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七大报道看中美主流媒体的报道框架从十七大报道看中美主流媒体的报道框架框架观点是 Fillmore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提出来的人在新闻报道中,不同国家不同 性质的媒体,同一媒体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背景的影响下,都潜移默化地使用着一个框架 来“支配”媒体导向框架效应是对不同的价值观做预先指导,突显其中一个价值观新 闻中的“框架”用于三个不同目标的报道过程:政治事件、争端和事主(可以是某个政治 领袖、群体或国家) 中美两个在国家意识形态上背道而驰,这种阶级性,既价值观导向, 在十七大的报道上,美国主流媒体的报道属于“受众第一”框架理论;而中国主流媒体的 报道则属于“党性第一”框架理论与“受众第一”相对应的在美国主流媒体中被粉饰为 “民主” 、 “人权”等代名词,实质上是其阶级性“自大” 、 “居高临下”的视角的体现而 中国主流媒体则力求把国家利益和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在报道新闻时以“正面报道”的 框架驾驭事实的“形象” ,这是对党性原则最忠实的贯彻一)标题与版面安排新闻标题是用最简单的文字把新闻内容最精彩的部分提炼出来,以特殊的方式表达报 纸的媒体导向新闻标题在新闻作品中,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都占有特殊地位。
新闻版面 则是现当代报纸吸引读者阅读的重要手段,是报纸的“面孔”,对读者的阅读具有先入为主 的作用 10 月 15 日当日,在报道中共十七大召开的事件上, 《人民日报》和《华盛顿邮报》报 道的标题分别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和“Party Honoring For Historic Role in China’s Ideology” (党代会高度评价胡锦涛在中国的意识形态上的历 史地位) 其中《人民日报》转载了新华社的通讯稿从标题上看, 《人民日报》以激情洋 溢的热情高度评价了十七大召开的历史性意义,充分肯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是中国新闻媒体党性原则的最突出表现而《华盛顿邮报》的标题则暗含冷嘲热讽的意味, 从侧面可以看出美国媒体在新闻报道上力求揭露社会、政治、经济等丑陋的黑暗的事实, 是对公众认知世界,获得事实的最高要求,同时却不难折射出其作为资产阶级的阶级优越 感的弊病从版面来看, 《人民日报》将此次报道放在第一版头条,并在第一版剩余板块和 第二版整版加以相关报道;而《华盛顿邮报》则放在第十版的国际新闻板块上,且置于左 下部份的不显眼位置,约占整版版面的 1/5。
而且,在篇幅上《华盛顿邮报》远远少于 《人民日报》 同时,在 10 月 16 日的报道上, 《人民日报》出了“欢庆党的十七大”的特 刊,以喜庆颂扬的风格对十七大的召开做了系列的报道而《华盛顿邮报》16 日没有对十 七大进行报道 按照新闻报纸的惯例,以“硬新闻”类型所报道的重大新闻事件及图片说明经常被放 在头版位置,更重要的文章习惯地被放在头版“中线之上”靠左的版面上我们可以看到, 《人民日报》做到了这一点,因为中国的新闻工作是党、国家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与西方 资本主义社会标榜的“新闻独立” 、 “新闻不依附任何政党”不同,它必须把党的纲领、路 线、方针、政策准确无误地宣传出去 《人民日报》在报道上运用大标题,大图片,可见报 道的声势浩大,气氛浓烈而《华盛顿邮报》用于国际新闻的版面本来就少,这与美国民 众的阅读兴趣是分不开的报纸为了保持和扩大发行,对地方新闻的报道力度增大,从而 也减少了国际新闻的版面所以,美国严肃的政治新闻是不太讲究“做题”的通常而言, 《华盛顿邮报》由于报纸版面强势的着眼点不同,报纸重栏序而不重区序, 所以较多的采用多行标题,报纸的栏目较窄,使读者减少视觉疲劳,增加阅读轻松感。
