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西方哲学史论文177488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2.27KB
约5页
文档ID:23508410
西方哲学史论文177488_第1页
1/5

西方哲学史论文古代中国哲学元气论与古代希腊哲学原子论中国古代的元气论与古希腊的原子论都是说明世界本原的理论,也都是人类科学文化萌芽状态中的理论但从民族文化的角度看,它反映了东西方民族不同的文化渊源和不同的文化风格 原子论,这是西方文化的空间型宇宙观的产物,是古代希腊人最初的科学思维的萌芽,也是后来西方科学及其哲学的理论基点古希腊海岛商业文化产生的自然观,是把世界看作空间的存在,世界上的人与自然万物,没有整体历史性的联系,是彼此分开的、零散的和不规则的从宏观上讲,大到天际星云、山脉河流,小到花鸟虫鱼及个体的人,都是各自独立的客观性实体存在,存在本身就是意义,就是价值之所在从微观上讲,存在物由最小的单位、最基本的实体形式所构成,古代希腊的自然哲学家称之为“原子” ,即本原的粒子或原初的粒子原子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物质最小的、不可再分的基本单位物质好比大海,原子就是构成大海的水珠古希腊的思想家留基伯、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等人,都把原子看作是物质的最小微粒,是构成物质的“始基” 、 “本原” 、 “始原” 、“原因” 原子论把世界看成是静态的、分立的和机械的,在近代科学革命之前,它一直支撑着西方的科学文化。

在当今的世界,它的影响在科学思想领域仍能体现出来元气论,可以说是关于物质、运动、时空的统一性的中国式说明元气论强调气是作为世界的物质本原和构成万物的本体元素元气论辩证性地把世界看成是有机的、联系的、动态的和规则的气是可感知的,它弥漫于空间,到处流动,没有固定形状,也无色无味气无所不在的特点,有助于说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因为气本身是个可感物,它能从现象上表现物质的存在 “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形 ”气作为世界的物质本原,具有无限的性质气漫无边际,到处流动,正是体现了物质的运动性和无限性这种无限性既是量的又是质的,同时气的无限性又是和有限性辩证统一的它一方面是无限的(气充斥和弥漫于整个宇宙中),另一方面又是有限的(气可以变化为有形物)气“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性质,用来论证空间的无限性和时间的无限性是很方便的元气论正是以气的连续性,或者以它的连续性和不连续性的统一,来说明自然界是一个运动着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同时又立足于气的运动变化,以气的变化无穷的化生形式,来说明自然界的各种差别,以表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气既然是“至大无外”,那么也就从根本上排除了在气之外还有什么运动的原因存在的可能性。

气是流动不息的,未定形的物质,形象地体现了物质与运动的不可分性气是物质与时间的统一,在元气论者看来,正如物质与空间不可分一样,物质与时间也是不可分的因为气本身是一个不断演进化生的物质过程,其演化时间的历史,若向上追溯,可直至无穷对于元气论者来说,时间的历史是和物质的演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王安石说:“无者,形之上者也自太初至于太始,由太始至于太极,太始生天地,以名天地之始有,形之下者也,有天地然后生万物,此名万物之母,母者生之谓也”(《老子注》) “无”就是混沌无形的原初物质元气,元气由太初状态演进到太始状态时,阴阳分化,生成天地,天地生成之初为太极状态,之后天地化生万物这就是元气逐渐演化的过程可见,元气论看到了物质、运动、时空三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气把这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了,总而言之,在说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上,中国古代的元气论富有辩证法思想;但是,由于元气论只是素朴的哲学物质理论,因此带有很多主观的猜测,它所描述的世界整体也是极其模糊的,它和古代其他物质理论一样,不能精确而科学地说明万物的产生和构成就承认世界是物质性存在而言,东西方文化的这两种理论没有区别,它们的区别来自于对物质基本形态的判断和认识上。

就原子与元气的形状而言,二者的差别就很明显原子是有形的物质微粒,是三维的,有重量,有位置,有次序元气是无形的物质存在张载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又说:“太虚者,气之体气有阴阳,屈伸相感之无穷” 就二者的性状而言,一个是孤立的单个存在,一个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存在原子论认为,在虚空中,原子被分割原子与原子之间,是不联系的原子与原子之间的虚空或曰空间,间隙所占的面积,要比原子所占的面积大得多在这空荡中存在的原子,都是孤立的,不连续的中国的元气论把气看作是一种不间断的,有机联系的物质状态在广柔的空间,气无孔不入,无法间断,不存在空隙管子说,元气“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 流就是说明气的连续性、联系性气充满宇宙,不留空隙,气生生不息,流行不止,状态各异可见,原子论和元气论的最显著区别在于,原子论是个体性的,元气论则是整体性的无论是希腊语中的 atouos,还是英语中的 atom,都是指不可分割的个体、质点在中国古汉语中,没有“原子”一词近代严复译述《穆勒名学》时,才第一次把“atom”介绍到中国来因为找不到对应的词,严复以意译为“莫破” 原子论则译为“莫破质点律” 中国的元气论,反映的则是万物及万物本原的整体性。

