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人口数量、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四大因素对一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1、自然因素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构成及其分布状况,对经济发展关系极大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或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自然资源是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重要因素第二,自然资源是形成产品实体的物质源泉,其质量决定着社会产出品的效用,数量决定着社会产出品的规模第三,自然资源是制约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第四,自然资源制约着生产力布局2、人口数量人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统一,人口发展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相适应一方面,人作为生产者,是社会生产力的主体,另一方面,人作为生产者又是有条件的,不仅要同生产资料相结合,还要受年龄、体质和技能的限制而人作为消费者又是无条件的3、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其他方面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它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强大武器第二,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第三,能改变劳动者的就业结构和劳动力的构成,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第四,它是促进生产关系变革和制度创新的有力杠杆第五,它是促进文化教育知识的不断更新,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培养人才,开发人力资源的强有力的手段第六,为领导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奠定了基础第七,能促进人们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第八,能引起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使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日趋国际化第九,它还是一国国防现代化的基础,是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强大力量4、文化教育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是通过人力投资实现的,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体力投资,一是智力投资教育是对人的智力投资,是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各种途径中最重要的途径教育虽然不能直接提供产品,但能提高生产产品的劳动者的智力素质和思想素质,从而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源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育能够提高普通劳动者的知识和技术素质经过教育形成的劳动者的知识和技术的存量越大,越来越成为当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现代经济增长有两个趋势,一是从资本——收入比率的长期变动来看,资金相对于收入而言使用得越来越少;二是国民收入相对于国民资源(用于生产收入的土地、实际劳动量和再生产性基金的数量)而言增长得越来越快产生这两个趋势的根源是人力资源的增长,人的能力的改进,这最终是教育的作用。
第二,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惟一途径为加强综合国力,世界各国在高新技术领域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发展高新技术的竞争,其实质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是人们掌握和运用最新技术能力的竞争一、人口的增长会导致资源的减少,虽然现在来说中国资源总量比较大,但是人均量还是很小的,所以人口的增长会制约中的发展二、人口的增长还会导致环境的恶化三、人口增长会导致就业压力过大,如果社会无业人员过多,就会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四、人口会成为社会的负担,因为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有限,而且贫困人口多,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方面中国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来比还相差很远五、人口过多会影响受教育质量六、如果是贫困人家出生的孩子,有可能因为家庭无法支付庞大的抚养费用,而是弃婴增多,这样同样会给国家的财政带了压力和负担 行贷款过分宽松,房地产投资偏大,商品房空置率上升,银行呆账、坏账等不良资产日益膨胀泰国金融机构出现了严重的现金周转问题,韩国数家大型企业资不抵债宣告破产,日本几家金融机构倒闭,印度尼西亚更是信用危机加剧以上这些经济因素从各个方面影响了汇市和股市③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外资,大量引进外资并导致外债加重泰国外债1992年为200亿美元,1997年货币贬值前已达860亿美元,韩国外债更是超过1500亿美元。
④汇率制度僵化在近年美元对国际主要货币有较大升值的情况下,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率未作调整,从而出现高估的现象,加剧了产品价格上涨和出口锐减因此,这些国家和地区货币贬值势在必行而货币贬值又导致了偿还外债的能力进一步下降,通货膨胀压力加剧,从而促使股市下跌资源短缺和环保问题将是贯穿今后中国经济"重化工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约束条件,其中尤以能源问题最为突出 而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期,预计在未来二、三十年里,城市化发展速度将比目前加快一倍,城市化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之一 未来20十年将是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从衣食向提高住行水平和生活质量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住宅、汽车、轨道交通等社会基础设施、通讯及其他新型电子产品、文化娱乐、旅游、社区服务等将成为重要增长点,并相应带动建筑、建材、机械、石化、电子等工业部门的较快增长 除了资源短缺、城市化步伐加快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三方面力量,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也将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化工业倾向有着深刻的消费结构升级背景面对日益突出的能源、原材料和基础设施短缺,以"新发展观"为指导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将从多个方面影响未来中国重化工业的发展。