而 《人民日报》则恰恰相反,重区序不重栏序,按区序不同将不同分量的稿件放在头题、二 题、三题的位置正如 10 月 22 日《华盛顿邮报》的报道“China Opens Path for New Generation Of Leaders”一文的栏目是比较窄的,平均一行只有一寸左右的宽度而《人 民日报》对十七大的报道,一贯采用宽幅的形式进行报道《人民日报》是中国报业界在版面配置上三大流派之一——京派的代表,它以板块为 主,长短结合,稳重大方,浓淡适宜,方正利落,一目了然,庄重而有气势采用集中式 和重点式结合的版式,集中报道一个问题一个典型——十七大,采用这一版式,容易突出 重要的内容,使得稿件声势大、气氛浓烈,给读者留下强烈的印象而《华盛顿邮报》则 多采用垂直式的版面,虽然这一版式不及其他版式活泼,但却能给人以正统、可信和高雅 之感二)新闻事实的选择 美国学者詹姆斯·曼指出:“美国新闻组织早报道中国时所犯的基本错误,是通常把 中国放到一个过分简单的框架里来描述美国给中国定的框架各个时期变化剧烈,但新闻 组织所用的这种基本方法一直未变90 年代至今的大部分时间里,他们定的报道中国的 框架是,中国是个“专制”的国家。
在《华盛顿邮报》对“十七大”进行的四天报道中,中国领导的更替是他们关心的焦 点,自然也成了他们报道的中心但 21 日和 22 日的两篇报道的侧重点却有所不同:21 日 的报道围绕着新旧领导者展开,细数三代领导班子,试图从领导班子成员的去留来说明中 国政治体制的缺陷;22 日却把注意力放在了新人习近平和李克强身上,他们登上“政治舞 台”的穿着打扮,一举手一投足,甚至是一个眼神的细微变化都被采进了当日的新闻中 对新人的关注体现了他们对未来中国走向的关注而作为中国的政府大报,《人民日报》 则在中国新任领导的报道中体现了“民主、公正、公开”的框架,该报不仅刊登了题为 《党的十七届一中全会产生中央领导机构 胡锦涛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的消息, 而且将中共十七届中央领导机构成员简历和标准照片一一配发,学习经历和政治经历无一 不细,把监督的权利留给群众 《人民日报》在为期 8 天的“十七大”会议报道中,除了对于胡锦涛代表第十六届中央 委员会向大会作的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 利而奋斗》的报告进行了全文刊载,还选择每日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参与分组讨论的思想精 华放在新闻头条,17 日的第一版选择了胡锦涛与江苏代表团一起审议十七大报告;温家宝 同志参加四川代表团、贾庆林同志参加北京代表团、吴官正同志内蒙古代表团讨论党的 “十七大”报告发言的消息。
通过这样一种形式利用代表们的讨论把怎样贯彻好“十七大” 精神与人们的具体生活生产实践很好的联系起来 《人民日报》以其“民主”的框架报道贯彻始终,为了弘扬中国共产党十六大以来的成 就,还以特写和专稿的形式选择农村里的先进事迹和科技应用等方面取得成就弘扬党的科 学领导《四大工程—强健经济骨架》一文中,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 调等社会新气象一一被列举,连及《托党的福——窝窝”变“金窝窝”》等几篇特写,党 在历史新时期为人民所带来的福祉就不言而喻了《矿工喜看十七大》的特写更是把民主 更加放大化——全民参与共商祖国未来发展大计 与《人民日报》的“健康”的报道框架不同,《华盛顿邮报》抓住中国的黑暗面不放, 中国的贪污腐败问题、上海事件一再被提及除此之外,胡锦涛总理在报道中提及科学发 展观的次数也被他们拿来与“十六大”时江泽民总书记提及的次数相比较,但次数并不是 他们要表明的要点,政治制度的落后与毫无创新才是,《华盛顿邮报》以它的“老眼光” 审视中国正在上演的“好戏”,“自我、自大”的报道框架折射出资产阶级的优越感三)编写新闻拿美国的《华盛顿邮报》和中国的《人民日报》为例,在报道十七大报道上所提倡的 价值观是迥异的。
