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2013 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试题精选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40 分)1.A.-1B.0C.1D.正无穷2.设 f(x)是 R 上的函数,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f(x)f(-x)是奇函数B.f(x)|f(x)|是奇函数C.f(x)-f(-x)是偶函数D.f(x)+f(-x)是偶函数3.A.B.C.D.5.A.x+y+1=0B.x-y-1=0C.x+y-1=0D.x-y+1=07.下列内容属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第三学段“数与式”的是( )①有理数②方程③实数④代数式⑤整式与分式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⑤8.下面哪位不是数学家?( )A.祖冲之B.秦九韶C.孙思邈D.杨辉二、简答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7 分.共 35 分)9.10.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11.1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提出了“四基”的课程目标,“四基”的内容是什么?分别举例说明“四基”的含义13.数学新课程提倡教师要成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请解释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三、解答题(本大题共 1 小题。
10 分)14.设函数 f(x)=xlnx1)画出函数 f(x)的草图6 分)(2)四、论述题(本大题共 1 小题15 分)15.简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中设置“综合与实践”内容的必要性,并举例说明“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特点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 1 小题,20 分)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1 6.案例:下面是“零指数幂”教学片断的描述,阅读并回答问题片断二:用细胞分裂作为情境,验证上面的猜测:一个细胞分裂一次变为 2 个,分裂 2 次变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问题:(1)请确定这四个片断的整体教学目标;(6 分)(5 分)(3)这四个片断对数学运算法则的教学有哪些启示?(9 分)六、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 1 小题.30 分)17.初中“正数和负数”(第一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如下:①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负数的含义;②理解相反意义的量,体会数的扩充过程;③用负数表示现实情境中的量,体会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完成下列任务:(1)根据教学目标①,给出至少三个实例,并说明设计意图;(5 分)(2)根据教学目标②,给出至少两个实例,并说明设计意图;(5 分)(3)根据教学目标③,设计两个问题,让学生用负数表达,并说明设计意图;(5 分)(4)相对小学阶段的负数教学,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5 分)(5)作为初中阶段的起始课,其难点是什么?(5 分)(6)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后续哪些内容的学习有直接影响?(5 分)2013 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试题精选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C2.D【解析】逐项分析。
A 项,令 F(x)=f(x)f(-x),则 F(-x)=f(-x)f(x)=F(x),所以 f(x)f(-x)是偶函数,A 项错误;B 项无法判断奇偶性;C 项中的函数是奇函数,C 项错误;D 项正确故选 D3.A5.D 【解析】将圆的方程 x2+2x+y2=0 整理成标准形式为(x+1)2+y2=1,所以圆心坐标为(-1,0)与直线 x+y=0 垂直的直线方程斜率应为 1,排除 A、C 项;B 项不过(-1,0)点,排除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B 项故选 D7.C 【解析】第三学段“数与式”包含的内容有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整式与分式四个部分,方程不属于故选 C8.C 【解析】孙思邈是我国唐朝时期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后人誉为 药王”二、简答题9.10.11.12.【答案要点】‘‘四基”的内容指的是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基础知识一般指数学课程中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法则和公式等例如正数与负数的概念、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有理数运算的基本法则、完全平方公式等基本技能包括基本的运算、测量、绘图等技能例如利用科学记数法进行较大数字之间的运算、正确使用尺规作图等。
基本思想主要指数学抽象思想、数学推理思想和数学模型思想例如数的形成和发展,数的范围的扩大都是抽象思想应用的过程;几何中的证明体现了数学推理思想;方程的应用体现了数学模型思想基本经验是数学学习过程性目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提到,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13.【答案要点】教师要成为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较为丰富的数学探究课题的案例和背景材料;引导和帮助而不是代替学生发现和提出探究课题,特别应该鼓励和帮助学生独立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具体来讲,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一、引导学生收集和利用资源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
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应该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到社会大环境中去学习、去探索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素材作为学习内容和工具.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二、引导学生突破思维的难点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实物理解抽象的数学意义,教师的引导很重要,特别是教师应该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思维难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考虑好,特别还要研究如何来引导学生突破思维的难点,对数学的思维难点突破、引导的基本原则是,由简单情形开始设计一些思考的台阶让学生慢慢上路,阶梯式提升难度三、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建构知识主体教育论要求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种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活动,教师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所隐含的问题中,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就会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的设置的四、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教育无痕,最有效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成功和不足进行及时反思,教给学生一些反思的方法,培养学生经常对学习情况进行反思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数学,掌握知识,并运用于实践经常引导,长期训练,直到学生能自觉反思,养成反思的习惯这样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会有很大改变,会更富于理性,学习数学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三、解答题14.(1)解:首先确定 f(x)的定义域为(0,+∞)令 f(x)=0,解得 x=1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四、论述题15.【答案要点】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
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的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仅是哪一级的课程,它体现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特征和功能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最能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特点:(1)目标的确立突出发展性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目标定位与学科教学有所不同,重在让学生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关注的是学生是否积极地参与活动,是否真正地动手操作,是否有效地数学思考等2)内容的选择要体现综合性即针对问题情境,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进而加深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
这里的内容选择可以是数学内部知识的综合,可以是观察物理、化学实验现象来探究数学规律,还可以是到室外进行动手操作测量等3)方法的选择要注重实践性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是对数学知识的延伸与升华的过程因此,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应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突出数学学习的主体性,提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4)活动的开展要注重层次性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为了确保数学活动的有序有效,每一课题应围绕主题设计 2、3 个活动,并且以问题串的形式设计,以便多角度、多方位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来说,数学活动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做数学”的过程,学生通过猜测、探索,从现实问题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发现问题及其规律性,对问题有整体的理解;第二个层次是在“做数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