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古代文学论文】略说原始互渗思维在古文学中的运用

冷***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4.68KB
约3页
文档ID:156635016
【古代文学论文】略说原始互渗思维在古文学中的运用_第1页
1/3

古代文学论文】略说原始互渗思维在古文学中的运用一、原始互渗思维的内涵原始人就是凭借这种思维来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的例如,一个原始人在路上走着,看见一条蛇从树上掉到他面前,即使他明天或者下个星期才知道他的儿子死了,他也一定会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再比如,从前乡下没有电灯之前是点油灯的,如果头天夜里油灯结了三颗大灯花,或者第二天早上起来喜鹊在屋脊叫了三四次,接着,这一天又有亲戚来访,人们就认为这些现象之间存在着联系从以上事例观照这种思维,可以看出这种互渗式的思维方式在认识问题时很重视精神领会、切己体验和放弃彻底思考如《传习录》曾记载王阳明有次游玩时,曾指着岩中花树对友人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而是已领会于心受这种互渗式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列维布留尔认为:“人类情感意志向两个方面投射:人向物的参与或渗透,人将自己的思想情感投射到对象世界,使对象物和人一样享有情感、灵性和德性物向人的渗透,人将自己同化于对象之中,认为自己具有对象的某种特性正是在互渗律的影响下,才出现了图腾的信仰崇拜,同时也使原始的占卜与巫术的产生成为可能一方面,原始人认为外部世界的许多现象在向人们预示着某种事情的发生,他们可以通过预先的占卜来得知这种关联;另一方面,因为整个世界都是相互交融渗透、相互作用和影响的,所以人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来影响外部的世界,于是产生了巫术。

中国古代的《周易》中就体现了这种观点如“柘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周易大过九二》)“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周易大过一九五》)等,都是通过一些自然现象来预言人事的灾异的,这正是体现了原始思维的“互渗律”另外,像“乐天安命”、“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信则有,不信则无”、“敬鬼神而远之”、“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等有关“命”的观念和因缘轮回的佛教思想以及中医理论中的经脉、阴阳五行说、天文学中的星象说、谶纬说、地理学上的风水说也都契合了“互渗律”二、《诗经》中运用的比、兴手法体现了原始互渗思维的特点本来是迥然不同的两类事物,如果只取其相似之处,以彼物比此物也,这种用法就是“比”这样的“比”法显而易见,在《诗经》中运用很多如著名的《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接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柔荑”用来比喻庄姜柔嫩洁白的手,“凝脂”用来比喻庄姜像羊脂般光洁平滑的肌肤,“蝤蛴”用来比喻庄姜白皙丰润的脖颈,“瓠犀”用来比喻庄姜整齐洁白的牙齿,“螓首”用来比喻庄姜方广的额,“蛾眉”用来比喻庄姜细长弯曲的双眉《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

《小雅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这样的“比”,基本上是修辞学中的比喻,是《诗经》中用“比”最常见的一种情形《诗经》中用“比”的另一种情形就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通篇借大老鼠来比喻那些不劳而获的统治者和《魏风硕鼠》用“比”不同的如《小雅鹤鸣》,它是用一系列物象:鸣于九皋的鹤、深潜在渊的鱼、园中高大的檀树等来比喻可为国用的人才清人王夫之评道:“全用比体,不道破一句,《三百篇》中创调也《姜斋诗话》卷下)揭示的就是此诗通篇用“比”的特点对于“兴”的理解,《毛诗正义》孔颖达疏:“兴者,托事于物,则兴者起也,取譬引类,发起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可见,兴是借他物来引出此物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如《溱洧》,全诗两章,分别以“溱与洧,方涣涣兮”和“溱与洧,浏其清兮”起兴,描写青年恋人群游嬉戏的背景,烘托美好温馨的气氛而当兴与诗歌情思发生某种意义联系时,它的作用就和“比”相近了《周南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河洲上雎鸠的此起彼伏的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预示着淑女君子之爱情的实现《桃夭》首章的起兴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以盛开的鲜艳的桃花象征美丽的新娘,同时也烘托了出嫁的热烈气氛。

这一类都和“比”难以截然区分还有兴与诗歌的情思不相关的情形,如《唐风山有枢》是一首讥刺守财奴的诗,起句“山有枢,隰有榆”同下面的内容没有任何意义上的关联,起作用只在起韵再如《秦风》的《黄鸟》《晨风》等,也是如此从比、兴的内涵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两种手法事实上正是原始互渗思维的体现在这之后出现的《楚辞》进一步体现了这种思维特点三、原始互渗思维的特点在《楚辞》中也有所体现首先,中蕴含的巫文化体现了原始互渗思维的特点宋人黄伯思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东观余论》卷下《校订楚辞序》)这就表明《楚辞》首先是楚文化的产物可是,由于楚国地处长江流域的南方,与中原相对隔绝经过长期的积淀而逐渐形成的独具地方特色的楚文化,因它延续了由商文化而来的原始遗风,与中原文化相比较,巫术以及对鬼神的信仰相当浓厚,所以楚文化中蕴含着浓厚的巫文化的色彩《楚辞》与楚国民间的“巫歌”关系极为密切楚地一向巫风盛行,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楚人信巫鬼,重淫祀祭祀时“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这种巫歌,往往想象丰富,且带有浪漫情调由于是歌、舞、乐结合在一起表演,因此,除了便于抒发感情,还带有一定的故事情节。

另外,还具有语言活泼、节奏鲜明、结构比一般诗歌宏大、讲究起伏的特点屈原现存作品中的《九歌》、《招魂》最为明显地体现了巫歌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这些民间祭神的巫歌,孕育着的丰富的富有神奇的想象或幻想的神话故事,都成为《楚辞》的养料和特征如《九歌》中的神鬼,《离骚》中的天界,《招魂》中的地狱,以及《天问》中的玄思等等,都能找到巫风的痕迹由此可见,在楚文化的影响下,屈原所创作的《楚辞》带有浓厚的巫文化的色彩是必然的,其中具有原始互渗思维也是毋庸置疑的其次,《楚辞》中的比、兴手法,也体现了原始互渗思维的特点以屈原的《离骚》为例,其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兴手法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卷一中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为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屈原的这种以物喻人的思维方式,正是互渗思维的一种体现另外,在《离骚》中,主人公似乎是在一种原始宗教的氛围中向神灵诉说苦衷,祈求神的理解与同情向神灵进行控诉”正是原始互渗思维的一个特点《离骚》还将对历史的追忆和在天界的神游交织在了一起,大量的香草、善鸟、虬龙、鸾凤等的比、兴手法运用,都具有互渗思维的特点。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