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旅客车站地下进站模式分析摘要:文章从铁路客站的发送客流组成分析及乘客的使用行为 入手,提出了 “地下进站”流线设计的必要性,并进一步分析了目 前仅有的几例“地下进站”流线与空间的组织与设计模式,比较其 优缺点,给读者以清晰明确的借鉴和参考结论关键词:铁路旅客车站;地下进站1背景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京津、武广、沪宁、沪杭、京沪 等高速铁路相继开通,以北京南站、天津站、广州南站、武汉站、 上海虹桥站、南京南站等一批以高速铁路为主的新型客运交通枢纽 陆续投入运营,这批车站的建筑空间正向着“多方向进出站、立体 式叠合”布置模式过渡铁路旅客的换乘、候车和乘车环境得到了 较大改善,乘客有更为方便、快捷的进站流线这批新型客运交通枢纽的共同特点可不完全概括为:①目前或未 来有多条城市轨道交通从地下引入枢纽;②铁路站场规模宏大;③ 动车组列车均以“高密度化”模式运营这3类特点的存在也使这 些新型客运交通枢纽显现出进站流线过远、换乘时间较长的问题2问题凸显以北京南站为例,拥有24条到发线的站场宽度为267 m,如果一 位乘客从位于地下一层换乘大厅中部的地铁出站口出发,步行至高 架候车大厅的进站检票口再到站台,其行走距离大约为310 m,需花费6〜1 min,而从北京南站到天津站的城际列车仅耗时30 min。
目前国内最大的铁路车站、拥有30条到发线的上海虹桥站,其站 场宽度达到345 m,以至于百度网关于上海虹桥站的网页上给出了 “旅客务必预留充足时间”的乘车指南北京南站2020年设计日均发送量为21.71万人次,其中预计有50% 的客流来自地铁若不设地下进站通道届时每天将有10万多乘 客须花费上述的换乘时间所以“地下进站”模式的流线设计是必 要的3当前的3种地下进站模式3.1地下换乘大厅中分散设置地下进站厅——北京南站式北京南站地下一层为综合换乘大厅,同时也是地铁站的站厅层为了不影响平面4个方向上的综合换乘流线,6个地下进站小厅在 换乘大厅一侧分散布置,出站大厅呈狭长的通廊状位于换乘大厅的 两个边侧此种模式可以概括为:出站厅、地下进站厅、地铁进出 站厅位于同一个换乘大厅内,地下进站厅位于两个出站厅中间广州南站的地下进站流线模式与北京南站类似,其地下进站空间 位于两侧出站通道的外侧、站台下换乘大厅的最边侧,组合成进站 厅呈分散式布置与北京南站相比,换乘空间较为规整,但地下进 站厅的指示性和引导性欠缺此种模式的优点为:地下进站流线最为短捷,乘客从地铁站出站 后方便识别地下进站厅,能满足换乘大厅各个方向的流线,保证了 换乘大厅的整体性。
缺点为:地下进站厅需分散布置,需消耗较多 的车站管理的人力物力3.2地下一层集中设置整体式通廊状地下进站厅——天津站式 天津站作为京津城际的终点站之一,是与北京南站同时设计同时竣工的,其综合换乘空间和地铁站位于地下一层铁路站场范围以外 的西北侧,在两个地下出站通廊中间,平行设置整体式通廊状地下 进站空间此种模式的优点为:地下进站流线明确统一,耗费车站管理人力 物力最少缺点为:整体式地下进站厅无法满足地下层各个方向流 线的需求,仅适合站场规模相对较小的铁路车站,应用范围较窄3.3地下出站厅兼做地下进站厅——上海虹桥站上海虹桥站是新型客运交通枢纽设计和竣工较晚的一座,其设计 模式和理念较为成熟,地下一层综合换乘空间也较为规整上海虹 桥站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我国铁路客运当前和未来的特点,结 合运营的新型车站的使用情况,合理设计并充分预留了地下进站空 间上海虹桥站出站大厅在地下一层的两侧分成三段成列布置,满足 了换乘大厅各项流线的需求,其中南侧所有的出站厅和北侧的城际 车场出站厅内所有通往站台层的楼扶梯组合均设置两部自动扶梯 夹一部楼梯我国现阶段城市轨道交通设计中,站厅层与站台层之 间的楼梯组合大多采用这种模式,其特点是能满足双方向高密度持 续性客流通过,其设置目的就是为出站厅兼顾地下进站厅的功能做 预留。
待铁路旅客乘车意识和车站管理较为成熟时,可将两侧出站 厅中的一侧全部改为地下进站厅,仅保留一侧出站厅的功能目前 上海虹桥站的出站厅未开放地下进站功能此种模式的优点为:充分利用空间,使紧促的地下空间发挥出最 大效应,同时也可根据具体使用情况改变空间的使用功能,灵活多 变缺点为:当兼顾地下进出站两者功能时,流线有冲突和交叉之 嫌,单独作为地下进站厅使用时,缺少相应的安检和候车空间4结束语铁路客站功能性的核心内涵就是“以人为本,以流为主”,应尽可 能缩短旅客的换乘距离国内目前包括已开通地铁运营在内的28 座城市都已开工并大力建设城市轨道交通,且大部分主干线路都经 过该城市的既有和新建铁路客站铁路客站流线模式从不经济的“等候式”逐步向“通过式”及“等候与通过并存”过渡,地下进 站模式的设计和使用将越来越得以重视参考文献:[1] 王睦,吴晨,周铁征,王莉.以火车站为中心的综合交通枢 纽——新建北京南站的设计与创作[j] .建筑学报,2009 (4).[2] 沈中伟.当代铁路客站的城市角色——基于城市综合换乘的 我国新型铁路客站设计关键[j] .建筑学报,2009 (4).[3] 盛晖,吴晨,陈学民,苏晨,蔡治.新建南京铁路南站建筑 设计方案[j] .建筑创作,2007 (4).[4] 盛晖,刘云强,黄咏梅.武汉火车站现代化交通枢纽综合体[j] .时代建筑,2009 (5).[5] 吴晨,盛晖,金卫军,王鸣鸣.日趋成熟的第三代铁路客运站:广州南站[j] .建筑创作,2010 (10).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is from the composition of passenger flow in railway station and the behavior of passenger, puts forward the necessity of "low—lying entrance line" transportation organization, and further analyzes the existed "low—lying entrance line" transportation and space organization and design patterns, compar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give the reader a clear reference and conclusion.key words: railway passenger station; low—lying entrance 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