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理性与非理性,芦苇 15813385820 ,课件邮箱 密码: 123456,理性的困境,经济学建立在两个假设前提上: (1)人是自私的,都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2)人是理性的,其所有行为都是为了实现追求利益最大化这个目的换言之,人不但知道自己的利益何在,而且知道该如何去追求他可以“损人利己”,也可能“利人利己”,但并不会去“损己利人”、“损人损己”和“损人不利己”人是否聪明到了知道自己利益所在, 并知道追求利益的正确途径?,理性的困境,分钱博弈,一个宾馆服务员捡到了100元,他想据为己有;可是另一个服务员看到了,于是威胁如果不分给他一部分,他就要向领班报告,在那种情况下,这笔钱就要上缴,谁也得不到理性的困境,A提方案时要猜测B的反应,A会这样想:根据“理性人”的假定,A无论提出什么方案给B除了1分钱都不给B这种极端的情况,B只有接受,因为B接受了还有所得,而不接受将一无所获当然此时A也将一无所获分钱博弈,此时理性的A的方案可以是:留给B一点点比如1分钱,而将99.99元归为己有,即方案是:99.99:0.01B接受了还会有0.01元,而不接受将什么也没有理性的困境,分钱博弈的现实试验,这是根据理性人的假定的结果,而实际则不是这个结果。
英国博弈论专家宾谟做了实验,发现提方案者倾向于提50:50,而接受者会倾向于:如果给他的少于30%他将拒绝,多于30%则不拒绝 这个博弈反映的是,“人是理性的”这样的假定在某些时候存在着与实际不符的情况理性的困境,根据理性人的假定,选择不买彩票是理性的,而选择买彩票是不理性的:因为彩票的命中率肯定低,并且命中率与命中所得相乘肯定低于购买的付出(如你花费2元买一张彩票,假定最高奖金是100万元,中奖概率是百万分之一,你其实已经亏了),因为彩票的发行者早已计算过了,发行彩票将获得高额回报,他们肯定赢彩票问题,理性的困境,在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彩票存在,也有大量的人来购买可见,理性人的假定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解释:现实中人的理性的计算能力往往用在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高效用”同题上,而在“低效用”问题上,理性往往失去作用,对于人,存在着“低效用区的决策陷阱” 在购买彩票问题上,付出少量的金钱给购买者带来的损失不大,损失的效用几乎为零,而所能命中的期望也几乎是零,这时候,影响人抉择的是非理性的因素比如,考虑到如果自己运气好的话,可以获得高回报,这样可以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效用,等等彩票发行者正是利用人存在着“低效用区的决策陷阱”而寻求保证赚钱的获利途径。
彩票问题,“旅行者困境”: 从100到0,一个类似囚徒困境的经典博弈案例是哈佛大学巴罗教授提出的著名的“旅行者困境”: 两个旅行者从景德镇旅行回来,他们都买了花瓶提取行李的时候,发现花瓶被摔坏了,于是他们向航空公司索赔 航空公司知道花瓶的价格大概八九十元,但不知道两位旅客买花瓶的确切价格于是,航空公司请两位旅客在100元以内自己写下花瓶的价格 如果两人写的一样,航空公司将认为他们讲真话,就按他们写的数额赔偿;如果两人写的不一样,航空公司就认定写得低的旅客讲的是真话,按低的价格赔偿,同时,航空公司对讲真话的旅客奖励2元,对讲假话的旅客罚款2元旅行者困境”: 从100到0,为了获取最大赔偿而言,本来甲乙双方最好的策略,就是都写100元,这样两人都能够获赔100元可是不,甲很聪明,他想:如果我少写1元变成99元,而乙会写100元,这样我将得到101元何乐而不为?所以他准备写99元 可是乙更聪明,他算计到甲要算计他写99元,于是他准备写98元 想不到甲还要更聪明一个层次,估计到乙要写98元来坑他,于是他准备写97元大家知道,下象棋的时候,不是说要多“看”几步吗,“看”得越远,胜算越大 你多看两步,我比你更强多看三步,你多看四步,我比你更老谋深算多看五步。
在花瓶索赔的例子中,如果两个人都“彻底理性”,都能看透十几步甚至几十步上百步,那么上面那样“精明比赛”的结果,最后落到每个人都只写一两元的地步事实上,在彻底理性的假设之下,这个博弈唯一的纳什均衡,是两人都写0.,“旅行者困境”: 从100到0,巴罗教授提出这个案例旨在警世:一方面,它有启示人们在为私利考虑的时候不要太“精明”,告诫人们精明不等于高明,太精明往往会坏事;另一方面,它对理性行为假设的适用性提出了警告理性假设还有用吗?,如果经济学建立在一个不可靠的理性假设上,那么它还有什么用呢? 尽管有各种非理性行为存在,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理性假设还是很有用前面的例子之所以“不合情理”,是因为经济学家或博弈论专家为了说明道理,将理性“极端化”了 其实,人类的非理性并不集中体现在利益分配上,而是体现在对客观事物的错误认识上但这并非理性的困境,而是由于知识的缺乏导致的“非理性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