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3年峨眉山自然带垂直变化

枫**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5.85KB
约9页
文档ID:472425027
2023年峨眉山自然带垂直变化_第1页
1/9

2023年峨眉山自然带垂直变化 峨眉山垂直自然带变化 摘要:峨眉是我国著名景点,海拔3099米由于海拔较高其气候、土壤、植被在垂直方向上表现出较完整的垂直分异规律,地质岩石自下而上也表现出显著变化本片论文主要是从以上四个方面阐述峨眉山的垂直自然带变化 关键词:峨眉山、气候、土壤、植被、岩石 一、峨眉山简介: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境内,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地势陡峭,风景秀丽,有“秀甲天下”之美誉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气候多样,植被丰富,共有3000多种植物,其中包括世界上稀有的树种山路沿途有较多猴群,常结队向游人讨食,胜为峨眉一大特色峨眉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作为普贤菩萨的道场,主要崇奉普贤大士,有寺庙约26座,重要的有八大寺庙,佛事频繁1996年12月6日,峨眉山—乐山大佛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峨眉山气候垂直分异 峨眉山基带属于中亚热带季风型湿润气候山前平原海拔44 7米,有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降水充沛、空气湿润、日照少、风力弱、少雾的特点。

山顶海拔高度达3099米,气候迥异,属山地寒温带湿润气候具有冬季严寒、严冬时间长,降水量甚多、 【】终年潮湿多雾、日照较多,风力强劲等特点,山顶山麓气候悬殊1 气温的垂直分异 一月平均气温约6.9度,七月平均气温26.1度;因峨眉山海拔较高而坡度较大,气候带垂直分布明显,海拔1500米~2100米属暖温带气候;海拔2100米~2500米属中温带气候;海拔2500米以上属亚寒带气候海拔2000米以上地区,约有半年为冰雪覆盖,时间为10月到次年4月 峨眉景区随海拔高度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气候特征清音阁以下为低山区,植被葱郁、风爽泉清,气温与平原无大差异清音阁至洗象池为中山区,气温已较山下平原低4℃-5℃洗象池至金顶为高山区,人行云中,风寒雨骤,气温比山下报国寺等处低约10℃左右峨眉山中间有一条“界线”,山下被称为“阳间”,山上被称为“阴间”积云有一定的重量,所以在峨眉山的那条界线的位置因此,游人在金顶时时常会听 【】见雷声,但只有“阳间”在下雨,“阴间”不会下雨2 降水的垂直分异 峨眉山属“华西雨屏”南部夏季,峨眉山东坡是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潮湿气流受山体抬升,易成云致雨.故降水丰沛。

金顶站年降水量1922.8毫米,超过号称“天漏”雅安的年降水量(805.4绝米)故金顶是四川降水较多的地区之一1961年金顶站年降水量曾达2506.1毫米.这是四川最大的年降水量”故峨眉山有“湿岛”之称8月降水最多,约占全年的10%;l月鼓少,占全年的10%左右降水的年变率较小,仅10.6% 对11个处于不同海拔台站的观测资料分析结果得知,峨眉山东坡的降水垂直递增 率为14.1毫米/100米但海拔不同,降水垂直变化有所差异海拔1200米以下,降水垂 直递增率址大,达19.6毫米/100米;海拔1200一2300米,上升气流中水汽含量随海拔增 高而急剧递减.降水垂直递增率也随之变小,即36.5毫米/100米;海拔2300米以上(大乘寺一金顶),上升气流中水汽更少,气流至山顶附近并会绕行而过,降水便大为减少,降水垂直变化反呈递减,垂直递减率为58.7毫米/100米换言之,峨眉山东坡在一定的海 拔处存在着一个址大降水带这就是海拔2lO9’米处系汛期最大降水高度,海拔2307米处为汛期以外时段最大降水高度,海拔2165米处属年最大降水高度据1966一1970年实际观测,峨眉山东坡最大降水带在海拔2300米附近,其年降水量超过2300毫米。

