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酒类与酒名

kms****20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8KB
约6页
文档ID:41425298
酒类与酒名_第1页
1/6

酒类与酒名酒类与酒名酒名与酒类在我们的祖先尚为猿的时候,就已经和酒发生了关系因为,地球上最早的酒,应是落地野果自然发酵而成的所以,酒的出现,不是人类的发明,而是天工的造化一、酒名 中国酒的名称历来是以产地、原料、水源、配方、香型及名人典故确定的上下数千年,历经演变,形成了一个洋洋大观的酒名王国从酒产生至今,我们的祖先不断改进酿造技术,生产出了无数的名酒佳酿,有众多琼浆玉液一直流传至今有些虽已失传,但酒名犹存中国传统酒名丰富多彩,不胜枚举有的端庄,有的凝重,有的富丽堂皇,有的纯朴素雅,反映了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名酒以产地命名的居多,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各地区都有佳酿,以地命名,古已有之如茅台酒产于贵州仁怀县茅台镇而得名;汾酒产于山西汾阳县,因取“汾”字而得名;西凤酒产自陕西凤翔,昔日曾有“西府凤翔”之称,故取名“西凤” ;七宝酒产于上海市七宝古镇,故取名“七宝大曲”等 有些酒是以人名而命名的中国酒名自古以来就讲究名人效应,最初以善酿者的名字命名,后来发展到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文人墨客,这是名人文化与酒文化结合的特殊文化现象这种以人名为酒名的命名,起源于曹操所吟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千古绝句。

于是,如“杜康酒” 、 “文君酒” 、 “刘伶醉” 、 “太白酒” 、“关公酒” 、 “包公酒”等一个个应运而生,为中国的酿酒业平添了浓郁的人文色彩 能促进原料发酵的发酵剂为“曲” ,中国早在三千多年前就用曲酿酒了 “曲”又分为“大曲”和“小曲” ,根据“曲”的类别加上产地便是这类酒的酒名如“洋河大曲”产在江苏泗洋县的洋河镇;“全兴大曲”由四川成都全兴号老作坊酿制,后来作坊的名号便成了酒的名字;类似的还有“双沟大曲” 、 “习水大曲” 、 “德山大曲” 、“益阳小曲” 、 “衡水小曲”等 酿酒使用的发酵窖对酒的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泸州老窖”酒,就是用已有数百年历史的老窖而发酵的属于类似命名的还有“大连老窖”酒,以及采用传统地窖发酵的“平坝窖”酒、 “鸭溪窖”酒等 以工艺特点而命名的酒,如北京的“二锅头” ,旧时酿造酒用装冷水的大锅作为冷却设备,以换第二次冷水时流出的酒液味道最为纯正,故称“二锅头” 根据酒质特点命名的酒也为数不少,江西的“四特酒”具有颜色清亮透明、香气芬芳扑鼻、味道柔和甘醇、饮后提神清爽四大特点;“桂林三花酒”缘由是两广民间每每在鉴定酒的质量时,采用摇动酒液的方法,看起花多少及起花时间的长短,而最好的酒可以连起“三花” , “三花酒”即由此而来。

中国名酒以春命名的不在少数,而且酒名高雅别致,这是一种有趣的酒文化现象自古以来,凡秋冬之季酿酒,到来年春季酿成的,称之为春酒相传饮用此酒可延年益寿以春名酒,唐宋时期尤为突出见于唐宋诗词中的就有“金陵春” 、 “洞庭春” 、 “曲来春” 、“木兰春” 、 “中山春”等酒名始酿于清康熙初年的“剑南春”产于四川绵竹县,剑南春的前身是唐代古酿“剑南之烧春”名酒,绵竹在唐代属剑南道,所以称之为“剑南春” 我国的酒与诗有着不解之缘,以诗取名的酒如湖北的“白云边”酒,当年李白路过此地,曾留下一首名诗:“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所以此酒取名为“白云边” 北京的“醉流霞”酒,出自孟浩然的诗“金灶初开花,仙桃正发花,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总而言之,中国酒名精彩纷呈,各有风骚,并且大都有一番来龙去脉这也从一个方面揭示了我国酒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在漫长的酒史中,酒这个杯中物还有许多的代称、别称 欢伯 因为酒能消忧解愁能给人带来欢乐,所以就被称为欢伯此别号最早出在汉代焦延寿的“酒为欢伯,除忧来乐”中金代元好问在《留月轩》诗中写道, “三人成邂逅,又复得欢伯。