那么,未来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趋势又将如何呢? 1、资源短缺与"新型工业化道路":未来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变化 毫无疑问,资源短缺和环保等"可持续发展"问题将是贯穿今后中国经济"重化工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约束条件,其中尤以能源问题最为突出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的两次高增长时期都是以能源和原材料等基础工业的瓶颈制约为标志发生转折的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新一轮经济增长难免会遭遇这样的历史困境另外,这一轮短缺发生的背景不同,表现方式也有新的变化,而且经济基数远大于以往,对国际市场产生了重要影响,矛盾也比以往更为突出 2、城市化步伐加快对我国工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取得长足进展,但总体上仍落后于工业化参考国际经验可以看出,我国已基本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预计在未来二、三十年里,城市化发展速度将比目前加快一倍,达到年均增长2-2.8个百分点左右,城市化将成为推动我国下阶段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之一城市化步伐加快将首先带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解决制约我国结构升级的"瓶颈",推动三次产业结构"自然演进"的步伐。
其次,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将加大对住宅、交通、水、煤气、邮电等一系列城市基础设施的需求,其中住宅和交通需求对多数工业行业特别是汽车、建筑、建材都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并间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最后,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对收入结构和消费习惯的改变有直接作用,从而带动整体消费结构的升级,拉动相关消费品工业的发展 3、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相关的产业将呈现较快增长态势 二十一世纪初,中国人均GDP跨越了1000美元大关,居民消费结构开始发生重要变化过去几年,汽车和房地产的快速增长,及受其带动下形成的一批高增长产业群,都充分地证实了消费结构升级对中国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巨大推动作用到2020年,按照GDP翻两番的速度估算,居民人均收入将达到3500美元的水平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这一时期往往是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最快,从而带动经济增长速度快速提升的重要时期考虑到中国届时14亿人口的现实,这一阶段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爆发出来的增长带动力量将是史无前例的另外,我国经济至今仍未摆脱二元经济特征,农村居民收入只相当于城镇居民的40%左右,消费结构不在同一档次这就决定了中国多层次的消费结构转变将同时发生,从而对产业结构的升级带来多层次的推动力量。
另外,国际产业转移将促使中国在部分制造业领域形成以出口导向为特征的制造业基地,推动机电产品和部分加工工业的快速增长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中国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将不断弱化但随着国际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步伐的不断加快,在一些重要的加工业领域,基于资本、生产技术和基本的研发能力,以及规模经济等优势形成的国际竞争力将不断提高,并促使新的加工工业品的出口快速增长这些领域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中国重化工业化发展趋势 人口的过快增长作为抑制因素对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因此,今后中国实行弹性的人口控制政策,特别是抑制人口素质相对较低的农村人口的增长,促进人口素质相对较高的都市人口的增长将成为重要的课题,此外,对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的素质等人力资本进行大量的投资,使智力资源大幅度地增长,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这样适度人口的达成和劳动力质量的改善,渐渐地成为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缩小与欧美人口质量的差距,加速经济发展的进程人口对资本/劳动力比率的提高有阻碍作用这是因为,较快的人口增长会使居民家庭将更多的收入用于新增人口的消费,从而降低储蓄率和投资率此外,人口增长还会造成社会的非生产性投资(如住房、教育、医疗卫生等)投入的增加,从而导致生产性投资的减少。
最后,新增劳动力还会“稀释”人均投资额,因为对于给定的投资额来说,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将意味着每个劳动力所得到的资本追加量的减少,其结果是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减慢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可能是复杂的、非线性的;可以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在宏观水平的分析上,两种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相互抵消例如在人口稠密的农村地区的人口增长会减少人均自然资源(尤其是耕地)的占有量,从而对人均收入产生负作用但与此同时,人口对耕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压力,可能会促使农业劳动力向节约土地但边际收入更高的非农产业转移,由此可能导致人均收入的增加一、经济增长涵义:传统的表述: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实际核算方法,就是用所说的GDP或者GNP(即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国民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量来表示,而实际上我们所研究的经济增长是长期的宏观问题其内涵不仅仅局限于增量,而且必须涵盖一定时段的涵义因此,经济增长不应该被简单地归结为一个增量结果,而应该更广泛地被理解为一个存在增量结果的长期持续增长二、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直接因素:指资源投入数量和资源使用效率间接因素:指影响资源投入数量和资源使用效率的各种因素各因素内容如图所示:三、经济增长方式及其模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经济增长的总体特征,不同的增长方式反映着不同的增长源泉以及由增长源泉所制约的增长结果。
外延(粗放)型增长方式:主要由增长因素数量增加产生的增长内含(集约)型增长方式:主要由资源使用效率提高而引起的增长一般来说,大多数国家都要经历从外延(粗放)型增长方式向内含(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两种增长方式的优劣只有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中才有可比性脱离了历史背景、技术水平和制度结构,简单地认为哪一种增长方式可取是毫无意义的四、经济增长模型1.哈罗德——多马模型由于凯恩斯的理论体系是短期的、静态的和比较静态的,因此哈罗德等人认为,凯恩斯的理论需要被长期化和动态化该模型四个基本假设:①将一个社会生产的多种多样的产品抽象的综合为一个产品,这种产品用于满足个人消费之后的剩余产品可作为追加投资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继续投入生产②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且资本与劳动、资本与产量的配比是固定的③不管生产规模的大小,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不变,即规模报酬不变④不存在技术进步从资本的供给和需求的角度来看,哈罗德把有关的经济因素抽象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