山顶与山麓的降水日数、降水形式差异较大金顶站年均降水日数263.5天、年均霜口数44.5天、年均降雪日数83.0天,分别比峨眉站多152,8天、37.6天和81.3天3】 三、峨眉山植被垂直分异 峨眉山地形复杂,土壤种类多,气候垂直差异大,植物种类繁多,植被类型丰富,垂直带谱明显,形成了多种复杂的植物小环境峨眉山总体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川东偏湿性常绿阔叶林亚带,但随着海拔的变化,从低山到高山又反映了亚热带、温带、寒温带等不同的植被景观根据实际情况可划分为4个植被带:即常绿阔叶林带、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和寒温性针叶林带由于受长期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各植被带内,又存在不同面积的多种人工栽培植被和森林破坏后形成的次生植被,从而增加了峨眉山植被类型的复杂性但是峨眉山随着海拔升高,气候和土壤的垂直变化,使植被不仅类型繁多,而且垂直分布明显 常绿阔叶林带(海拔1500米) 包括海拔1000米以下的亚热带喜暖性低山常绿阔叶林,和海拔1000~1500米的亚热带耐寒性中山常绿阔叶林局部地段间有马尾松林、杉林或柏木林等亚热带低山常绿针叶林以及少量农耕地和人工营造的风景林等。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海拔1500~2100米) 本地带的大部分植物适应于山脊水热条件较差的环境,所以它可能沿山脊下降至1500米地段而与常绿阔叶林交错,局部地区因种植黄连时开发不当,造成原生植被的破坏,原有乔木树种锐减而四川方竹剧增,甚至产生以四川方竹及悬钩子属等多种灌木占优势的灌丛群 针阔叶混交林带(海拔2100~2800米) 本地带多数树木为槭树科、桦木科的落叶树种,从外貌上看是落叶阔叶林,但森林深处或地势险峻处常有冷杉分布,目前游山道或寺庙附近也残留少数冷杉,因此,应该归属于针阔叶混交林 亚高山常绿针叶林与灌丛草甸(海拔2800~3099米) 本地带部分地段为纯冷杉林,但其下段常因冷杉被砍伐或死亡,造成灌木和落叶阔叶乔木植物的次生生长,故与针阔叶混交林界线模糊本带上段又因山高风大、气候严寒,加之冷杉枯亡严重,除局部有冷杉林保存外,部分地段形成次生的亚高山灌丛草甸 峨眉山植被垂直带谱是我国湿润亚热带山地较为完整的带谱,是研究植被科学的典型地区所有植被类型中仅缺失落叶阔叶林带,原因在于峨眉山地处中亚热带,地形雨大,热量高,湿度大,没有明显的干湿季交替和典型的棕色土壤。

峨眉山植被垂直带谱的另一特点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在整个带谱中占有显着地位,它不仅是整个带谱的基带,而且上限高,可延升至海拔1900米山地,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相交 【】错,幅度最宽,分布最广4 四、峨眉山土壤垂直分异 在山区各自然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峨眉山土壤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和区域性分布规律土壤类型多样,土壤性状各异 土壤发育特征 土壤性状是土壤形成过程的综合表现峨眉山土壤形成过程,具有以下儿个共同特点: (l)淋溶作用十分强烈峨眉山区降水充足,年降水量大于年蒸发量,:仁壤溶液以下行 为主,造成土壤物质的淋溶这在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暗棕壤及山地灰化土中均十分明显 (2)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较高峨眉山各高度带的水、热条件均适宜于森:林植被发育,林木生长繁茂因此,每年有大量的枯枝落叶进入土壤,使土壤中生物小循环非常旺盛,常在表层形成暗灰色的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可高达12%,一般均在4%以上 (3)土壤质地普遍较粘重峨眉山区气候温和湿润,降水充沛,水热同步,组合适宜,有利于矿物质在土体中的分解、迁移和转化原生矿物转化形成次生粘土矿物过程较强,并在土体中相对聚集,使土体粘化明显。

因此,土壤质地普遍都比较粘重,尤其以心土层更为粘重 (4)土壤一般呈酸性反应,PH值4.0一5.5森林土壤淋溶作用强烈,盐基离子大部分 被淋失,有机质残体分解的有机酸又较多,所以土壤呈酸性反应仅在山地石灰土和山地碱性紫色地中,土壤呈微碱性反应 土壤分布 土壤地带性规律是土壤在空间_L存在的客观规律在不同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地带性土壤 峨眉山区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十分显著,基带土壤为山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的山地黄壤,分布在万年寺以下,海拔1600—1700m以下的低中山区根据土壤剖面性状的差异分为粗骨性黄壤、生草黄壤和典型黄壤三个亚类 由基带彩三上至中山深切割区,由于海拔高度的急剧增高,土壤水热状况重新分配,因此生物、才一毛候环境因子发生明显地垂直分异,从而亦导致丫土壤类塑显一片地垂直更替峨眉山土壤垂直带谱如下: 500一1700M常若阔叶林下的山地黄壤与山地紫色土复区地带; 1700一2200M常若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一F的山地黄棕壤地带; 2200一2900M温带针阔混交林下的山地暗棕壤地带; 2900M以上寒温带常绿针叶杜鹊一冷杉林下的山地暗棕壤与山地灰化土复区地带。

峨眉山区土壤分布不仅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规律,而且还具有鲜明的区域性(或隐域性)规律在低山区,山于中兰i几代紫色岩系;井}布,毋质深刻地影响着土壤发育,形成各种紫色土在碳酸盐岩分布区的残积丹质和坡积母质上,发亩着各种石灰土这些土 【】壤是在同一土带内,由于成土母质的差异影响,出现的山区隐域性土壤5 五、峨眉山地质垂直分异 参考文献: 1、峨眉山气候研究 四川建材学院 刘开发 2、百度百科 3、峨眉山东坡垂直自然带 黎昌谷(垂庆师范学院地理,系) 4、峨眉山乐山大佛官方旅游网 5、峨眉山生态环境与土壤发育 内江师专学报 王仕中(地理系) 峨眉山自然带垂直变化 科考峨眉山 探秘大自然 峨眉山之旅 峨眉山气候 8.7峨眉山开盘 峨眉山乐山游记 峨眉山实习总结 峨眉山实习报告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