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地球仪简介

汽***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23.23KB
约3页
文档ID:392765901
地球仪简介_第1页
1/3

地球仪简介按用途分类地球仪有以下几种类型:( 1)经纬网格地球仪,在它的球面上只有经纬网格以及度数 的注记 ,也称经纬仪 2)政区地球仪,球面光滑的表示行政区划分的地球仪 3)地貌地球仪是球 面光滑的表示自然面貌的地球仪,有些还带有季风变化图,洋流图等 4)立体地球仪,是表示地形的模型,球面是起伏不平的按产品材料与功能分类有纸质地球仪、全塑地球仪、树脂立体地球仪 ,宝石地球仪、实木地球仪、磁悬浮地球仪、古典工艺地球仪等目前国内企业生产开发的有 1600多种款式规格发明地球仪世界最早的地球仪是由德国航海家、地理学家贝海姆于 1492 年发明制作的,它至今保存在纽伦堡 博物馆里1480年,贝海姆(1459年~1507年)作为佛兰芒贸易商人初次访问 葡萄牙时,自称是纽伦 堡天文学家米勒的学生,所以成为约翰二世的航海顾问当时航海者用星盘来测定日、月、星辰的高度, 以推算时间和纬度用黄铜代替木制星盘,可能是由他创始的他可能曾与D •考航行到非洲西岸(1485 年~1486 年) 1490 年回纽伦堡后,在画家格洛肯东的协助下,开始绘制他设计的地球仪, 1492 年完 成他当时所画的世界地形既不准确又已过时,在这个地球仪上, 印度洋是向东西扩展的海洋,特别是非洲西海岸,错误之多实在惊人。

不过有趣的是,在发现北美洲的前夕他绘制的地球仪,为当时的人们 提供了关于地理上的一些有益设想地球仪历史1492年,也就是克里斯多夫•哥伦布横越大西洋的那一年, 马丁 •贝海姆在纽伦堡完成了一架直径20英寸的地球仪因为这架地球仪是根据托勒密《地理学指南》中的地图制成的,所以贝海姆所描 绘的亚洲比实际上的向东延长了许多, 于是大西洋也比实际上的窄了许多 早期地球仪的制作过程是这 样的:先印刷出狭长的三角形图块,然后将这些图块剪下来,粘贴在木球上德国最有名的地球仪制作 者,是纽伦堡学者琼汉恩斯•肖纳他在 16世纪早期制作的两个地球仪保存至今地球仪是学习地理的很好的工具一、 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理解昼夜交替现象和四季变化现象的成因分析地球的运动对气候的影响地球上的五带 太阳直射极昼集夜现象二、 认识经纬线分布特点形状方向长度知道经纬网的作用三、 认识世界海陆的分布概况: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关系及所处的纬度带认识六大板块位置认识主要地形区和主要大洲地形特点四、 演示自传学习世界时区的划分 找出日界线的位置地球仪的六大功用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它虽然不能象地图那样详细地表示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 也不能完全反应地 球的实际情况,但是它却可避免地图上存在着长度、方向、面积或形状方面的误差和变形,可以帮助我 们阐明许多有关的地球概念,获得地球体的主体概念。

地球仪作为一种教学仪器, 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学到许多地理知识 下面分节介绍十种地球仪的功 能功能之一:证明地球自转偏向力 为了观察地球自转偏向力,我们可以用一个地球仪使地轴垂直于地平面,将地球仪北极向上,先在 北半球高纬度处滴一至二滴红墨水,红墨水在地球仪不转动的情况下,就会沿着经线向低纬度流动并留 下墨迹然后你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再在高纬度原地点滴一至二滴蓝墨水,你就会发现蓝色墨水流动 的方向与原来红色墨水流动的方向比较发生了向右改变同样将地球仪侧转过来,南极向上,用同样方 法进行两次演示,比较观察,可发生蓝色墨水流动的轨迹与红色墨水流动的轨道相比,向左偏转了再将地球仪静止平放,地轴与地平的平行,在赤道上某点滴一至二滴红墨水,发现红墨水的流动沿 赤道线而行;然后在原点再滴一至二滴蓝墨水,并转动地球仪,发现蓝墨水流动轨道与红墨水一致,说 明其流动轨道未受地球自转影响因此,可以证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的规律为:北半球右偏,南半 天左偏,赤道上没有偏向功能之二:演示昼夜更替及其原因 以电灯或一只强光手电代表太阳,使之与地球仪的球仪心在同一平面上,地球仪绕地轴(地轴北端 指向正北方)自西向东转动。