” 扫愁帚,钓诗钩 宋代大文豪苏轼在《洞庭春色》诗中写道“要当立名字,未用问升斗应呼钓诗钩,亦号扫愁帚” 因酒能扫除忧愁,且能钩起诗兴,使人产生灵感,所以苏轼就这样称呼后便以“扫愁帚” , “钓诗钩”作为酒的代称 般若汤 佛教徒用的隐语佛家禁止僧人饮酒,但有的僧人却偷饮,因避讳,才有这样的称谓苏轼在《东坡志林道释》中有, “僧谓酒为般若汤”的记载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对甘肃皇台酒的题词“香醇般若汤” ,可知其意 绿蚁、碧蚁酒面上的绿色泡沫,也被作为酒的代称白居易在《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诗中写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曲生,曲秀才 据郑棨在《开天传信记》中记载, “唐代道士叶法善,居玄真观有朝客十余人来访,解带淹留,满座思酒突有一少年傲睨直入,自称曲秀才,吭声谈论,一座皆惊良久暂起,如风旋转法善以为是妖魅,俟曲生复至,密以小剑击之,随手坠于阶下,化为瓶榼,美酒盈瓶坐客大笑饮之,其味甚佳” 后来就以“曲生”或“曲秀才”作为酒的别称 天禄 语出《汉书食货志》 , “酒者,天子之美禄,帝王所以颐养天下,享祀祈福,扶衰养疾 ”相传,隋朝末年,王世充曾对诸臣说,“酒能辅和气,宜封天禄大夫” 。

青州从事,平原督邮 “青州从事”是美酒的隐语 “平原督邮”是坏酒的隐语据南朝宋国刘义庆编的《世说新语术解》记载, “桓公(桓温)有主簿善别酒,有酒辄令先尝,好者谓‘青州从事’ ,恶者谓‘平原督邮’ 青州有齐郡,平原有鬲县从事,言到脐;督邮,言在鬲上住” “从事” 、 “督邮” ,原为官名因为青州境内有齐郡,齐与脐同音,凡好酒都是酒力下沉到脐部的,从事又是美职;而劣酒则不下肚,至横膈膜为止,平原有鬲县,与膈同音,督邮又是贱职,故以此为喻 清圣、浊贤东汉未年,曹操主政,下令禁酒在北宋时期李昉等撰写的《太平御览》引《魏略》中有这样的记载, “太祖(曹操)时禁酒而人窃饮之,故难言酒,以白酒为贤人,清酒为圣人” 唐代季适在《罢相作》中写有“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的诗句宋代陆游在《溯溪》诗中写有“闲携清圣浊贤酒,重试朝南暮北风”的诗句除此以外,酒有玉液,流霞,红友,绿醪,金波等美丽的别名二、酒类 现代人按生产工艺划分为自然发酵酒(果酒) 、榨制酒(黄酒) 、蒸馏酒(白酒)三大类酒也是按照上述顺序依次出现又按照品饮文化将酒分为果酒、黄酒、白酒、葡萄酒、啤酒 5 类 “酒龄万岁”说,所指的是果酒。

