、只能定性的、非理性无逻辑可言的感性反应,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加以量化,籍以发展新一代的设计技术和产品 感性工学的形成与发展感性工学是在以下几个背景作用下开始形成的:一是工程学的发展;二是工业时代生产理念的转向 2 0 世纪,人类在工程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发展迅速,在世纪末,其研究与发展开始面临发展方向上的问题; 在工业生产上,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由生产者依据自己的理解来设计和生产产品,即以制造为导向的理念,从 2 0世纪7 0 年代开始发生动摇,向着市场导向的理念转变,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营销策略是以用户的需求为基础的。
现在,顾客已开始按照他们自己的要求和喜好来挑选产品,真正形成了所谓的“买方市场” ,生产者迎合顾客的需要改变自己的生产策略和态度三是心理学、脑科学等科学的发展,逐渐形成一种人类精神活动学与大脑科学交叉融合的趋势这些学科的发展,实际上还是对社会问题的一种适应和关注:在当代,人类健康包括心理、生理健康、衰老、智力发育和衰弱、精神疾病、环境建设和改良、教育、艺术等各种社会问题的存在,已不能依靠单一学科来研究和解决,而必须建立一种学科交叉融合的机制和各学科相通的平台,形成一个系统,为全面解决相关社会问题提供有益和有效的路径感性工学应是从设计的角度,联合相关学科建立研究共同体平台的一种尝试 “感性”在汉语中一般指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等直观形成的认识日语中的“感性”也基本同义从字面上解, “感性工学”中“感性”是工学的定语,其“工学”不是一般的工学而是“感性”的“工学” 因此,感性工学中的“感性” ,包括“感觉—提供了从外界接受信息( 刺激) 的能力;敏感性—对刺激力度的觉察做出反应的时间和准确回馈的频率;情感——精神所处的状态,如高兴、悲伤或愤怒等内容3 感性相对于理性而言, 在认识论中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分。
西方自古以来即将“理性”与“情感”作为二元对立的概念为认识论的基础1 8世纪,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所开创的所谓 “美学” 实际上即 “感性的认识之学”( S c i e n t i a C e g n i t i o n i s s e n s i t i v a e ) ,主张以理性的“论证思维”来处置非理性的“情感知觉” 但在“美学”的发展和学科化过程中,原始意义的“感性的认识之学”却一直没有得到张扬, 康德继承了鲍氏关于美是基于情感的思想, 但却反对鲍氏关于感性认识即是美的理2003. 4 设计新理念:感性工学 21 论哲学大师黑格尔在其巨著《美学》的开篇就表示了对鲍氏“美学”概念的不满,他认为其内涵应当是“美的艺术哲学” ,鲍氏的“感性之学”已经被主流的艺术哲学理论所淹没了但它却成为“感性工学”最初的渊源 2 0世纪 8 0年代,美国学者赫伯特·西蒙发表的《人工科学》著作,不仅成为现代设计学学科成熟的标志,并为工程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路径和新的思考方向这也成为“感性工学”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 具体而言,最早提出“感性工学”一词的是日本东洋工业 K K集团( 今马自达汽车集团) 前会长山本健一, 1 9 8 6 年他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发表题为《车的文化论》演讲时,提出了这一概念,并引起很大反响。
1 9 8 7 年,马自达汽车公司横滨研究所率先成立了“感性工学研究室” ,此后,日本主要的汽车制造和家电企业相继成立了类似的研究机构1 9 9 3年,在日本文部省成立了“感性工学小委员会” ,研究感性工学发展的可能性, 其使命至1 9 9 7 年成立全国性的“感性工学学会”为止1 9 9 7 年成立了“日本感性工学学会” ,1 9 9 9年召开了第一届感性工学大会,至今已召开了4 届,2 0 0 3 年1 0 月在日本筑波召开的第6 届亚洲设计大会,亦以“理性和感性与产业的融合”作为本届大会的主旨日本的感性工学方面的研究实际上在山本健一提出这一概念之前即已开始,相关的研究和概念如日本物理学界开展的“感应工学” 、 “诱导工学”研究,设计界开展的“人间工学” 、 “感觉工学” 、 “情绪工学” 、 “生体工学”研究等在研究方面,日本近年各学术领域都积极导入了感性工学的理念, 特别是在纤维产业、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人类工程学、心理学、认知学、信息等领域,包括一些传统工业领域,如制鞋业、住宅、陶瓷、漆器等也导入这一理念和技术,用于新产品开发从哲学美学领域到材料工程学各个方面, “感性”几成流行语,政府机构亦为此注入大量财力支持其研究与发展。
筑波大学原田昭教授主持的文部省项目“感性评价构造模式之构筑”研究,自1 9 9 7 年起用三年时间,联合5 0 余位研究学者,包括工业设计、机器人工程、控制工程、资讯工程、信息管理、认知科学、美学、艺术诸多学科组成大型研究团队,分别就“感性评价” 、 “程序与感性数据库” 、 “机器人系统”等课题进行研究,通过诸如在美术馆设置附摄像机的机器人让观者远距离遥控来观赏艺术品,记录其过程,以期了解观赏者在鉴赏艺术品时的感性表现和心理机制 感性工学的概念 “感性工学” 的发展已有1 0 多年的历史,其内涵也日益为欧美一些企业和院校的科研机构所接受,但“感性工学”还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缺少一致公认的定义,现有众多定义大多是日本学者所给出的,举例如下:日本材料工学研究联络委员会认为,感性工学“经由解析人类的感性,有效结合商品化技术,于商品诸多特性中实现感性的要素 ” 广岛大学工业与系统工程系的长町三生教授认为,感性工学“将人们的想象及感性等心愿,翻译成物理性的设计要素,具体进行开发设计的技术 ”他认为感性工学是一种人机学意义上的以顾客需要为导向用于新产品开发的技术在日本设计学界,学者们将感性、感受作为顾客对新产品的心理感受和意象,意象有时即是一种心理预期。
