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唐宋之际邢州孟氏家族的地域迁徙与门风转型

豆浆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536.55KB
约18页
文档ID:1416847
论唐宋之际邢州孟氏家族的地域迁徙与门风转型_第1页
1/18

薛夢瀟主編《珞珈史苑· 2012 年卷》,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3 年 4 月,第 133-168 頁 论唐宋之际邢州孟氏家族的地域迁徙与门风转型 胡耀飞 前言 对于中古家族史的研究,历来重视门阀士族,虽然近年来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基层豪族的关注也在日渐上升,但就唐五代来说,这种情况起色不多特别是在宋史研究中普遍重视武将家族研究的情况下,对于晚唐五代的武将家族,尚有更广阔的拓展空间 1因此,笔者希望能够通过一些个案来弥补这些缺憾关于这一时段的武将家族,最具代表性的个案研究是苏健伦《晚唐至北宋陈州符氏将门研究》 2,受益良多但事实上,从晚唐一直延续至北宋的将门不止符氏,如邢州孟氏在宋初也有优秀将领,只是 没有延续到北宋末期而已邢州孟氏于唐末活跃于昭义镇地域,被河东代北集团吞并一段时间后,于五代初期又转移到两川地 区并建立后蜀王朝,宋初国灭后又回到北方本文 试图从地域迁徙与门风转型等角度来观察唐宋之际 这一 武将家族的沉浮 关于邢州孟氏家族,并无贯通整个时代的研究相关零散 成果有:一、考古方面,沈仲常考察了孟知祥墓的棺床 3,成都市文物管理处公布了 1971 年 出土 的孟知祥之妻的墓志铭4,江甸潮等人调查了出现在四川的疑似孟昶暨花蕊夫人之墓 5,陈大维通报了在河南省通许县发现的孟昶墓址 6;二、史料整理,王文才、王炎对《蜀 梼杌》进行了校笺,汇集了大部分关于前后蜀的史料并予以辨析 7,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收录了柳开所撰孟昶长子孟玄喆的墓志铭 8;三、人物研究,曾国富考察了孟知祥为什么能割据两川的原因 9,武建国、干树德分别考察了孟昶其人其事 10,张执让探索了孟昶的死因 11,姜澄清对比了同为亡国之君的孟昶、李煜、赵佶之异同 12,林胜利、郑国权分别考察了泉州南音界为何崇奉孟昶为乐神的谜团 13,张邦炜为孟昶在后世的昏君形象进行了考辨 14,浦江清、王文才、王瑛等人考辨了花蕊夫人的氏籍 15;四、家族研究,吴任臣整理了孟蜀皇室众人并撰小传 16,袁曙光就1 董春林:《唐代武将研究概况》,未刊稿 , 2008 年 。

2 苏健伦:《晚唐至北宋陈州符氏将门研究》,国立清华大学硕士论文, 2009 年 3 沈仲常 :《王建、孟知祥墓的棺床 为 佛座说试证》,《前后蜀的历史与文化》,巴蜀书社, 1994 年,第 107-111页 4 成都市文物管理处:《后蜀孟知祥墓与福庆长公主墓志铭》,《文物》, 1982 年第 3 期,第 15-20 页 5 江甸潮、徐式文、敖天照:《后蜀孟昶暨花蕊夫人墓的调查》,《四川文物》, 1988 年第 4 期,第 61-63 页 6 陈大维:《春联始祖孟昶墓址在通许发现》,《对联·民间对联故事》, 2003 年第 9 期 7 王文才、王炎:《蜀梼杌校笺》,巴蜀书社, 1999 年 8 柳开:《宋故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赠侍中孟 公墓志铭》,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卷 129,第六册,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6 年,第 418-419 页 9 曾国富:《孟知祥为什么能割据两川?》,《天府新论》, 2000 年第 3 期,第 83-86 页 10 武建国:《略论孟昶》,《历史教学》, 1986 年第 6 期;干树德:《 “偏霸之主”孟昶的兴与亡》,《历史知识》,1987 年第 5 期。

