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发展心理学第2讲

tian****1990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68MB
约117页
文档ID:71952214
发展心理学第2讲_第1页
1/117

发展心理学的 主要理论观点,何琳琳,发展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不同的心理学家,不同的心理学派所持的发展心理观有立着较大的差异本章将按照不同的理论派别来讲述各个心理学家的心理发展观本章重点】: 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的理论、维果斯基的理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皮亚杰的理论和现代有影响的心理发展观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弗洛伊德(S.Freud)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根据其对病态人格进行的研究提出了人格及其发展理论精神分析论:关注内在的个人,在精神分析论的创立者弗洛伊德看来,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心理的发展就是“性”的发展,或称心理性欲的发展人类的一切生活都要以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为依据快乐原则(唯乐原则):是人类的原始冲动,是以情感、欲望(特别是性欲)为其主要冲动,这种冲动永远是为了寻找各种快乐 现实原则:是人类考虑到现实的作用,其作用是使个体能适应实际的需要 快乐原则不是与现实原则合作,就是与现实原则对立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人的心理活动或精神活动的二分法: 意识和潜意识 人格结构说,,1、个性结构说,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能》(1923)一书中提出人的个性结构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的。

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 心理发展中,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是重要 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由于他们可担心的事情不多,所以除了身体的舒适外,可以尽量解除一切紧张状态 但是,由于生活的需要,可能产生饥饿、干渴,于是就产生了紧张,他们等待吃奶,喝水,此时,本我也可能闯入梦境,儿童在梦中吸吮着乳头或拿起了水杯 这被弗洛伊德称为初级过程思维(或原始历程思维),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自我是个体出生以后,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形成的 儿童需要的满足依赖于外界是否能提供相应的条件,有时需要能及时得到满足,但很多时候不能及时得到满足在这种个体与环境的关系中,儿童逐步形成了自我这种心理组织 儿童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步学会了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他们逐步考虑后果,考虑现实的作用如果个人在人格结构中能自我支配行动,思考过去经验,计划未来的行动,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弗洛伊德称为二级过程思维(或次级历程思维),即我们一般知觉和认知的思维 例如:儿童学习走路、延迟性满足 弗洛伊德还形象地将自我与本我比喻为骑手与马之间的关系超我是是个体在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下,特别是在父母的管教下将社会道德观念内化而成的 超我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 自我理想是一套引导儿童努力发展的理想标准;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所构成,是抽象的东西。

良心是超我的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由父母的禁令(如“你不应该”)构成儿童由于畏惧父母或成人的惩罚,不得不接受他们的规则并自觉地遵守它,并把它转变为自己行为的内部规则,便形成了“良心” 因此,超我遵循的是至善至美原则,是人格的社会成分二)、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心理的发展是有阶段的,生命的最初几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任何成人阶段表现出来的行为都能在个体的早期经验中找到根源,因此,对儿童早期经验的关注尤显重要 早期“性”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正常与否 弗洛伊德所指的“性”,不仅包括两性关系,还包括儿童由吮吸、排泄产生的快感、身体的舒适、快乐的情感人在不同的年龄,性的能量——力比多(libido)投向身体的不同部位,弗洛伊德称这些部位为性感区(erogenous zone)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口腔、肛门、生殖器相继成为快乐与兴奋的中心以此为依据,弗洛伊德将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1、口唇期(0—1岁) 新生儿的吸吮动作既使他获得了食物和营养,也是他快感的来源因此口唇是这一时期产生快感最集中的区域 婴儿也会把手指或其它能抓到的东西塞到嘴里去吸吮弗洛伊德又将口唇期分为两个时期: 0~6个月:儿童的世界是“无对象的”,他们还没有现实存在的人和物的概念,仅仅渴望得到快乐、舒服的感觉,而没有认识到其他人对他是分离而存在的。