当一个顾客想购买物品,其必然对想购买的物品有一个意向或预期,如实用的、美的、高档的、精致的等等,感性工学的技术即是要求将这种意向和感受翻译为设计要素在新产品的开发上加以运用,因此,长町三生将这种技术定义为“翻译为设计要素的技术” 4 作为一种技术, 感性工学包括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根据新产品的感性层面进行分类,以建立产品的感性结构来获取设计细节;二是由计算机支持的感 性 工 程 系 统 ( K a n s e i E n g i n e e r i n g S y s t e m , K E S ) ;三是感性工程模型筱原昭等人认为感性工学是“心与心的交流,支持相互间幸福的技术 ”5 这似乎是在强调感性中的“感情”因素筑波大学原田昭教授指出,艺术与设计是以感性科学为基础的,感性科学又是在极为广泛的研究领域的联合上成立的 感性具有主观性,“对感性信息的处理,是依存于每个人所固有的心理模式来进行的因此相同的信息,其解释是不同的,这就是感性的主观22 新美术 2003. 4 性 ”6这一认识也是在实际调研基础上取得的,1 9 9 9年7 月,他们对2 9 名感性研究者进行了 “应该如何给感性定义”的调查,其结论是: 1 ) 感性是主观的,是不可以用逻辑加以说明的脑的活动;2 ) 是在先天中加入后天的知识与经验而形成的感觉认知的表现;3 ) 是直观与知性活动的相互作用;4 ) 对于美与愉快感等特征的直观反应与评价的能力;5 ) 是创造形象的心理活动。
这些定义基本上涉及到了“感性” 的一些特质研究者认为,理性的认知能力与感性的认知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之一,这是由艺术学、心理学、身心障碍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信息科学等等学科领域的协同来进行的感性行为的规则与思考推理的规则完全不同,应是独立于知识理性之外的,这一认识成为感性工学研究的设想和假说之一 对作为人类基本能力的“感性认知能力”的重视,并将其与设计与制造工学联系在一起,真正使以人为本的设计走上了新的高程 原田昭教授指出,2 0 世纪的设计是以造型、映像、服饰以及生活设计等领域为中心而发展的, “2 1世纪将是一个以感性科学为基础的时代,其设计将以医学、心理学、身心障碍学、体育科学、经营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宇宙科学、生命科学相融合 ”7 设计学者的这种企盼和预测是可信的、有理由的,这是设计进入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实际上,早在1 0 0 多年前,奥地利学者马赫在《感觉的分析》一书中就揭示了感性研究对于全部科学的意义,他不仅“深信全部科学的基础、 特别是物理学的基础,需等待着生物学,尤其是感觉的分析作进一步的重要阐明, ”8而且使用科学实证的方法深入研究了人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及其感觉的环境要素,诸如颜色、声音、温度、压力、空间、时间等等,并探讨了各个视觉之间以及与其他心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包括感觉、记忆和联想之间的关系等等。
感性与感觉相联系,在一定意义上,感性世界即感觉世界感觉世界是由我们四周不断变化着的事件或刺激以及所有生命对此做出反应这两方面所构成的感觉世界是永远变动着的一系列的光、色、形、声、嗅、味和触它是我们每天生存的世界,我们成长在这个世界中 ”9托马斯·L ·贝纳特认为: “感觉世界就是感觉( s e n s a t i o n ) 和知觉( p e r c e p t i o n ) 的世界 ”所谓感觉, 他认为可以定义为将感觉到的信息( 即环境中变化着的信息) 传达到脑的手段 感觉到的信息通过感觉器官传达到脑,知觉就随之产生了他认为,知觉指明了我们经验到感觉世界的种种方式,有赖于我们对传入的刺激的注意和我们从种种刺激中抽译出信息能力的警觉,因此,可以把知觉看成信息处理的同义词1 0托马斯在研究中,提出了感觉经验的测量方法( 1 9 7 8 ) ,对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进行了科学分析,对知觉及其生成、影响等因素间的相互关系都做了细致的研究西方学者对感性与知性,感觉与知觉的研究有着很长的历史和丰硕的成果 这些研究大多建立在实验科学的基础上,不仅与生理学、心理学相联系,亦与其他人文学科相联系。
如2 0 世纪7 0 、8 0 年代关于经验对知觉影响的比较研究,通过对成年动物、新生儿视觉的观察分析,采用视觉剥夺方式的实验,建立视觉加工模型,探讨早期有选择的视觉经验;进而探讨动物和人类的早期视觉经验对某些知觉能力发展的影响、深度知觉和经验以及长期经验对人类知觉的影响等等1 1 这些研究对于感性工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基础,与近期感性工学的研究作比较,可以看出2 0世纪 8 0年代以前对感性、感觉、知觉等方面的研究集中于心理学、生理学的范畴,感性工学不仅采用了计算机等现代科研设备,而且将心理学、生理学等方面的感知觉研究与工程学即与产品设计、制造结合在一起,使“感性研究”走向实用阶段,同时亦使设计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即将以产品为本的设计真正导向以人为本的设计感性工学的目的是根据顾客的感受和要求来设计制造产品,以往的设计和制造也关注顾客的需求,但主要关注的是功能和形式方面的要求,而这种需求又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设计师的一种理解和需求;而感性工学所追求的则是真正来自于顾客本身的需求和反应,这种反应甚至是细微的、心理的、不易察觉2003. 4 设计新理念:感性工学 23 的因此,感性工学实施的关键在于: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