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历史评价评述类答题方法

s9****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7.50KB
约7页
文档ID:440360526
历史评价评述类答题方法_第1页
1/7

历史】高考答题万能模板——评价、评述类答题方式 问题类型1. 评价,即评定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性质、地位、作用、积 极意义或者影响等;评述则是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史学观点 等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即边叙述边评价,或者先叙述再评价;评论 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或评价2. 评价、评述类设问一般含有标志性的词语,如:评价、简评、 评述、说明、论证、如何解释、你认为、你的看法、你的观点、如何 理解等3. 评价偏重于从史实中得出结论;评述类偏重于叙述史实;评论 侧重于运用辩证史观或者唯物史观, 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 人物、观 点的认识答题模板 1.历史评价 =史实(时间、地点、特定条件、相关主 体)+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促进生 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等)进行阐述、评判 +性质、特 点 +影响(积极和消极或两者之一) +结论2.评述类一般分三个步骤解答 :(1)“是什么”,即从材料中概括 指出观点是什么或者你赞同哪种观点 (2)“为什么”,即得出该结论 的理由是什么, 一般结合背景加以分析论证, 揭示事物本质3)“怎 么样”,即你对该意见如何评价,也就是分析其观点的对与错及其根 源,一般可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或者理论的高度等方面思考。

举例说明 对经济全球化的评述,既要看到积极性的一面,又要 看到这一趋势带来的消极作用, 还要看到面对这一趋势, 各国只能顺 应,而不能消极抵制例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 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 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 战争年代、 战后年代材料二 嘎斯车是苏联时代的代表性符号之一而最早在苏联生产“嘎斯”车的,是美国的汽车制造业大王亨利•福特福特原先把 苏维埃看作“势不两立的敌人” ,声称除非苏联的意识形态变得适合 他的口味,否则他“不会运一个螺帽去那儿” 哈默劝他说:“要是这 样,你会有太长的时间没法在那里做生意,那里可是一个巨大的市 场事后证明,福特对这笔与苏联的交易十分满意在 2014 高考 复习全攻略历年真题模拟试题提前招生家长专区报名咨询高尔基市, 福特与苏联建立了汽车联合企业,从 1932 年起,每年有十万辆嘎斯 牌客车和卡车下线,在苏联的道路上奔跑——《大国崛起》解说词摘录(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退却年代” “剥夺年代”分别 是什么时期?作者为何如此给这两个时期命名,请说明你的理由2) 20 世纪 30 年代,美苏两国处于敌对状态,福特却去苏联建造 汽车厂,对此应如何评价?关键信息 材料一苏联历史分为五个时期 材料二苏联 美国 福特 嘎 斯车 解题步骤 第( 1)问,考查恢复发展经济时期的新经济政策,还有斯大林模式形成时期的特征,要抓住“退却”剥夺”两个关键词进行逻辑推理。

第(2)问,材料二反映了美苏之间经济合作的历程福特从敌视社 会主义到对苏联这个大市场非常满意, 实际上是其把思考问题的着重 点由政治上的敌对,转向了经济上的合作、双赢回答“评价”时可 结合答题模板“历史评价 =史实(时间、地点、特定条件、相关主体)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促进生产力 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等) 进行阐述、 评判 +性质特点 +影响 (积极或者消极) +结论”来组织答案,具体回答时可把两国在政治 上的对峙与经济上的往来分别对待美苏之间的经济合作需要结合 20世纪 30年代美国的经济危机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情况答案(1)时期:新经济政策时期、 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时期 理 由:作者是依据当时俄国实行的政策特征提出的, 新经济政策承认货 币和市场的作用, 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中小企业, 暂时 “后退”了一步;为了支持工业化,斯大林实行了农业集体化,牺牲 了农民的很多利益2)评价:这一做法符合当时苏联实际需要,也符合经济危机时 代美国开拓国际市场、恢复经济的需要苏联利用资本主义的力量, 恢复和发展了经济, 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也说 明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是可以搞好合作关系 的能 力 提 升 解题过程中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解答历史主 观题,不仅要有较为扎实的基本功, 还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思维模式, 体现在答题过程中就是思维的灵活性 如调研 1难度非常大, 一战后 的美苏两国处于敌对状态, 而 20世纪 30年代时双方却有了大规模的 经济交流,这一事实是很难被人接受的既然事实摆在面前,我们就 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美国经济危机爆发后,剩余物资、失 业人口等很多问题无法解决, 另一方面苏联在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 设的过程中缺乏技术、机械产品、掌握工业技术的劳动力,可以说是 两国的国情将二者粘合在一起, 让这两个政治立场上的敌人成为了经 济市场中的朋友单纯靠僵化的理论去套取答案是不可取的, 任何题目的设置都有 一定的知识 背景或者时代背景,唯一不变的解题方法就是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例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诏曰:“天下大定 ,, 诸遭乱为人奴隶者复为民冻馁者 里中富室假贷之, 孤寡残疾者官养之, 毋失所 ,, 流民复业者各就丁力 耕种,毋以旧田为限 ,, ” ,,,, 七年春正月甲戌,都督佥事王简、 王诚、平章[JP3]李伯升屯田河南、山东、北平,,是月,平阳、太原、 汾州、历城、汲县旱蝗,并免租税 ,, 五月丙子,免真定等四十二祎府 州县被灾田租。

