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吸纳与整合研究

罗崇****屋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99.66KB
约26页
文档ID:170264316
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吸纳与整合研究_第1页
1/26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中国共产党对民营企业家实行了政治吸纳与整合的策略这种政治吸纳与整合,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以及党和国家战略重心转移下的策略调适,是适应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化、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必然选择,也是增强中国共产党的适应性、巩固执政基础与提升执政绩效的必然选择,并受到中国“和合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中国共产党主要通过调整意识形态策略、选择性吸纳部分民营企业家入党、积极推动民营企业党组织建设和对代表性民营企业家作出政治安排这四个途径实现对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吸纳与整合中国共产党基于改革开放战略的需要与对自身能力的自信,对民营企业家采取的政治吸纳与整合方式,在运行过程中受到民营企业家阶层特征和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呈现出政治吸纳主体与对象的不同行为选择,两者之间的地位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特点许多学者将经济发展,特别是市场化转轨与民主转型理论联系起来,但这一理论对当代中国的转型发展缺乏解释力中国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家阶层,并不像欧洲的企业家那样扮演反体制的角色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基本诉求是良好的营商环境,以及谋求政治体系的承认从客观实际来看,中国共产党采取政治吸纳与整合策略,将新兴民营企业家阶层纳入体制之中,化解了新兴社会阶层对国家体制的冲击,民营企业家与国家政权逐渐结合在一起。

关于中国共产党对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吸纳与整合路径的研究,代表性观点概括如下:何轩、马骏认为政治吸纳主要通过赋予民营企业家政治身份和吸收民营企业家进入社会团体实现;孙明、吕鹏探讨了政治吸纳的三个途径,即政党吸纳、行政吸纳和社团吸纳,并提出“不同政治吸纳途径的功能、重要性、遴选的标准和程序存在显著区别”事实上,对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吸纳不仅包括承认政治身份和开放一定的政治空间,还表现在主流意识形态对民营经济的肯定,以及出台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上景跃进、沈大伟、弓联兵、田颖敏等人认为,对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吸纳与整合,是执政党自我调适的必然结果,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民营企业家阶层,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转型作出重要贡献,执政党需要借助民营企业的力量推进经济发展,并引导民营经济沿着国家战略规划的方向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执政党对民营企业家阶层实行政治保护和政治引导的策略,对民营企业家的态度由否定、排斥逐渐转变为肯定和吸纳曹帅、许开轶认为,对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吸纳与整合是执政党对经济精英流动的有效调适,有利于促进政治稳定总体而言,研究中国共产党对民营企业家政治吸纳与整合的相关理论成果,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现有研究未能深入探讨中国共产党政治吸纳与整合方式的实现途径和内在机制。

本文试图考察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民营企业家实行政治吸纳与整合策略的原因,党对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吸纳与整合方式及其内在逻辑,深化对市场化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适应性与中国政商关系问题的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民营企业家实行政治吸纳与整合策略的原因在中国社会从革命到建设、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型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在社会转型期,政党能否增强自身适应性,是关乎政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增强政党适应性一方面要求执政党保持相当程度的敏锐度,积极应对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有效整合社会力量;另一方面则要求政党加强自身建设,根据历史任务进行自我变革,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有效回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急剧变化深刻地改变了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给传统的执政理念与体制带来了新的巨大挑战为了积极应对社会转型带来的新挑战,中国共产党需要主动调整政党内部关系和政党—社会关系,对新兴的民营企业家阶层实行政治吸纳与整合策略中国共产党对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吸纳与整合,是增强自身适应性、巩固执政基础与提升执政绩效的必然选择第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党和国家战略重心的转移,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将民营企业家阶层作为政治吸纳与整合的对象。

社会主要矛盾决定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政策,也决定执政党“斗争”和“团结”的对象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经过公私合营后民营企业不复存在,过渡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基本解决党的八大指出:“中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的八大对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正确判断,但1957年以后,党受到“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将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矛盾继续视为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展战略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移,促使中国共产党实行允许民营经济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增量改革”模式随着改革开放“新政”的推进,非公有制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也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不可少的重要经济成分。