11 张执让:《后蜀孟昶死因试探》,《成都大学学报》, 1989 年第 2 期 12 姜澄清:《论孟昶、李煜、赵佶》,《贵州大学学报》, 1990 年第 4 期 13 林胜利: 《泉州南音郎君崇拜 —— 从孟 昶、张仙的融合谈起》,《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 2003 年;郑国权:《泉州南音界崇奉后蜀主孟昶为乐神之谜》,《音乐探索》, 2005 年第3 期 14 张邦炜:《昏君乎?明君乎? —— 孟昶形象问题的史源学思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年第 1 期 15 浦江清:《花蕊夫人宫词考》, 氏著《浦江清文录》,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年,第 47-101 页 ; 王文才:《花蕊夫人氏籍辨》,《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1 年第 2 期,第 61-64 页; 又 收入《前后蜀的历史与文化》,巴蜀书 社, 1993 年,第 235-238 页; 王瑛:《花蕊夫人事迹辨述》,《四川文物》, 2000 年第 3 期,第 35-42 页关于花蕊夫人及其宫词的研究甚夥,这里仅列举有关花蕊夫人本人生平的考辨文章 16 吴任臣:《十国春秋》卷 50《后蜀三》,中华书局, 1983 年,第 745-753 页。

薛夢瀟主編《珞珈史苑· 2012 年卷》,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3 年 4 月,第 133-168 頁 孟知祥之妻的墓志铭所反映出的孟氏家族情况进行了考察 17,张正田注意到了孟氏家族是昭义军邢洺区的世代将校家族中的代表性家族 18 以上研究,皆为我们进一步探究邢州孟氏家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本文中,笔者试图通过对晚唐五代宋初邢州孟氏家族的整体考察,来为这一时期的武将家族研究提供一个个案特别是在厘清邢州孟氏家族世系的基础上,从家族迁徙所导师的家风的转变来观察邢州孟氏家族的变迁,及其反映的时代特色 一 邢州孟氏世系考 邢州龙冈孟氏,不知族源始于何地昭义军历史上除了孟方立、孟迁兄弟曾先后为节度使外,还有一位 孟元阳也曾于元和五年( 810)任昭义节度使,但此人据本传,“起于陈许军中”,终于“右羽林统军”之职,并未留在昭义 19又据张正田统计,邢洺地区从贞观元年到咸通十年( 627-869)的 74 方墓志铭中,也没有孟氏出现 20因此,从整个唐代而言,孟氏在邢州并不是世族,也算不上豪族,而完全是晚唐时期依靠世袭藩镇牙兵而崛起的新兴武将家族下文中,笔者以孟知祥祖父孟察为第一代,按世代历叙邢州孟氏在晚唐五代宋初的家族成员和婚宦情况 ,并在此基础上制作“邢州孟氏世系表”(见附表) : (一)第一代 孟察。

据《旧五代史》载,“祖察, 父道,世为郡校” 21按此,则孟察、孟道父子先后在邢州为军将,且并无突出事迹孟察父辈以上情况不详,《蜀梼杌》谓孟知祥称帝后“追尊曾祖佚为孝元皇帝,庙号太祖” 22,此处“佚”可能为“佚名”之意孟察至少生子二人:道、迁另有从子孟方立关于三人的关系,诸书互异,《旧唐书》谓孟方立“其弟洺州刺史迁” 23,《新唐书》谓孟方立“从弟迁” 24,《旧五代史·孟知祥传》谓孟知祥“伯父方立,„„从父迁” 25,《新五代史》谓孟知祥“其叔父迁” 26这四种说法大同小异从三人名字来看,道、迁单名,且俱从辶字,与方立双名不同,则孟方立与孟 道、孟迁二人为从兄弟的可能性较大至于《旧五代史·武皇纪上》谓孟方立“侄迁”,又注曰“《旧唐书·昭宗纪》、《欧阳史·庄宗纪》,皆以孟迁为方立之弟,《新唐书·孟方立传》作方立之子,《薛史·武皇纪》又作方立之侄,未详孰是 27则当有误书,且《新唐书》并未谓孟迁为方立之子《资治通鉴》又说“知祥,迁之弟子” 28,则可能是“兄子”之误 (二)第二代 孟方立(? -889)据上所论,孟方立当为孟察从子,孟知祥从伯父少为军卒,以勇力选为队将” 29;广明( 880-881)年间,任泽州天井戍将、游奕使。

