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七言绝句名篇赏析 【篇一】李白七言绝句名篇赏析 望天门山 李白〔唐代〕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赏析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颜色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淌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风光由远及近再及远地绽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行阻遏的气概,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盘旋的壮美景象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概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原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像:“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奇妙力气,而天门山也好像悄悄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其次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盘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假如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或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概可比拟《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消失的情景,但作为一首七言古诗,写得淋漓尽致从比拟中就可以看出《望天门山》作为绝句的崇尚简省含蓄的特点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行分割的整体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其次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眺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欣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由于它使原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假如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也许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楚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特别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势,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奇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好像正迎面对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送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 “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宏伟风光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潇洒、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颜色鲜亮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美丽、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
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立刻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情愿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宽阔胸怀 【篇二】李白七言绝句名篇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唐代〕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唯通:惟) 赏析 这首诗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爱护的离别而是表现一种布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由于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开心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的憧憬,这就使得这次离别多了点诗意,少了份伤感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他当年轻快意的时候,所以眼里所看到的无不是美妙满意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富强,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巡游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展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悲伤和不开心,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欢乐得很,他憧憬扬州地区,又憧憬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行,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由于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常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奇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开心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开心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季节、繁华之地的迷人风光,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美丽,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好像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布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始终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始终看到帆影渐渐模糊,消逝在碧空的终点,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视,这才留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最终一句是眼前景象,但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憧憬,正表达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憧憬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风光,将放舟长江的宽敞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篇三】李白七言绝句名篇赏析 早发白帝城/白帝下江陵 李白〔唐代〕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赏析 唐代安史之乱初期,唐玄宗奔蜀,太子李哼留讨安禄山,不久,李哼既位,史唐肃宗玄宗又曾命令儿子永王李磷督兵平叛,永王李磷在江陵,召兵万人,自树一帜,肃宗疑心他争夺帝位,已重兵相压,李磷兵败被杀李白曾经参与过永王李磷的幕府,被加上“附逆”罪流放夜郎(今贵州遵义),当他行至巫山(今四川境内)的时候,肃宗宣布大赦,李白也被赦免,他像出笼的鸟一样,立即从白帝城东下,返回江陵(今湖北荆州)此诗即回舟抵江陵时所作,所以诗题一作“白帝下江陵” 此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状况。
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快速;三句以山影猿声衬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全诗把诗人遇赦后开心的心情和江山的壮美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运用夸大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朝辞白帝彩云间”“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彩云间”的“间”字当作隔断之意,诗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种种恍如隔世一说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假如不写白帝城之高,则无法表达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暂、耳(猿声)目(万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早晨风光,显示出从晦暝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忙告辞白帝城 “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比照这里,奇妙的地方在于那个“还”字上还”,归来的意思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犹如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读者细细玩味。
“两岸猿声啼不住”的境地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诗人说“啼不住”,是由于他乘坐飞速的轻舟行驶在长江上,耳听两岸的猿啼声,又观察两旁的山影,猿啼声不止一处,山影也不止一处,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声和山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非常畅快和兴奋清代桂馥赞扬:“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 “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衬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便显得笨拙;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船的快速读者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这最终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阅历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这首诗写的是从白帝城到江陵一天之内的行程状况,主要突出轻快,这也反映了李白心情的轻快。
李白以58岁的年龄,被流放夜郎,抛妻别子,走向长途,突然遇赦,得以归家,心里自然非常快乐在诗中李白没有直接抒情,但是读了他对行程的描写,自然感受到他的心情和兴奋的心情 【篇四】李白七言绝句名篇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阳城闻笛 李白〔唐代〕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赏析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说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详细时间此诗抒发了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大,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 第一句“暗飞”二字可谓传神,“暗”字更是首句之关键由于此时不知笛声自何处飞来,用此“暗”字,恰当特别,足见诗人亦是经过了细心推敲此“暗”字寓意颇深说笛声暗飞,好像是为了来触动羁旅者的离愁别绪此外,“暗”也有模糊之意,与诗的情境相照应谁家”之“谁”与“暗”照顾其次句渲染笛声,形象而生动,“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整个洛阳城无处不萦围着悠扬的笛声。
这自然是诗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大散”字用得极妙,说“笛声“散入春风”,意即笛声随着春风匀称散布于洛城的各个角落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相得益彰,充分表现了洛城春夜之静谧,表达了诗人的思念家乡之心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