日益壮大的民营经济,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也改变了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一个新兴的民营企业家群体应运而生并不断壮大(见图1)民营企业家阶层作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的重要主体,成为中国共产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战略合作伙伴这标志着民营企业家与执政党的关系从以前的敌对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相应地,执政党对待民营企业家的态度与政策,也从之前的排斥、否定、消灭,转变为承认、鼓励与吸纳整合也就是说,随着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已经将民营企业家阶层作为政治吸纳与整合的重要对象图1 1999—2018年中国民营企业户数(单位:万户)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年度数据库第二,对民营企业家实行政治吸纳与整合策略,是中国共产党适应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化、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必然选择任何政党的产生和成长都依赖于一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阶级基础是政党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力量,决定党的阶级性质和政治属性群众基础是政党获取政权、稳固执政的社会基础政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问题,从本质来说,反映的是政党依靠谁执政、靠什么执政的根本性问题根据时代要求,不断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党和国家战略重心的转移,决定了生产资料多种所有制的产生与发展,并催生出一个新兴的民营企业家阶层面对这一新兴社会阶层,中国共产党可以采取吸纳整合与排斥分化两种不同的策略在这种情况下,对新兴社会阶层中的民营企业家进行政治吸纳与整合,是中国共产党顺应经济社会变化,在新形势下巩固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当然之策其一,党对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吸纳与整合,有助于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党通过引导民营经济发展方向、建立民营企业党组织等途径,能够有效协调劳资关系,保护工人阶级的合法权益,这是党增强自身阶级基础的重要途径其二,党对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吸纳与整合,有助于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通过意识形态上拓宽政党的代表性(从“一个先锋队”到“两个先锋队”),吸纳民营企业家进入党主导的政治体系,增强了新兴社会阶层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支持和拥护,进一步优化了党执政基础的内部结构,巩固了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其三,党对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吸纳与整合,有助于巩固党执政的民意基础党通过开放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参与渠道、引导民营企业家行为,能够调和民营企业家阶层与其他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缓和社会利益分化带来的冲突,使党能够兼顾各方利益,切实回应人民需要,从根本上巩固党执政的民意基础。

第三,对民营企业家实行政治吸纳与整合策略,是中国共产党提升执政绩效、增强执政合法性的必然选择政党的执政绩效是指党在治理国家、领导社会和服务公众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和效率执政党的执政绩效是考量一个政党执政能力、执政水平最有说服力和解释力的要素,关系到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认同程度纵观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够实施正确的政策决策,有效回应社会新需求,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从而使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党的长期执政提供了事实支撑中国共产党对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吸纳与整合,实际上是党回应社会需要,提升经济、政治、社会治理绩效的必然选择就提升执政党的经济绩效而言,民营企业家在经济领域扮演着推动者的角色,他们能够促进技术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生产要素的有效结合党对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吸纳和整合,能使党有效利用民营企业家资源,发挥其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当前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发展阶段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速度换挡使得经济下行压力增大,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和日益突出的中美贸易问题加大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吸纳与整合,解除民营企业家发展的后顾之忧,是党提升经济绩效的必然要求。

就提升执政党的政治绩效而言一方面,党通过吸纳更多民营企业家进入政治体系,能够有效回应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参与诉求,增强执政体系的包容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家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具有较强的契约精神和法治意识,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力量对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吸纳,能够为政治体制带来新的活力,提升政治体系的人力资本素质,从而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进程第四,“和合文化”传统是中国共产党对民营企业家实行吸纳与整合策略的思想文化根源和合文化”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是中国政治文化的重要底色,至今仍对中国的政治运行与中国民众的政治心理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作为本土生长的政党组织,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儒家“和合文化”的影响,因此党愿意与新兴社会阶层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实现团结、合作,实现形式是党的统一战线方针统一战线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法宝之一,对党取得革命与建设的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统一战线方针的指导下,党在处理与其他社会阶层的关系时,倾向于尽可能地联合、团结其他社会阶层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毛泽东指出:“中国无产阶级应该懂得……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如何认识与协调和民营企业家阶层之间关系的问题上,仍然坚持“和合文化”理念,采取政治吸纳与整合策略,努力将这一新兴社会阶层纳入政治体系之中,发挥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吸纳与整合方式为了加快经济发展,促进政治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中国共产党主要通过四个途径对民营企业家进行政治吸纳与整合:第一,放弃意识形态上对民营企业家的排斥,实施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第二,调整党员准入门槛,选择性地吸收部分符合党员标准的民营企业家入党,向民营企业家开放更大的政治参与空间;第三,在民营企业广泛建立党组织,实现与民营企业家联系的制度化与内生化;第四,对社会影响力大的民营企业家作出政治安排,提高其政治地位和声誉一)调整意识形态策略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意识形态正确性的基础之上,党所实行的政策也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同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传统意识形态,日益失去其依存的社会基础,越来越难以解释和指导现实生活为了提供改革开放条件下所需要的公共政策以及体制保证,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意识形态调适,论证市场经济改革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事实上放弃了对民营经济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