6~12个月:儿童开始发展关于他人的概念,特别是母亲作为一个分离而又必须的人,当母亲离开他的时候,他就会产生焦虑和不安弗洛伊德认为,寻求口唇快感的性欲倾向一直会延续到成人阶段: 接吻、咬东西、抽烟或饮酒的快乐,都是口唇快感的发展2、肛门期(1—3岁) 此时儿童的性兴趣集中到肛门区域例如:大便产生肛门区域粘液膜上的愉悦感觉,或以排泄为快乐,以摸粪或玩弄粪便而感到满足 排泄时产生的轻松与快感,使儿童体验到了操纵与控制的作用 这时期的儿童大都有被动的冲动 在父母对婴儿施行排便训练之初,婴儿总是反抗,然而婴儿最终会接受这一训练养成了用厕所的习惯,这时性感带也从肛门转移 这个时期的家长往往对儿童不清洁不卫生行为不理解,因而提出强迫性的、有秩序而干净的要求,这却反而使儿童以凌乱、肮脏来反抗3、前生殖器期,或性器期(3—6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关注身体的性别差异,开始对生殖器感兴趣,性欲的表现主要在于“俄底普斯情结”(Oedipus Complex),即男孩对自己的母亲有性兴趣(恋母情结),而女孩则过分迷恋自己的父亲(恋父情结) 恋父(母)情结最终要受到压抑,因为儿童惧怕同性父母的惩罚4、潜伏期(7—青春期)。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得放弃了俄狄浦斯情结,男孩和女孩开始各自以同性父母为榜样来行事,进入了潜伏期 性欲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停滞或退化的现象早年的一些性的欲望由于与道德、文化等不相容而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并一直延续到青春期因此,潜伏期是一个相当平静的时期 由于排除了性欲的冲动与幻想,儿童可将精力集中到游戏、学习、交往等社会允许的活动之中5、青春期(女孩从11岁、男孩从13岁开始)在青春期,性的能量大量涌现,容易产生性的冲动青少年的性需求朝向年龄接近的异性,并希望建立两性关系 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认为: 1、青春期的发展同任务就是要从父母那里摆脱自己青少年竭力想要摆脱父母的束缚,也容易与父母产生冲突,在情感上是痛苦的 2、青春期抵御性冲动的办法有两个:一是禁欲的策略拒绝自己喜欢的事情,采用艰苦的途径,如:剧烈运动来消耗体力等)二是采取理智化的方法把性的问题转移到一种抽象的、智力的高度简 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自问世以来就在心理学界和社会各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对其整个理论的评价褒贬悬殊有的人认为弗洛伊德是“最伟大的创设者、最伟大的代言人”(波林),有的人则认为他的理论没有什么价值。

其理论的进步之处:,1. 弗洛伊德是对禁欲主义、理性主义的有力反抗十九世纪奥地利帝国,禁欲主义非常严重,弗洛伊德能够不顾世人的嘲讽,敢于冲破禁区,这种探索精神是值得称道的 在弗洛伊德以前,是理智主义统治下的哲学,把人类行为视为纯由理性所决定而弗洛伊德强调人的生物本能尤其是性本能在人的行为中的决定意义,这是对理性主义的反抗2. 弗洛伊德的研究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在弗洛伊德以前心理学家们只研究意识而没有人研究潜意识,人的心理活动是极其复杂的,除了意识活动之外还有潜意识的活动自从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理论之后,人们才开始重视潜意识研究 3. 弗洛伊德的个性发展理论特别强调个性形成与儿童早期经验有关,与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有关这对推动心理学界重视并积极开展儿童早期经验、早期教养和儿童期心理卫生问题的研究有较大影响其理论的缺陷:,1. 弗洛伊德是一个性本能决定论者他把人的心理的发展完全归之于本能、性本能,完全排除社会、文化、意识、道德、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把人的个性发展限于生物范围之内,单纯从生物学的角度去认识人的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只是一种超阶级的抽象的人性论,他强调人的自然属性,把人等同于动物,所以他把性本能看成是一切活动的动力,他的泛性论的理论也是错误的。

