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独秆小麦的发育特性

油条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0.50KB
约5页
文档ID:20706071
独秆小麦的发育特性_第1页
1/5

独秆小麦的发育特点是针对晚茬小麦分蘖少,分蘖成穗少、穗数不足的问题,采取增加基本苗数,依靠主茎穗保穗数,并结合相应的管理措施,实现晚播高产的一套栽培技术体系与常规栽培小麦相比,独秆小麦有以下特点: (1)生育进程前期晚后期早:在拔节以前,因播种晚、温度低,其生长发育落后于适期播种常规栽培小麦,但拔节后其生育进程明显加快,到挑旗期将赶上甚至超过常规小麦以后其发育与常规小麦同步进行 (2)分蘖急增速降:晚播小麦前期总蘖数发展快,并于起身期达最大,但拔节期分蘖迅速两极分化,总蘖数急剧下降3)叶面积系数发展前小、中快、后慢:独秆麦在前期生物量少,叶面积系数也小,但中期发展快到挑旗期达最大,后期叶面积下降也较慢 (4)干物质积累前少后多:晚播小麦冬前生物量少,春季分化早而快,因此独秆麦前期干物质积累慢而少,但拔节以后干物质积累迅速上升 (5)群体虽大但透光性好,苗小但抗逆能力强:由于独秆麦基本苗多,前期重控,后期重促,其株型表现是株高矮,基部节简短、上部节间长,叶片小而挺,透光性能好,而且在分蘖以后,苗质的抗逆能力明显增强 小麦独秆栽培要求在具有水浇条件的中等以上土壤肥力的基础上,抓好精细整地、施足基肥、适期播种,足墒下种、保证密度的前提下,应突出掌握以下几点: (1)掌握好播种期:独秆麦在日平均气温 12~16℃(冬前积温 250~550℃)时播种效果最好。

(2)严格播种密度:独秆小麦靠籽保苗,靠苗保穗,要求基本苗相当于或略低于该栽培法适宜的成穗数 (3)合理施肥:独秆麦施肥要求底肥增施有机肥,重施磷肥,适施氮肥返青后蹲苗,至拔节到孕穗期进行分类追肥,一般在旗叶露尖时追肥的效果最好 (4)控制浇水:控制浇水的时间和次数是独秆栽培成败的关键独秆麦因播种晚,冬前苗小,消耗水分也少,在保证足墒下种的条件下,一般不浇冬水和返青水,春后第一水可坚持到拔节至旗叶露尖时,结合追肥进行,在开花到灌浆期浇第二水,一般全生育期浇 2~3 水即可晚茬小麦独秆栽培技术措施满昌伟(通联:277600 山东省微山县文化街 111 号农广校 0537-8226811 )因降雨或前茬作物晚熟或其他原因,致使小麦播种错过了最佳适播期,小麦播种迟于最佳播种适期 10 天以上,一般在 11 月中旬前后播种这样播种的小麦叫晚茬播种的小麦,简称晚茬麦晚茬播种的小麦,由于冬前积温不足,容易造成生育前期苗小、苗弱、根系发育差,带蘖越冬困难,分蘖成穗率低,冬前和冬季不能形成有效大分蘖成穗,穗型偏小,只能依靠主茎成穗为主, “独秆”成穗的比例占 80%~85%左右,产量低。

但是,经过我们多年推广生产实践表明,通过非常规配套技术,采取小麦独杆栽培技术,增加基本苗,轻施氮肥,春季严格蹲苗,拔节后肥水齐攻,每 667㎡可节约尿素 10 千克,少浇 1~2 遍水,节水 180 毫米,节约 1~2 个工日独秆栽培小麦比适期播种常规栽培的增产 37.3 千克显示了独秆栽培技术高产、优质、低耗的优点独秆栽培法虽然简化了小麦栽培管理,但不是简单粗放种植,粗放管理,而是依照小麦发育规律的精细管理一、提高耕播质量在不影响前茬作物产量可质量的情况下,应尽可能使前茬作物早收获,早腾茬,以便早整地、早播种,加快播种进度,减少积温损失即使不能正常的进行耕翻土壤,也要用圆盘耙把土壤耙一遍一定要把土地靶细、靶匀,争取做到土壤中没有大的土块如果条件合适,在靶地前尽量浇一水,使土壤湿度满足小麦正常发芽的需要根据栽培经验,独秆麦在日平均气温 12℃~16℃,冬前积温 250℃~550℃播种,都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因此,只要抓住日平均气温 12℃~16℃这段时间集中力量进行播种这样,不但可以延长上茬作物的成熟时间、提高产量,而且也有利于精耕细作,提高小麦播种质量二、合理密植晚茬麦冬前发育的一般规律是,在正常年份一般冬前不发生分蘖,越冬时主茎 2~3 叶,约冬前需要积温 550℃~750℃。

