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1977年),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在观念上依附于政治,在形态上则依附于其他的电视节目由于受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电视纪录片几乎都染上了政治化色彩政治化纪录片在语言上显得空洞,在题材上出现雷同,在风格上则是单一,缺少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人性色彩和人文精神而由于技术局限和观念作用所导致的声画剥离的影片形态,使得这一时期的纪录片出现浓重的灌输味因此,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片虽然负载重要的职能、有着相当的地位,但实际上并没有起多大作用1958年7月,北京电视台播出了反映河南省信阳地区人民抗旱事迹的英雄的信阳人民,主创孔令铎、庞一农;,1958年10月1日,摄制的天安门前举行国庆大典的新闻片这是,中国最早的两部电视纪录片,1963年,,第一部介绍长江沿岸风貌的纪录片,长江行30分钟,1964年,,我国第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的电视纪录片,换了的新疆,1965年,,我国第一部风光题材的电视纪录片,芦笛岩,比较震撼的作品:,收租院王元洪,文革开始后的禁播,许多作品都不同程度地烙刻着那个特殊时代环境所特有的历史印记。
但仍然有一些优秀作品1.主要反映工农业建设成就和颂扬革命传统;,eg: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粮食生产保持比较稳定的增长2.北京电视台的记者、编辑不畏艰险,深入基层,拍摄出一批比较优秀的作品;,eg:三口大锅闹革命、大庆在阔步前进,3.北京电视台派出多名记者赴外国采访eg:澳大利亚掠影、访美纪实,2、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1992年),第二时期的纪录片没有了第一时期的政治味道受社会思潮的影响,人的意识开始觉醒,原来的英雄主题逐步被人的主题所取代尽管出现在电视纪录片中的一个个人还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更像是集体的人性化的符号,但是已经和前一个时期的虚幻的英雄全然不同即使是对民族精神的象征的山河的观照,也赋予了人文的色彩由于承载着教化的功能,带有民族象征意义的,山川河流以及长城运河,等均成为这个时期纪录片的最佳对象和载体对于民族以及历史等大题材的观照成为这个时期电视纪录片的一大特色宏大主题的纪录片,需要一种群体性力量,需要群体共同的激情,需要集体创作的机制,这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一个特点这一时期纪录片开始凸显媒介传播意识,这主要是因为那个时期社会对电视纪录片的功能性需要所致,是纪录片本体以外因素作用的结果。
1977年9月,摄制了毛主席在中南海住过的地方,1977年12月中旬,摄制了周总理的办公室,1.纪录片栏目的创办,祖国各地三峡的传说、大连漫游等193部电视纪录片,10/20/50分钟,2.中国电视史上两个“第一”的纪录:中国电视第一次对外开放协作和中国第一部电视系列片丝绸之路中(15集),日(14集),1980年,中日二度合作的长江大型系列片话说长江又一高潮,1985年5月7日,中日双方合拍黄河系列,40万公里/200小时/30集,中央电视台于1988年2月20日播出1988年12月,中日双方合拍望长城系列日方称万里长城关键词:纪实性手法;主持人角色;长镜头,开创了中国电视纪实性纪录片的先河,在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我国独立制作,1986年7月,话说运河,28集,中央电视台首次独立创作,一等奖关键词:边采边播;主持人去现场;电视双向传播1987年11月,唐蕃古道,19集,一等奖,1983年动议,各台合作1988年11月,蜀道,25集,或同类一等奖,1982年动议,各台合作纪录片栏目的发展,祖国各地最早山川风光、名胜古迹、传播地理、历史、文化知识;,兄弟民族各兄弟民族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传统习俗以及建国后的发展和变化;,世界各地世界各地风景名胜;,国际见闻,地方台50分钟播出国内生产的优秀纪录片,纪录片题材的拓展,1.社会、经济和改革题材的电视纪录片:牧马姑娘、华夏石油赞;,2.人物纪录片(名人和英雄人物):雕塑家刘焕章;,3.弘扬革命传统题材的纪录片:让历史告诉未来、长征生命的歌;,4.散文风格的纪录片:解说词融入教浓厚的感情色彩,文学味较浓;,5.政论性纪录片:邓小平访问日本、友谊的春天等。
3、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1998年),第三时期出现了不同题材的纪录片,都把思考、关注的立足点放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纪录片的承载已经改变,意识形态的因素被人文的因素所取代纪录片美学、哲学的意味加强,而它的社会性功能自然削弱人的主题、百姓意识、平民化视角这些国际化的纪录片表征,成了这个阶段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主导性观念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片在题材的选择上有了国际化的意识,在主题的立意上站在了人类的高度平时成为这一时期纪录片的主要创作理念,它的主要特征是要还原事物的本来面貌这不仅是纪录片在语言形态上回归本体,更是作为纪录者对纪录对象的姿态的一种转变