辛巳,赈苏州饥民三十万户癸巳,减苏、松、嘉、 湖极重田租之半六月,陕西平凉、延安、靖宁、鄜州雨雹,山西、 山东、北平、河南蝗 (蝗灾),并蠲(免除)田租 ,,,, (洪武十三年 )秋八月,命天下学校师生, 日给廪膳 (指官府发给银粮补助生活 ) — —《明史》材料二 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 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 ,, 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举政治革命、社 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则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 ——《孙中山全 集》材料三 在整个西方国家中,德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立法历史最 久,实施最早,由于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肆虐, 直到本世纪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以来才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并形成“福利国家” 概括 起来,联邦德国的社会保障分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两大类 在社会保 险方面包括: (1)养老保险, (2)医疗保险, (3)失业保险,(4)工伤保险, (5) 失业救济 ,, 在生老病死、伤残孤寡、教育就业失业等各个领域, 均有促进、鼓励、保险、赔偿、补贴及救济等各项配套立法它以社 会承担为主,三分之二的开支由具有法人地位的各种社会保险机构来 承担,其他三分之一由政府和慈善机构负责。

——黄安年《当代西 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归纳明太祖在民生方面的举措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孙中山的民生主义3) 依据材料三,归纳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 识对其进 行评价4) 从上述材料中你能得出哪些认识 ?关键信息 材料一 “诸遭乱为人奴隶者复为民” “冻馁者里中富室假 贷之,孤寡残疾者官养之,毋失所” “流民复业者”“屯田”“免租税”“学校师生,日给廪膳”材料二 平均地权 材料三 社会保障体系 解题步骤 第(1)问主要 根据材料一中的“诸遭乱为人奴隶者复为民” “冻馁者里中富室假贷 之,孤寡残疾者官养之,毋失所” “流民复业者”“屯田”“免租税” “学校师生,日给廪膳”等信息进行归纳第(2)问,结合答题模板,首先要明确三民主义的性质;其次明确 三民主义反映了谁的要求;最后要注意三民主义的积极作用及局限 性第( 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三中提取信息,根据“德国的社会保障 体系和立法历史最久,实施最早” “联邦德国的社会保障分社会保险 和社会救济两大类”“以社会承担为主”等回答第二小问要求回答 的内容是“评价”,主体是“德国社会保障制度” 。

由答题模板可知, 评价要分两个方面: 一是分析德国实行社会保障制度对人民、 对社会、 对德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二是从对政府财政、 人民及社会的 消极影响方面考虑第(4)问是开放性设问, 答案较为灵活, 但一定要与材料紧密结合 答案(1)举措:释放奴隶为平民;扶助困难人群;鼓励流民复业 耕种;实施屯田;减免遭受自然灾害地区的租税;学校师生饮食由 国家供给2)民生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反映了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 利益和要求, 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民生主义在当时的条件下根 本无法实现, 也不可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因此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3)特点:在欧洲最早实行;立法实施;保障范围广泛;以社会承 担为主 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或 使低收入阶层获得生活、工作上的保障)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有利于促进联邦德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 改善;扩大了社会消费,推动了社会生产与此同时,福利政策的 长期实行造成巨额财政赤字, 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下降, 使国家生 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4)只有关注民生,保障人民的基本生存条件,才能促进社会稳定 和经济发展;民生问题事关社会稳定、政权巩固,古今中外各国政 府都关注民生问题; 要减少福利政策带来的弊端, 福利政策应与促 进社会发展相结合;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坚持以民为本、 保护人民利益;要关注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 等。

观点评价题的主要形式和解法 观点评价类试题的命题形式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提供一段或者 一组材料, 要求学生从中提炼观点并加以评价; 二是问题中列出观点, 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辩证评析;三是将史学界对某一事 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观点罗列出来,要求学生从中选择一种, 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加以分析、论证,做到自圆其说解题方法方面,对于第一、二种情况,解题时首先要明确观点, 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其正误,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和相关材料进行论 述对于第三种情况,主要方法和前两种类似,特别要注意的是,在 组织史实进行论述时,一定要紧密结合所选择的观点,不要在答题过 程中迷失了目标。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