美国《华盛顿邮报》的一篇题为“china parades next generation of leaders” ,在 提及习近平和李克强成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他们这样写道:“they had just been launched on a treacherous five-year journey at the pinnacle of power in the world’s populous nation.” “treacherous (变幻莫测的) ”一词让读者不无担心两人的 前景和中国未来的五年状况在中国经济继续高速发展的今天, “treacherous”却令本来 明朗的发展建设变得悬乎从对习近平和李克强两人的评价上,用框架理论上的“事主、 事件和争端”来分析, 《华盛顿邮报》倾向于对“事主”的报道通过对“事主”的前景主 观揣测,来达到渲染预期的社会氛围的目的而从对“习李”两人的未来变幻莫测的仕途 揣测外,我们从句子的后半句上“on a treacherous five-year journey at the pinnacle of power in the world’s populous nation”看出,折射出对未来五年的前景 持观望态度。
没有从直接表示出对未来五年的憧憬,也没有直言充满挑战的五年而 “treacherous”让人浮想翩翩,揣摩不定是发展前进的五年呢?还是面临挑战的五年呢? 还是两者都具备呢?他们没有明说,而是千言万语尽在“treacherous”中在这件事情上, 他们则集中在对“争端”的报道,而不仅仅立足于十七大这个“事件”的本身从“事主” 和“争端”两个方面向读者勾勒出了一个“变幻莫测的十七大” 在另一篇报道中——“marching in place” , 《华盛顿邮报》肯定了胡锦涛总书记的一 些工作成就他们在胡总书记致力于缓和贫富差距、解决环境污染和惩治贪污腐败这些方 面给予了称赞——Mr Hu is right to recognize the these problems.但是,随即笔锋一 转, “but he proposes to tackle them without the tools that proved most effective in the rest of the world” ,开始板起面孔揭露中国在反腐、新闻自由等方面 的缺陷我们看出,他们在用“争端”这个因素勾勒出了大致的框架——忧多于喜的十七 大。
由此,而把读者引向沉思中国的反腐和新闻自由的漏洞,往往忽视了中国取得的已有 成就,在一定程度上,蒙蔽了受众,使得受众被他们所圈定的框架而束缚 《人民日报》的报道则为受众喜闻乐见他们用充分积极的态度展望未来,即使面对困 难和挑战,还是制定一系列的措施来克服困难在一篇题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 表大会在京闭幕》 “大会强调,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全面加强 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大会强调,全党同志一 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 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 ”中国政府和媒体没有掩盖事实,一致认为腐败的恶劣存在和反 腐败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他们更是立足于事件的本身,以事论事,旗帜鲜明地针 对事件指出不足和措施,并从中宣扬一种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受众通过对“事件” 的大幅度报道,向读者阐明事实的来龙去脉,揭露事实真相 综上所述,我们清楚地看到以《华盛顿邮报》的美国媒体倾向于运用“事主” 、 “争端” 来选取新闻事实,向受众传播他们的价值观而中国的媒体则更善于立足与“事件”本身 通过选取“事主”和“争端”来构建框架,无可否认,可以扩展报道的广度,直逼矛盾的 根源,直接向受众传递媒体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角度,对受众的影响具有直接和深远的影响。
而立足于“事件”本身,则更贴近于事实本原,向报道十七大那样,把所有的成果和不足 一一向受众展现但这样则往往限制了报道面,导致仅仅停留于一个层面但过多强调 “事主”和“争端”则促使报道者挖空心思报道“骇人听闻”的信息,可能导致不良的社 会效果甚至是新闻失实的后果在十七大召开期间,老百姓更倾向于看到和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