果酒的年龄其实不止万岁,原始人过着采摘、渔猎的生活,采摘的野果要设法储存,在储存的过程中,水果自然发酵,果酒也就问世了在仰韶文化(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遗存中,已发现有储酒的器具,有“具”也就有“据” 酒龄万岁之说也就由此立论 果酒是以各种富含糖分的水果,如葡萄、梨、桔、荔枝、甘蔗、山楂、杨梅等为原料,采用发酵酿制法制成的各种低度饮料酒果酒的历史在人类酿酒史中最为悠久,史籍中就记录着“猿猴酿酒”的传说,但那只是依靠自然发酵形成的果酒;而我国人工发酵酿制果酒的历史则要晚得多,一般认为是在汉代葡萄从西域传入后才出现的 汉武帝通西域后,葡萄开始在内地种植,东汉时葡萄酿制之酒已有之,唐诗中有“葡萄美酒夜光杯” (王翰) , “恰似葡萄初酦醅” (李白)句可见唐时诗人和葡萄酒已是缘份甚深马端林所著《文献通考》 、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 、徐光启所著的《农政全书》中均有葡萄酒的记载唐宋时期葡萄酿酒在我国已比较通行,此外还出现了椰子酒、黄柑酒、桔酒、枣酒、梨酒、石榴酒和蜜酒等品种,但其发展都未能像黄酒、白酒和配制酒那样在世界酿酒史上独树一帜、形成传统的风格直到清末西方葡萄酒传入后,张士弼先生创张裕葡萄酒公司,标志着我国果酒类规模化生产的开始。

黄酒是中华民族的特产,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酒,其起源与我国谷物酿酒的起源相始终,龙山文化时期(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开始使用谷物作为酿酒的原料它是以糯米和黍米等谷物为原料,经过蒸煮、糖化和发酵、压榨而成的低度原汁酒,酒精含量一般在百分之十二至十八之间因多数品种均呈黄色或黄中微红色,故名黄酒自古以来最为著名的黄酒即“绍兴黄酒” ,又名“绍兴酒” 黄酒以其储存时间越长,其味越感醇厚芳香甘甜,故有“老酒”之称 “李白斗酒诗百篇”所饮之酒,就是黄酒之类 作为世界六大蒸馏酒之一的中国白酒(其他五种是白兰地、威士忌、朗姆酒、伏特加和金酒) ,其制造工艺远比世界各国的蒸馏酒复杂,原料也是各种各样,特点各有风格,特殊的风味则更是不可比拟的中国白酒的酿造发展至今,生产出的白酒酒色晶莹透明,香气宜人,五种香型(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米香型、兼香型)的酒各有特色,香气馥郁 《本草纲目》认为蒸馏酒元时始有之,但此说已被考古成果所推翻1975 年河北青龙县出土了宋代的蒸馏器,该器是迄今发现最早的蒸馏制酒器,可见蒸馏酒至迟在宋代已有之经过蒸馏工艺后酒的度数大大提高了,可以燃烧,故称之为烧酒唐诗中有“烧酒初开琥珀光” (白居易) ;“自到成都烧酒熟” (陶雍)等句。

直至上个世纪中叶,烧酒、白酒均是蒸馏酒的称谓烧酒在元代得到了推广,明时大兴,酿造之法《天工开物》中记之甚详清代烧酒业发展得很快,贵州茅台酒、山西汾酒、江苏洋河大曲、四川泸州老窖、安徽古井贡酒……皆于酒林中各树一帜,名闻遐迩啤酒是以大麦和啤酒花为原料制成的一种有泡沫和特殊香味、味道微苦、含酒精量较低的酒虽然我国在 20 世纪初才开始出现啤酒厂,但史书记载我国早在 3200 年前就有一种用麦芽和谷芽作谷物酿酒的糖化剂酿成的称为“醴”的酒,这种滋味甜淡的酒虽然那时不叫啤酒,但我们可以肯定它类似现在的啤酒,只是由于后人偏爱用曲酿的酒,嫌“醴”味薄,以至于这种酿酒法逐步失传,因而也就有了啤酒是否是舶来之物的争议 药酒、补酒大多是在酒中加入中草药,浸泡后不但色味俱佳,而且有祛病、健身的功效,实为酒中之佳品从酒文化的角度来讲,这无疑大大丰富了“酒”的内涵药酒、补酒之中不乏名酒,竹叶青、五加皮、菊花酒、国公酒……均久享盛名本文来自 转载请带此链接。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