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废名前期乡土小说中的田园牧歌风格——以《竹林的故事》为例Xel0260127 王 挺 Xel0260129 吴文琴 摘要:兴起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京派,是现代文学史中最为重要的流派之一而京派 小说家以大量的篇幅描绘了乡村生活特有的风俗画,表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性美其中, 废名的乡土小说清新淡雅,质朴敦厚,仿佛是一首婉转悠扬的田园牧歌,而描绘得和谐、纯 朴的乡土生活,以此表现本真人性以及对生命存在的深切关注和思考,传达出对传统乡土文 化的认同,寄托自己的文化理想关键词:京派乡土小说废名 田园牧歌式的风格《竹林的故事》30年代在中国北方以《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为主要阵地, 形成了一个作家群,一般称为“京派”也称“北方作家群”而该派的代表作家有沈从文、 废名、凌叔华、林徽因、萧乾、芦焚、李健吾等京派小说家们在他们的作品中更多的展示 的乡土文化的韵味,如沈从文笔下之湘西,废名笔下之黄梅,芦焚笔下之果园城等其主要创作特点是:以小说、散文为主,描写中国乡村的风俗人情,针对现代社会的道 徳沦丧,加强对民族性格心理的探求深度,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将传统与现代、雅与俗 各种因素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具有独特中国文化风貌的文学形态。
京派作品大多接近口然、 田园与农村,有“采菊东篱下”的隐居情境,包涵着田园牧歌般的文化价值底蕴,他们更把 东方情调的诗情画意融合在乡风民俗的从容隽逸的描绘之中,形成一种洋溢着古典式的和谐 和浪漫性的超越的人间写实情致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湖北黄梅人,我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诗人、学者, 人们称他是30年代京派小说的鼻祖、“中国现代第一个田园小说家”等,曾任北大中文系教 授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他的小说融西方现代小说技法和中国古典诗文笔调于一 炉,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人称“废名风”, 对沈从文、汪曾祺等作家产生过影响废名名气虽大,但因为晦涩难懂,读者却少在文学 上,周作人和俞平伯是他的两个著名知音废名的小说创作,以他30岁为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有: 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和长篇小说《桥》等;第二个时期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莫须有 先生传》等诗化”、“出园牧歌”是他第一个时期的主要风格;“现实性”、“涩味”是他第 二个时期的主要风格废名的乡土创作基本以故乡湖北黄梅的乡土风情为叙述背景,叙述的大都是凡夫俗子的 寻常小事,却从凡俗中表现了 “农村寂静的美”和“平凡的人性美”。
在废名的小说中,家 乡似乎是一个远离现代文明的所在,大自然展现出最柔美的一面:成片的桃林、槐柳,静谧 的菱荡,还有石塔、村庙、小桥、流水,繁茂的芭茅一丛丛地长着,月亮静静地挂在空中, 太阳懒懒地照着,一切都是那样的和谐而富有情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和谐相处, 过着恬淡而自适的生活,女子多情柔美,男子纯朴热情,老人慈祥善良在一幅幅天人和谐 的图画中流露出废名对农村和大自然的一种异乎寻常的亲切感和亲近感在和美的乡土这块 土地上,废名还刻意营造了一个纯真的童年世界:《鹅鸩》、《初恋》、《柚子》、《我的邻居》 以及长篇小说《桥》等都采取童年视角,以阔别故乡多年的主人公“我”的童年记忆来展开 情节两小无猜的纯洁、初恋的温馨,欢欣而快乐的童年乐事,一切都是原來的模样,美好 的东西依然是那样美好,时光的流逝未能打破这个纯真的童年世界美好的乡土、纯真的童 年世界,寄托了作者对故乡挚爱、眷恋之情,守望之心废名小说的色调是明朗豁亮的,作者为自己的乡村风俗碰涂抹的底色往往是青翠嫩绿 的,青山翠竹、小桥流水、菱荡碧波、林荫垂柳,构成了废名小说景物象征的原色,同时也 显露岀了乡土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废名小说还以诗意的笔触写到了宗法制乡村的风俗习 惯,和他的翠竹绿桃相映成趣,如《桥》中有史家庄的老习惯,至戚或好友给孩子「送牛”, 给死者照路以便报生的“送路灯”等等。