所谓“天地未生,浑沌一气” ,说的就是这种元气浑然一体,无边无际,充满宇宙气的结构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或“其细无内,其大无外” 明代科学家方以智把气的性质定义为“充一切虚,贯一切实” ,也就是说,不但有形的物质,而且连无形的虚空都是由气充贯其中从万物形成的途径和方法上看,原子论与元气论也提供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原子论对事物构成的解说,起点就在于单个的微粒,单个的点从几何学上讲,积点(原子)成线,积线成面,积面成体从文字上讲,由字母(原子)组成单词,由单词组成句子,由句子组成文章其特点在于由微粒的排列、组合、拼装而形成事物元气论对事物生成的解释是感应化生 《周易》强调“阴阳二气感应,万物化生” 连先贤的诞生也是“感神龙而孕” 《淮南子?天文训》对事物的化生有一段详细的解说:“宇宙生气,气有涯根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积阳之热气生火,火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月淫(气)为精者,为星辰 ”从认识论的内在本质来看,中国古代的元气论和古希腊的原子论体现了东西方古老文化中不同的思维方式。

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开始总是认识它的一些性能,而往往把某些现象的性能,任意地推广到一切现象上去后来对性能的认识有了一定程度,方才进入到自然界物质结构部分的认识而进入到对构成部分的认识,就为科学地认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提供了前提古希腊的原子论是对物质表象的超越,是对人类感性认识的超越,因为它从对物质自然属性的质朴认识,上升到对物质构成(形状、体积、重量、位序等)和内部结构的理性分析,从对事物的定性判断发展到定量分析原子论这种假设的物质结构理论,已经完全摆脱了自然物的感性属性,为科学地(不仅定性而且定量)分析物质世界的层次形式,认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提供了不仅在当时来说,而且直至十九世纪现代原子论创立之前也是最好的理论模式,它为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论的提出奠定了自然哲学的思想基础中国古代元气论说气“构”成万物,实际上还是说气通过阴阳五行的形式“化”成万物因为从性状的知识中不能推演出结构的知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其性状上,而没有经过抽象分析,深入到它的结构组成部分,显然是不能达到对整体的比较清楚的认识的;而要想进入到这一步,就必须在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中摆脱具体事物的自然属性的束缚元气论的物质理论并没有摆脱具体物的自然属性,依旧停留在“唯性质”论上,因而不能发展为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

但元气论重视事物内在的辩证性与功能性 《周易》论述阴阳之气的功能说:“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荀子论述元气的功能时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 ”就是说元气在其“摩荡”中,和谐地、辩证地、有规律地创造了一切,包括人自身 关于元气运动中对立统一的辩证性,中国古文献的论述就更多了从阴阳、天地、男女到八卦、四时、五行,无不是对立的统一,这种辩证意识,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一种整体观的科学思维,这种思维模式,在经历了几百年分析时代后,现在又重现光芒 现代科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都能在元气论中找到原始的自然哲学上的中国式说明,如物质不灭、能量守恒、运动不止、场论、波动理论、物质无限可分等,而元气论对于当代科学前沿的暗物质或反物质研究也有思想方法上的启示原子论认为有形的才是物质,而元气论则认为宇宙间不但有形的是物质,无形的也是物质从元气论来看,有形的是实子,是实体,无形的是虚子,是虚体目前按西方学者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来解释,整个物质世界和所有能量也是从“无”产生的,是从无中生有的,也就是从无形的物质生成(转化)为有形的物质。

宇宙大爆炸理论实际上采用了中国的元气论及阴阳学说来解释宇宙的生成,也就是从浑沌未分的太极裂变为阴阳二极,逐步演化生成形形色色的宇宙万物阳性的一极,我们称之为实体存在,是有形的物质,可以被认知,被计算,被论证,被利用阴性的一极是虚体存在,是无形的物质,也就是所谓暗物质或反物质,这是物质的终极存在方式,我们对它还没有科学的认识,目前还不能被计算,被论证,被利用我们对阳性物质,即有形物质的认识,现代科学已取得惊人的成就,但其过程还远远没有结束,如物质是不是无限可分?最小的物质微粒是不是光子?光速是不是速度的极限?等等我们对阴性物质,即无形物质的认识,现代科学,即使从“场论”开始,也才是刚刚起步至于有形物质与无形物质的关系,更是知之甚少但有一点我们在元气论中是清楚的,就是元气作为物质的无形的本原,既可形成有形的物质,又可形成无形的物质因而,可以由此推断,有形的物质是有限的,少量的;无形的物质是无限的,大量的如果说有形实子由无形的元气生成,那么,无形的虚子亦可从有形的实子转化而成这与当代物理学关于暗物质或反物质的设想是不谋而合的,对其进一步的研究也不无启发从物质不灭定律来说,“无”是相对于“有”而存在的,也是一种物质状态,即无形的虚子的存在状态,虚子也有自身的运动和变化,更有着向有形的实子转化的可能。

物质的虚实二态的区别不在于物质的有无,而在于存在方式的不同,显为实子,隐为虚子,有形为原子,无形为元气 虚子活动于阴性空间,是一种波形的物质,不为万有引力所动,没有具体的形体,没有具体的重量,运动的速度是超光速的,如果低于光速,就会转化为实子这是从中国古老的元气论中得出的解释,或将为当代科学的发展所证明 营销部新员工实习报告员工姓名: 递交报告日期: 实习部门: 实习日期:报告内容:。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