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终)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3KB
约37页
文档ID:43334738
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终)_第1页
1/37

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 (终终) )本文由 ycnannan 贡献ppt 文档可能在 WAP 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 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人文地理学研制 赵 荣 李连璞高等教育出版社目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录绪论 文化与人文地理学 人口分布与迁移 人口与发展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工业的出现与发展 种族 民族 民俗 语言地理 宗教与宗教地理 聚落地理 旅游地理 行为地理 政治地理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第三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 对象和任务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概念 研究主要内容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向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人地关系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分 布及其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研究地表人类活 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 变化 1. 2. 3. 4. 人口、粮食、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经济建设事业空间分布的合理化 认识环境与区域的文化关系,使其合理化 研究政治军事方面的知识,巩固国防属于社会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 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 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 埃拉托色尼 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我国古代的人文地理记述包括《禹贡》及各种地 理志等 德国的洪堡和李特尔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 理具有奠基意义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李特尔: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与 人类的因果关系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古代:对人文地理现象的描述 古代 近代—19 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近代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德国是近代地 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 察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和罗士培的“适应” 英国流派 论 思想美国流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 、亨丁顿的《气 候与文明》、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区域观点的代表 作《地理学的性质》 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 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 2.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 3.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第三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传统方法 新技术和新手段的利用 人文地理学的方法论1. 充分掌握和分析研究资料 2. 利用和编制地图 3. 进行人文地理的野外考察工作 1. 计量地理学的发展及其在人文地理学的应用 2. 遥感技术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3.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应用 1. 新三论的基本概念: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 耗散结构论、 耗散结构论 突变论、 2. 研究的方法论: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 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第二章文化与人文地理学文化概念和文化结构 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索第一节 文化概念与文化结构文化概念 文化结构文化概念(1)泰勒:就文化的广泛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 泰勒 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 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 合体。

(2)克罗伯和克鲁克洪:文化是通过符号而获得, 克罗伯和克鲁克洪: 克罗伯和克鲁克洪 并通过符号而传播的行为模型,这类模型有显型的和隐 型的;其符号也像人工制品一样体现了人类的成就;在 历史上形成和选择的传统思想,特别是所代表的价值观 念,是文化的核心;文化系统一方面可以看作是行动的 产物,另一方面又是进一步行动的制约因素文化结构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 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 具有物质性、基础性和时代性等方面的 特点 制度文化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往往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独立性强,非但不随物质文化 的变化而变化,反而制约着物质文化的发展 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培育出来的 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 性格等是人类在改造和创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 精神活动,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第二节 文化的形成与特点人类的出现及其对环境的适应 从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比较看文 化的特点人类的出现及其对环境的适应生物适应是指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中,为适 应环境而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在体质方面发生 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具有遗传特性。

文化适应是指人类在适应环境过程中,除 了体质发生变化外,还出现的另一种变化,这 就是对工具的利用和制造,火的利用和人工取 火技术等从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比较看文化的特点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相同之处 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不同之处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相同之处(1)人的生物特性与文化传统的传递与继承方 式不同 (2)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而文化的继承 是横向的 (3)新的生物特性取代旧的生物特性,常以新 物种取代旧物种实现,而文化的取代是原文化群体 接受新的文化 (4)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环境的 关系不同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不同之处(1)二者在其发展过程中,既随着环境变化而发生, 又保持其特性的稳定性 (2)两者都在演化中,都是通过新的性状和新的文 化的产生而实现其变化以增强其适应性 (3)在新的取代旧的过程中,都是通过竞争与选择 而实现的 (4)在竞争与选择过程中,环境起着关键作用第三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人文的空间现象—— 文化区 文化的时间现象—— 文化扩散 文化生态学—— 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文化整合—— 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文化景观人文的空间现象—— 文化区 人文的空间现象 形式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 乡土文化区形式文化区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 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 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文化区。

形式文化区的特征是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 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 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功能文化区功能文化区是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 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 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例如,一 个国家、一个城市都是一个功能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它是对该区内某种功 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所在地乡土文化区乡土文化区是指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在思 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 意识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用一种符号 作标志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的差异性在于 其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与形式文 化区的区别在于其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 特性上的一致性文化的时间现象—— 文化扩散 文化的时间现象扩展扩散 迁移扩散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 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 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等级扩散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 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刺激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由于某种原因而无法在一地存在,人 们不得不将其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其得以存在并传播。

迁移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 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 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 迁移扩散是由具有这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的, 比扩展扩散要快,而且易于保持这种文化本身的特 点另外,由于是随人迁移,特别是迁移到远处, 使这种文化区出现些孤立的点或小区,其与原文化 区在空间上不连续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文化生态学 核心观点文化的发展与生物一样离不开其所在的环境几种主要的人地关系论点环境决定论: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 环境决定论 定性作用 可能论: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 可能论 选择能力 还有生态论、环境感知、文化决定论及和谐 论等观点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文化整合文化除了可分为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 文化外,它们各又可分为一些文化特质在一个 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 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 整合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文化系 统实现了整合,就可发挥文化上的正向功能作用 社会或国家的改革,实际是在文化系统中消 除其不协调的部分,扭转其负向功能,使之实现 新的整合。

文化景观文化景观的概念 文化景观的分类 文化景观的差异性第四节 其他学科对人地 关系的探索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 马克斯?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 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第三章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分布 人口移动第一节 人口分布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 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 中国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 人口分布 围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 式 人口密度:一般被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 人口密度 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 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分布不平衡: 分布不平衡:(1)人口分布有明显的中低纬指向、近海岸指向和平 1 原指向 (2)邦奇的人类大陆图显示,世界上有四个人类大 陆: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20 世纪 90 年代世界人口分布图 20 世纪 90 年代世界人口分布图 世纪 9020 世纪 80 年代世界人口分布 20 世纪 80 年代世界人口分布 世纪 80中国人口分布1. 东南地区人口稠密,西北地区人口稀少 东南地区人口稠密,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提出 的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自黑龙江的瑷珲(今黑河市)到云南腾 冲为止。

2. 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 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 有研究表明,我国距海岸 200 km、500 km、1 000 km 范围 内的人口分别占 35.9%、60.2%、90.6% 3. 我国人口具有明显低地指向性特点,即人口垂直方向上的 我国人口具有明显低地指向性特点, 分布不平衡 我国绝大多数人口集中分布在较为低平的地区,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黄淮海平原、四川盆地等都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人口 最稠密的地区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1.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体和矿产资源等) 2. 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 社会经济因素 平、经济活动方式和交通运输条件) 3. 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第二节 人口移动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形式 人口迁移的机制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包括为经济、娱乐等目的而暂 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和以寻求新居住地为目的的非暂时性人 口移动,前者称人口流动 人口流动,后者称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 人口迁移 1. 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国际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主要空间取向 2 .人口迁移的时间形式 人口迁移的时间形式 居住历史分析 随机方法1. 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因素 2. 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因素19 世纪人口迁移状况 19 世纪人口迁移状况第四章人口与发展人口增长过程 人口转变模式 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 人口与发展第一节 人口增长过程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 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 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1.极低的人口密度 2.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3.人口分布相对集中 4.人口迁移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1. 高人口密度 2. 出生率和死亡。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