小说以精细而富有风情之笔,给这些古朴的风俗染 上一层优雅和神秘的色彩,把史家庄装点得宛若桃园仙境废名的这些世俗画没冇封建剥削 带來的农村破产,没有资本主义侵入乡村时的忧伤,它正如鲁迅在《风波》中写到的:是文 人雅士远远地望着乡村土场所吟唱的“田家乐”废名乡土小说中塑造的这优美、和谐的世界,与其说是对于现实生活的墓写,不如说是 作者精心打造的“世外桃源”、一个田园梦周作人则称废名作品有田园风,得自然真趣《竹林的故事》体现了一种田园牧歌式的风格小说中的物彖都是自然中景,口然中人, 清淡洗练的笔触把自然景物灵性化,把人物雅致化,人与自然消融在一起,整个作品就像一 支隐忧而清悠的牧歌,体现出明显的散文化特色艺术成就:一、 具有古朴和静美的艺术风格,是远离尘嚣的[I]园牧歌,超尘脱俗这也是废名小说最大的特点童年湖北家乡的小桥流水沙滩枫柳,县城外的禅宗圣地四 祖寺和五祖寺,给冯文炳留下了终生受用的文学回忆,所以其小说都是以没有受到西方文明 和现代文明冲击的封建宗法制农村为背景,用冲淡质朴的笔调表现尚没有被现代社会污染的 宗法制农村世界,表现带有古民风采的人物的淳朴美徳,展示农村的老翁、妇女、小儿女的 天真善良的灵魂,流露出一种寂静的美,笼罩着淡淡的忧郁与悲哀,具有一种[□园诗般的宁 静、和谐、幻美的韵味,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别具一格。
如《竹林的故事》中无论是生成于 作者笔下清幽的竹林、还是活在作者笔下淳朴善良的人儿(如三姑娘:在牧歌中诞生出的自 然般清美的三姑娘,既具有古朴纯洁的乡间特点,又表现出人的天性,隐忧与哀愁都淡化在 三姑娘天真、优雅的青春性格中在小说的文字里,三姑娘“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 月色一般”,把人写得如此素净,人本身就是一首散发自然气息的小诗都透着一股清新、 超凡脱俗的味道二、 小说诗化、散文化,具有独特的文体价值废名的小说不重视故事情节,而具有散文化的倾向,并且深受中国古典诗文的影响,语 言精炼、浓缩,充满了跳跃、省略和空白,擅长直接引古诗入小说,将现代白话和古典诗词 融在了一起,营造出一种诗的意境如《竹林的故事》,开篇作者就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竹林 美景,寥寥数笔,便给读者展现了三姑娘一家恬然的乡村生活以及蕴含其中的对于人生形式 的思考淡化故事情节:主要写竹林旁一户人家,父母与三姑娘以打鱼、种菜过日子后 来父亲去世,三姑娘和母亲仍以卖菜为生突出画面和气氛的描写:老程打鱼、老程喝酒、 三姑娘与母亲的争吵、三姑娘卖菜、卖青椒三、重视意境的营造,充满了诗情画意一个普通的生活场景,在废名的笔下就能够化为一个空灵的意境,充满了诗情画意。
可 能是因为受到了宗教文化和传统隐逸文化的影响,小说同时还有一种出世的味道在里面,具 有一定的消极避世倾向如《竹林的故事》小说开头写道:“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 下有i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 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一条河、一簇竹林、一重茅屋、两边菜园,淡淡一笔,就展 现出一幅清新脱俗的自然景致,人物和故事便在这诗意的境界中展开尤其小说还突出了竹 林的意境之美:河边葱茏的竹林好像是专门为三姑娘生长的,它们之间已经达到了一种诗情 的象征境界竹的青翠盎然、竹的高洁脱俗不正映衬了三姑娘的青春、清丽、纯朴的形彖吗?四、 受佛教和禅宗的影响,追求禅趣和玄学意味废名受禅宗的影响很深,他的不少小说都透露出一种禅味,尤其喜欢追求一种平淡而辽 远,朴讷而超脱的禅境,把人放到宇宙自然之中,以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合一因此,在废 名的小说中,人与自然往往是浑然一体的,人物或作者的情思融于自然之中,构成宁静淡泊 的“物我合一”的境界如在《竹林的故事》中,葱郁的竹林似乎是专门为三姑娘而生长, 三姑娘好像也是专为这片竹林而生,竹林里蕴藏着三姑娘的青春与性格,大自然的灵秀聚成 三姑娘的魂魄。
在这里,自然作为一个表层意象,与人物性灵融合一体,人物被赋予了更深 的意味,人的主体精神沉浸在自然之中,达到造化与心灵的凝合,三姑娘的纯和真甚至使得 拿铜子买菜的青年顾客也自觉得俗气五、 悲剧意识的体现废名的作品,浓缩着作者关于人的生存、信仰以及人的终极关怀的思考与憧憬,它们所 展示的美好的大白然、纯真的童年世界、超脱的宗教情怀,正是废名理想的人的存在方式的 外现他虽然极力消隐乡土的卑俗与刃•陋,但他毕竟没有超凡脱俗、离群索居和隐逸出世 事实上,时代现实也不允许,他不得不承受着现实人生体验的忧伤,因此,他的乡土作品中 又隐隐流露着淡淡的苦涩与忧郁:王老大的女儿没有看到他带来的桃子一玻璃桃在半路上破 碎了;陈老爹为了生存,最终还是砍掉了万分珍惜的爱妻所栽植的柳树;程小林回乡后沉浸 于乡景Z美和农家Z乐中却不能排遣心中的烦闷而在《竹林的故事》中,废名以清新淡雅 简约洗练的笔触为我们展示一幅优雅、纯美、古朴的竹林田园美景人与白然消融在一起, 犹如一支婉转动听的牧歌 但隐藏在鸟语花香小桥流水这样的图景之后的,却是宗法农村的 封建意识对这群朴实的人们的迫害和扼杀综观废名前期的乡土小说创作,虽说废名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最早以乡土为题材的小说 作家2—,但是他却不同于同时代的乡土小说作家,而是在同样汲取古今中外文学精华的基 础上白辟蹊径。
他总是站在乡村文化的角度进行创作,描绘出一幅幅故乡秀丽的景色,赞美 那里的民间文化,歌颂那里的人们的美好人性,他写就了一种非写实非浪漫、似写实似浪漫 的m园诗,他的创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京派作家的文化选择参考书目: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7王嘉良•现代中国文学思潮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废名•竹林的故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