中和元年( 881) ,趁乱据昭义军,不久自裂邢、洺、礠为昭义军 30龙纪元年( 889),在李克用的进攻下自杀孟17 袁曙光:《略论〈大唐福庆长公主墓志〉的几个问题》,《前后蜀的历史与文化》,巴蜀书社, 1994 年,第115-119 页 18 张正田:《“中原”边缘 —— 唐代昭义军研究》,稻乡出版社, 2007 年,第 172-173 页 19 《旧唐书》卷 151《孟元阳传》, 中华书局, 1975 年, 第 4062-4063 页 20 张正田:《“中原”边缘 —— 唐代昭义军研究》,第 263-268 页 21 《旧五代史》卷 136《孟知祥传》, 中华书局, 1976 年, 第 1822 页 22 《蜀梼杌校笺》卷 3《后蜀先主》,第 317 页 23 《旧唐书》卷 20 昭宗纪龙纪元年六月条,第 738 页 24 《新唐书》卷 187《孟方立传》, 中华书局, 1975 年, 第 5449 页 25 《旧五代史》卷 136《孟知祥传》,第 1822 页 26 《新五代史》卷 64《后蜀世家》, 中华书局, 1974 年, 第 797 页 27 《旧五代史》卷 25《武皇纪上》,第 342 页。

28 《资治通鉴》卷 268 后梁太祖乾化二年三月条,第 8755 页 29 《新五代史》卷 42《孟方立传》,第 456 页 30 《新唐书》卷 187《孟方立传》,第 5448-5449 页 薛夢瀟主編《珞珈史苑· 2012 年卷》,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3 年 4 月,第 133-168 頁 方立婚配子嗣不详,但从传位于从弟孟迁来看,可能即使有子嗣也比较弱小,难当重任 孟道如上所述,孟道为孟知祥父又据《蜀梼杌》,孟知祥称帝后,“追尊„„祖察为孝景皇帝,庙号世祖考巘为孝武皇帝,庙号显宗” 31此处“巘”字,或为称帝后追改,毕竟“道”字用途广泛,不方便避讳孟道一生,并不显达,孟迁从晋国投降朱梁后,“知祥父道,独留事晋而不显” 32考虑到孟迁事后为朱温所杀,孟道可算为邢州孟氏家族保存了血脉孟道婚配不详,至 少有子女二人,即孟知祥及其妹妹 孟迁(? -902?)如上所述,孟迁为孟知祥叔父,孟方立时代任洺州刺史史载,孟方立自杀后,“军中以其弟洺州刺史迁为留后,求救于梁” 33大顺元年( 890),举家入晋,迁居太原,先为“军城都虞候” 34,后被任命为汾州刺史 35光化二年( 899),任昭义军留后,并于第二年实任昭义军节度使。

天复元年( 901),兵败降梁,后为朱温所杀 36孟迁在被杀之前,还曾被朱温任命为河阳节度使,被杀时间则不详,然当在下一任河阳节度使张汉瑜就任之前的天复二、三年 37孟迁婚配子嗣不详 (三)第三代 孟 知祥( 874-934)孟知祥,字保胤,为孟道之子,“以咸通十五年甲午岁四月二十一日生” 38咸通十五年( 874)时,孟方立尚未占据泽潞至大顺元年举家入晋,孟知祥十七岁天复元年,孟迁降梁,孟道留晋,时孟知祥二十八岁弱冠,补太原衙内都指挥使李克用镇太原,妻以其弟克让之女,累迁亲卫军使天祐五年( 908),庄宗嗣王位,改马步军教练使”,得以在庄宗与朱梁交战时,“参谋应变,事无留滞” 39此后,郭崇韬于“天祐十四年( 917)用为中门副使” 40,而郭氏为时任中门使的孟知祥所荐,则孟氏以知岚州事召为中门使当在此年 稍前,非所谓贞明五年( 919) 41天祐十六年,孟知祥辞中门使,被任命为“河东马步都虞候” 42同光元年( 923),“庄宗即位于邺,除(孟知祥)太原尹,知留守事” 43四年正月,孟知祥至成都,为西川节度使此后逐步在蜀地创建后蜀王国,直至后蜀明德元年( 934)去世,兹不赘述。

44 孟知祥有妻二人: 正妻为李克用弟李克让之女福庆长公主李氏( 873-932),据墓志云,“福庆长公主李氏,即后唐太祖武皇帝(李克用)之长女,光圣神闵孝皇帝庙号庄宗(李存勖)之长姊,母曰贞简皇后” 45,王文才、王炎二先生已论证,此处写法说明李氏 养于李克用家,李克用和贞简皇后视李氏为亲女,李存勖视李氏为亲姊,并不能证明李氏实非李克让之女 46据推测,李氏在乾宁二年( 895)左右许婚给孟知祥 47同光三年( 925)十一月封琼华长公主,天成二年( 927)携子入蜀 48,天成三年十月进封福庆长公主长兴三年( 932)正月去世,享年六31 《蜀梼杌校笺》卷 3《后蜀先主》,第 317 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