地球自转的周期(转一周 3600)为一个恒星日,即 23小时56分4秒 地球仪自西向东自转时, 在北极上空看地球仪呈反时针方向旋转; 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呈顺时针方向旋 转;从赤道上空看地球仪自西向东旋转,这三种表述是一致的由于地球(仪)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同一时间太阳(电灯或强光手电)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即向日为昼,背日为夜被太阳(电灯或强光 手电)照亮的半球,称为昼半球,半夜照亮的半球,称夜半球向个斗球之间的分界线(两条)合为一 个圆圈,叫晨昏线(圈)地球(仪)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时,我们会发现太阳直射点从东向西扫过, 晨昏圈也随之自东向西有规律地移动,因此地球上昼夜也就不停地更替地球仪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 就可以演示出地球上有规律的昼夜更替功能之三:测定地方时和区时 我们经常使用地球仪的人都会发现,在地球仪地轴的北极一端,装有一个圆形金属片制成的“时 规”,一半涂成黑色,表示黑夜;另一半保持金属原色,表示白昼在两个半圆上,每隔 150 依反时针 方向刻有 24 个时刻地球仪上的“时规”,可以用来测定地方时和区时使用时可将“时规”绕北极 点旋转,其测算方法及步骤如下:一、测定地方时 例如已知苏州(东经 1210)的地方时为 12 点整,求武汉(东经 1060 )和乌鲁木齐(东经 910)的 地方时各是多少?演示时首先转动“时规”使 12点整对准苏州所在的经度,这时可发现武汉的地方时为11点整,尔鲁桥的地方时为10点整。

当所求经度不是150的倍数时,可以在地球仪上量算出经度度 数当所求点经度不正对“时规”上时刻刻度时,可用眼睛估算出 1/2 小时、1/3 小时、1/4小时、1/6 小时刻度的大概位置(注:两地经度相差一度,地方时就相差 4分钟,相差半度就相差 2分钟,东早西 晚,因而东加西减)二、测定区时1、 测定书籍时区的区时例如北京时间(采用车八区区时)为 12点整时,求东 10区和西 2区的 区时演示时将“时规”上的12点整的刻度对准东八区的中央经线(1200E ),即可在“时规”上寻找 并读出:东 10区(东经 1500 所对准的时刻)为 14点,西2区(300所对准的“时规”上的时刻)为 2 点整各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度数,为该一区的区数乘以 150东区为东经,西区为西经2、 测定书籍经度的经线上的区时例如北京时间(采用东 8区区时)为上午 12点整时,求西经 100 和西经 810 两地的区时由于西经 100 和西经 810 两地均不在所在时区的中央经线上,因此,我们 必须认清一点,就是每一时区跨经度 150,其范围为中央经线西侧各距 7.50演示时将“时规”上的 12点整的刻度对准东8区中央经线(1200E),这时就可在“时规”上寻找出西经 100和西经810最*近 的两条中央经线(经度差小于 7.50),读出这两条中央经线所对应时区数分别为西 1区和西 5区,则 它们的区时相应为 3时整 23 时(前一天)整。