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个体意识也明显增强,表现在纪录片的选材和创作上出现个人化的倾向在创作对象个体化的同时,却也不自觉地淡化了他们与社会的关系4、社会化纪录片时期(1999迄今),第四时期,“市场”和“社会责任”是两个核心词汇市场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观众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全面回归社会、走向社会化,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一个基本特征人虽然仍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主题和关注中心,不过已经悄悄有所调整和变化首先,是在人的选择上已经不再倾向于封闭环境中的、弱视的、偏远的人群,而是选择主流的、处于现实中心的、社会化程度高的人群,新闻的因素越来越被某些纪录片所重视;,其次,对于人的关注,开始由原来简单化的环境和关系描述,转向把人放置于事件当中、把背景因素放大的新的叙述结构。
重新开始关注现实的主流社会,成为中国电视纪录片继回归真实以后最富有价值的一次回归它使得这一时期的作品主题显得更为大气,思想张力也明显增强20世纪90年代,栏目化运作的纪录片的创作开始进入进一步拓展和创新的阶段1992年之后,,生活空间出现,定位“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栏目化播出的短纪录片形式,之后,全国推广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黑龙江电视台生活三原色(9个小栏目),1994年7月1日,山西黄河电视台黄河轶事,1994年11月11日,山东电视台家(寻常百姓家、生活有滋味、家庭万花筒),1995年以后,全国普及纪实主义风格依然主流,1993年1月,大型纪实系列片广东行同年,远在北京的家将跟拍手法与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对比手法:沙与海、1994年山东电视台的走进荒原,人类学纪录片得到国际认可,1993年的最后的山神表现了一个游牧民族的内心世界和一代又一代的更迭带来的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精致的画面、准确的镜头和巧妙的蒙太奇思想构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历史文献纪录片,1993年,中国第一部大型文献纪录片毛泽东问世以伦理评判取代了政治评判,以审美标准取代意识形态的标准,毛泽东人格的魅力卓然而立历史人物:邓小平、周恩来、朱德,历史事件:改革开放20年等。
现代民族命运:百年中国,一本兵书:孙子兵法,尽管中国电视纪录片面对市场还显得准备不足、缺少经验,一度出现尴尬、无所适从的境况但是,市场的因素不仅改变了中国电视纪录片制作的机制、流程,也改变了中国纪录片的形态,甚至动摇了传统的中国纪录片观念正是市场化因素的引导,使得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无论是主题表征、风格形态,还是传播途径等等,都表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也正是市场的因素,使得中国的纪录片开始面对现实的传媒环境,并学会在其中求生存求发展可以说,市场化是中国电视纪录片迈向成熟的关键一环随着时代变化,经历了几个时期的中国电视纪录片出现了不同的承载职能,形成了不同的意识,产生了不同的视角,以及不同的话语权、话语方式和主题表征这四个时期,纪录片职能,依次渐变的轨迹是:国家政治和阶级斗争唤起民族激情体察纪录平民生存状态关注纪录社会主流现实生活;,各个时期,纪录片服务和关照的观念,依次为:国家、阶级意识民族、集体意识百姓、个人意识市场、社会责任意识而,纪录片视角,的变化,则从一个侧面对中国电视纪录片本体与社会关系的演变作了注解和印证四个时期中纪录片的视角依次出现了如下的渐变轨迹:敬畏反思平视审视在四个,不同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话语权,、话语方式也有相应的变化:,在第一时期国家拥有绝对统一的话语权;到第二时期则出现群体化的话语方式;而第三时期则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个人化的话语方式;第四时期则出现市场占据话语权的现象。
不同的主题表征,,可以说,成为不同时期电视纪录片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关系的一个总呈现,与不同的话语权和话语方式相对应而出现的各个时期纪录片的主题表征,依次为国家政治的主题、民族精神的主题、人的主题和多元化的主题中国电视纪录片的观念以及形态的演进,与中国社会思潮以及技术发展的历程虽然略有错后但基本保持同步然而,中国电视纪录片所纪录的内容与社会时代的变革则差距较大,在第三时期甚至有些背时中国纪录片观念和形态与国际纪录片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别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几乎难以同日而语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虽然是社会思潮和技术整体力量促进的结果,然而在局部的走向方面却有着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意性,这也是中国电视纪录片尚未成熟的一个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