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hs****ma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3KB
约4页
文档ID:496469910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_第1页
1/4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万历十五年》作为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代表作,以别树一帜的风格,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历史叙事方式,多年来备受推崇近日重温本书,将个人浅见略记如下一、本书新颖之处初次阅读时,就可以感受到其与一般史学著作的明显区别一是体例新,化整为零抛开传统的编年体、传记体写法,以万历十五年为切入口,集中阐述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关键人物,史料佐证丰富,内容详实有趣二是视角新,以小见大本书没有全面展开、泛泛而谈,而是选取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戚继光、李贽几位关键历史人物,浓墨重彩加以剖析,字里行间却又蕴含了对当时明朝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的思考三是笔法新,叙议兼备书里不局限于简单的历史叙述,还包含了大量的人物心理刻画和背景分析^p ,使本书更具观赏性和可读性总的来说,本书开创了一种新的历史叙事方式,更易为普通大众理解和接受,往后的许多史学畅销书如《明朝那些事儿》等,在写作风格和手法上都深受本书影响二、本书局限之处作为非专业读者,在阅读中对本书局限性的认识,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的思考一方面,是对历史整体性的质疑众所周知,历史从来都是一个连贯发展的整体,截取其中某一年份作为横断面加以分析^p ,如果没有较为全面的历史基础知识作为支撑,难以在宏观上进行统摄性把握,容易得出有失偏颇的结论。

比如文中对明代文官体制的种种分析^p ,如果不上溯到过往朝代统治集团和统治方式的历史演变,就难以认识到其存在的合理性、必然性,容易得出弊病丛生、毫无建树的主观印象,进而全盘否定,产生片面理解另一方面,是对叙述客观性的质疑本书在叙事中穿插大量的心理旁白和描述,虽然在文字上引人入胜,但平心而论,毕竟只是作者个人的主观表达尽管基于史料作出,与真实人物心理也必定产生误差,加上作者为佐证观点而进行的选择性剪裁,很容易影响、或者说引导读者对某个人物、某个事件的独立判断,在立场的客观性打上问号三、本书启迪之处本书观点不拘常理,颇多新颖之论,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如下:明朝统治者以儒家学说作为治国理念和行动指南,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形成文官集团,培养统治阶层精英分子,在形式上统一的价值观约束下治国理政,并引导和强制士农工商等社会阶层贯彻服从,进而维系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日常运作但由于缺乏健全有效的法律规则,以及精准的数目字管理方式,国家治理和社会运作完全依靠道德掌控,个人意志被全面压制,失去创新的精神和土壤,只能在惯性的历史旧轨上重复行驶,渐渐与世界先进文明拉开了距离,埋下了衰落与失败的伏笔本书对明朝的衰落进行了深刻反思,王朝治理中的痼疾显而易见:一是道德治国的高度形式化。

实际运作的“潜规则”与之明显相背离,简单讲就是说一套做一套,治理体制上弥漫着虚伪与分裂的气氛二是治理体制的随意性与模糊性在官员选任、政绩考核、经济管理、军事建设等重要领域,职责不清、主观臆断的现象屡见不鲜三是重人文伦理、轻技术革新的整体倾向与高度发达的人文社会成果相比,技术进步上的革新严重滞后,且缺乏必要的生长土壤和空间,使得明朝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制度革新方面日见疲态,最终在历史兴替的浪潮中走向没落知古鉴今,从对道德治国高度形式化的反思,可以推导出当下建设法治国家、法治社会的必然性;从对治理体制随意模糊的反思,不难得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从对轻技术革新之沉重代价的反思,显见当前技术变革和制度创新的关键性史镜高悬,其训朗朗,这或许就是本书最大的启迪第 页 共 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