功能之四:测定地球上两点之间的相对方位 要测定地球上某地相对于本地(另一地)的方位,首先要在地球仪上确定本地的子午线;再确定本 地至某地的方向线;最后量出本地子午线与方向线的夹角即为某地相对于本地的方位其具体测法如 下:1、 用一枚大头针插在地球仪上本地所在位置,然后转动地球仪,使大头针与半径标尺(即地球仪 的半圆弧形支架)重合;所对半径标尺即为本地的南——北方向线,即本地子午线2、 确定由本地至某地的方向线3、 用量角器量出本地子午线与本地至某地方向线之间的夹角度数,并附的方位即可具体方位名 称见右图所示功能之五:量算地表两地之间的距离 根据地球仪可以直接量算地表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方法如下:1、 用紧密而伸缩性小的细线、细金属丝或纸条,量出地球仪上赤道的周长(单位为毫米),再按 公式求地球仪的比例尺(有的地球仪上已标注了标准比例尺,此步可省去)地球仪的直线比例尺=图 上距离/实地距离,即地球仪上赤道周长( mm) /地球赤道实际长(即 40075704000mm ),即可算出地 球仪的直线比例尺)2、 再用上法量出任何两地在地球仪上的图距(mm)除以地球仪的直线比例尺,即可算出两地间的 实际水平(其实是球面)距离。

也可先量出任何两地在地球仪上的图距(弧长),再利用地球仪上赤道 圈的刻度,量算这段距离的弧度, 然后将量出的弧度乘以 111.1 千米(111.1 千米是赤道上每度的弧长, 是 40076 千米除以 3600 所得),就可求得两地间的实际水平距离根据这个方法还可用纸条或金属薄片做一个量大圆距离的尺, 其长度与赤道相等, 并分为 360 个等 分,每等分直接折算成千米的刻度,即可直接在地球仪上量算任意两地的最短距离(即球面弧线距离) 及航空、航海线的距离功能之六:量算地面某一范围的面积一、 方格法 先根据地球仪的直线比例尺,求出面积的比例尺面积比例尺为直线比例尺的平方,例如直线比例尺为1cm代表实地距离200km和400km,其面积比例尺为1cm2代表40000km2和160000km2再用画有 厘米方格的透明纸,平贴在地球仪上要进行测量的区域上面,先计算测量区域内完整方格所占数目,再 将不完整的方格拼合(目估)成若干完整的方格,最后累计方格总数(即平方厘米数),并乘以 1cm2所代表的平方千米,即为所测区域的实地面积例如地球仪的面积比例尺是 1cm2 代表 40000km2 和 160000km2,在地球仪量算出所测区域范围(如埃及)为 48. 5cm2和6.25cm2,则实地面积为 40000km248.5=1940000km2 和1600006.25 = 100000km2。

这种方法可以量算地球仪上范围不大和轮廓不 很复杂的区域的面积,如非洲各国面积大都可用这种方法来测算二、 梯形法 这种方法是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格围成的梯形面积来量算所测区域的实地面积 它可以用来量算地球仪范围较大的区域的面积 在两条相邻的纬线之间的各梯形面积相等; 不同纬线之间的梯形面积随 纬度的增高而减小用梯形法量算面积, 先估算测量区域在地球仪上各纬度地带内所占的梯形数, 再乘以该纬度带内的 梯形面积,然后逐一相加,得出总面积在南北纬 00—100之间约有 13个梯形,面积为 7962500km2;在南北纬 100—200之间约有 7个梯形,面积为 4161500km2;在南北纬 200 —300 之间约有 5.5 个梯形,面积为 3071750km2 ;在南北纬 300 —400 之间约有 3 个梯形,面积为 1518000km2 ;在南北纬 400 —500 之间约有 2 个梯形,面积为 876000km2 ;在南北纬 500 —600 之间约有 1.5 个梯形,面积为 534000km2 ; 将以上各梯形面积相加,则南美洲面积约为 18123750km2 天文地球仪在太阳照射下地球自转与公转引起了地球上日照区的移动。

这个移动产生了很多天文现象 这些现 象对人类生存太重要了人们需要了解它认识它,了解这些现象的信息我们根据这些需要研制了天文 地球仪它仿真地球自转与公转产生的日照区在地球表面的移动 这种移动产生了天文信息 ——昼、夜、 日出、日落、节气(季节)、极昼区域、极夜区域、太阳直射点位置、地方时、世界时、时差等这些 信息都是人们日常生活须知的过去人们利用钟表、地球仪或地图和日历的综合使用得到了部分信息, 但不同区域日出日落的时间、随节气(季节)变化的昼夜长短、日照角度等信息还是无法得到,只能实 测或问天文台天文地球仪能给出这些信息使用功能:地球上实际存在着昼夜变化,但地球仪没。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