2.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比意识重要,潜意识决定一切是不符合实际的 3.弗洛伊德的发展理论依据的资料主要来自于他的个人诊断经验和自我分析,缺乏科学的实验依据,很难重复验证 4.弗洛伊德强调早期经验对个性发展的影响,也是偏激的、不符合实际的许多研究已证明个性、个性倾向性在中年和老年期也会发生变化,这说明个性的发展是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受社会生活条件所制约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埃里克森美国精神分析医生也是美国现代最有名望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之一 (一)主要观点: 1.埃里克森强调自我在个性结构中的作用 与弗洛伊德不同,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在个性发展中的作用不亚于本我他认为本我代表人的先天盲目的冲动,只能使人变成动物 而自我是个人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的综合自我在个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的和整合的作用2. 埃里克森强调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自我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3.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本性最初既不好也不坏,但有向任何方向发展的可能性个性的发展既是连续也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都包含两个对立的受文化制约的特定的发展任务 个人在发展任务的斗争和解决过程中,按次序向下一个阶段发展。

如果人在各个阶段能顺利解决矛盾,就完成了这个阶段的任务就向积极的品质发展,否则就会产生消极品质,产生心理危机 另外埃里克森强调某一阶段的发展任务虽然没有解决好,到后面的阶段可以通过适当的途径(例如教育)得到补偿4. 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渐成的发展阶段埃里克森把个体从出生到临终的一生称为生命周期,同一性的形成是一个终生的过程,在生命周期中个体成长遵循着渐成的原则,即任何生长的东西都有一个基本方案,各个部分从这个方案中发生,每一部分在某一时间各具有其特殊优势,直到所有部分都发生,近而形成一个有功能的整体 埃里克森根据这一原则将同一性渐成划分为以下八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婴儿期(0—1岁) 信任对不信任 婴儿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口腔合并:婴儿想把周围的东西与自己合并,使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信任感发展的实质核心是相依性:这种相依性不是停留在口唇的周围,而是体现在婴儿受母亲照料时,把母亲的爱和她的品质加以内化,同时把自己的情感投射给母亲(社会性的情绪和态度) 如果建立了信任感,将来在社会上可以成为易于信赖和满足的人,反之,它将成为不信任别人和贪得无厌的人。

第二阶段为儿童早期(1—3岁) 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 这个阶段儿童主要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这时幼儿除了养成适宜的大小便习惯外,他已不满足于停留在狭窄的空间之内,而渴望着探索新的世界(走路) 在其他各种活动中,本阶段的儿童表现出一种类似肛门活动的特点:儿童抓住物体又抛开,不是缠着成人,不时又离开……,都有着保持与排除,坚持和放弃的特点儿童一方面在信任感和初步的成熟(独立行走和自己进食)的基础上产生自信,认识到自己的意志,产生一种自主感;另一方面又本能的觉得依赖过多而感到疑虑 明智的父母对儿童的态度要注意分寸,一方面要利用儿童对于自己的信任在某些方面给予有节度的控制,同时也要在某些方面给予适度的自由第三阶段为学前期或游戏期(3—6岁左右) 主动感对内疚 本阶段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侵入”:利用身体的攻击侵犯别人的身体使用侵犯性的语言侵入别人的耳朵和心灵,用坚决的位置移动侵入别人的空间;用好奇心侵入未知事物 在这个情况下,儿童感到向外扩展并不难于达到目的,但又感到在闯入别人领域的同时,要与别人特别是自己以前信赖的人的自主性发生冲突,于是产生一种内疚感。

对父母的爱慕之情 以异性的同伴为代替 游戏期游戏执行着自我的功能,在解决各种矛盾中体现着自我治疗和自我教育的作用 个人未来在社会中所能取得的工作上、经济上的成就。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