根据晚茬麦的冬前发育这一规律,独秆栽培的小麦主要依赖种子保苗,依赖基本苗保穗,基本上要求每667㎡基本苗相当于或略低于每 667㎡适宜穗数因此,黄淮冬麦区南晚茬小麦在 10 月 20 日前后播种的,每 667㎡播种量以 8~10 千克为宜;10 月 25 日以后播种的,每 667㎡播种量以 11~13.5 千克为宜,在此之后每晚播 2 天每 667㎡增加播种量 0.5 千克,但每 667㎡播种量最多不要超过 15 千克由于独秆小麦分蘖少,基本苗群体大,生长前期易出现基本苗之间过于拥挤,生长后期,尤其是穗期因株型紧凑易出现行间漏光,为协调这一矛盾,应尽量缩小行距,一般以 10~15 厘米为宜播种前精选种子,做好种子的发芽试验,准确计算播种量,保证苗齐、苗全、苗足,提高小麦整齐度的重要环节播种量和播种期应适当配合,一般在冬前积温 550℃左右时播种,基本苗和成穗数的比例为0.8:1;冬前积温 350℃~480℃时,苗穗比为 0.9:1三、田间管理(一)增施肥料 一般要求是底肥增施有机肥和磷肥少施氮肥有机肥每667㎡施 3500 千克以上,五氧化二磷 10~15 千克,尿素 7.5~10 千克,随翻地随翻到地下。

翌年春季严格进行蹲苗,拔节到挑旗期,以旗叶露尖效,进行分类追肥一般土壤肥力高、苗情好的可到旗叶露尖时再进行追肥,每 667㎡追施磷酸二铵 10~15 千克对土壤肥力较差、小麦缺肥重的可在拔节期,在第一节间露出地面 1.5 厘米左右进行追肥,每 667㎡追施尿素 10 千克,磷酸二铵7.5~10 千克二)浇水 独秆麦因播种晚,冬前生长量小,植株群体小,对土壤水分消耗少,所以,在足墒播种的条件下,一般不浇冬水和返青水是否浇起身水,只要掌握 0~20 厘米土壤含水量不低于田间持水量的 60%,春后第一水可坚持到拔节到旗叶露尖时结合追肥浇水,在开花到灌浆期浇第二水,一般全生育期浇二至三水,即可满足小麦对水分的需要如遇特别干旱年份可酌情增加浇水次数和浇水量三)病虫害防治三、密播独秆小麦高产配套技术3 节氮重后这是实现晚播不晚熟,减少无效消耗,提高群体质量的重要环节一般总施氮量为同产量指标适期播种麦的 80%~90%,并注意前期以磷钾肥、有机肥为主,轻施氮肥(占总施氮量的 30%~40%);待晚播小麦达到雌雄蕊原基分化期至药隔期,即与常规适期播种的小麦生育期一致后,重施拔节孕穗肥(占总施氮量的 50%以上),可以减轻郁蔽,促进生根,促使分蘖快生速亡,株型挺拔紧凑,并可减少小花退化,提高结实率。

由于拔节孕穗肥施用数量多,因此以在拔节期(倒 3 叶促花肥)和孕穗期(剑叶保花肥)各半施用为宜4 增磷补钾确保五氧化二磷和氧化钾与纯氮的比例均达到 05 以上,以促进麦苗根系发育,利于防僵防倒磷肥一般以基施为主,而钾肥以基肥和返青拔节肥各施 50%为宜每亩播种量最多不能超过 15 千克   (4)提高整地播种质量,以好补晚:晚茬小麦必须在精细整地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播种质量,做到以好补晚其具体措施是:在不影响前茬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前提下,尽量做到早收获、早腾茬、早整地、早播种,成熟一块,收获一块,播种一块,以争取麦苗带蘖越冬前茬作物收获后,要抓紧时间深耕细耙,精细整平,力争一播全苗若因劳力、机械动力等原因来不及精细整地的麦田,可采用浅耕灭茬播种或串沟播种,待小麦出苗后再进行中耕松土;对于土壤墒情不足的麦田,可在前茬作物收获前带茬浇水,也可在前茬作物收获后抓紧造墒及时耕耙保墒播种,或在小麦播种后立即浇“蒙头水” ,待适墒时及时松土保墒,助苗出土晚茬小麦要在足墒的前提下,适当浅播,以达到早出苗、多发根、早生长、早分蘖的目的,适宜的播种深度一般以 3~4 厘米为宜为使晚播小麦早出苗,最好在播种前用 20~30℃的温水浸种 5~6 小时,捞出后晾干播种,采用这种方法比播种干种子一般可提早出苗 2~3 天。

   (5)精细科学管理,促壮苗多成穗:晚播小麦必须精细科学管理,在确保麦苗安全越冬的基础上,促其早发快长,加速苗情由弱转壮晚茬小麦冬前一般不需要进行施肥浇水等田间管理作业;进入越冬期之后可施用腊肥,以补充养分供应,增强抗冻能力晚茬小麦早春田间管理的重点是中耕划锄,促麦苗早发快长晚茬小麦应狠抓春季肥水管理追肥时期一般以返青期为宜,此期应结合浇水每亩追施尿素 15~20 千克;对于基施磷肥不足的晚播麦田,每亩可补施磷酸二铵 10 千克;对于地力水平较高、底肥施用充足的晚播麦田,可适当推迟到拔节期再追肥浇水;对于分蘖少、群体不足的晚播麦田,应在返青后期追肥浇水,以促进春季分蘖增生晚茬小麦应注意浇好孕穗灌浆水,降雨多的年份或稻茬晚播麦田还应重视降湿防渍,以利于籽粒灌浆,增加粒重晚茬小麦后期若出现脱肥症状,在抽穗至乳熟期每亩可叶面喷施 1.5%~2%的尿素溶液 50~75 千克;对有贪青晚熟症状的晚播麦田,每亩可叶面喷施 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 50 千克左右此外,晚播麦田还要注意对小麦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和蚜虫等病虫害的防治。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