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画论精品文档

工****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0.50KB
约11页
文档ID:404538182
中国画论精品文档_第1页
1/11

一、 元气论 在历史上,气的观念和思想属于整个华夏民族所有换言之,这一观念和思想非哲学界某家某派所独具,儒、道、阴阳等学派均对气的本质和特性进行过阐述,均对气论的形成、发展作出过贡献同时,这一观念和思想亦非哲学界所都有,医、农、天文、伦理、心理以及美学诸领域,也都对气的本质和特征进行过阐述 1、元气论分析 在《说文解字》对“气”的解释是“气,云气也,象形但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气已获得远超于一般的云气所具有的意义而具有本体论的含义具体而言,它可以被分析为以下几方面含义: (1)如张载所云“太虚无形,气之本体”,中国思想家一向认为,作为宇宙本体的气,必是“无形”“无象”的这种无象无形的气凝聚而为有形之物,有形之物发散就为无形之气有形之物和无形之气是相互贯通的,无形之气为有形之物的根本 (2)气是一种充盈于整个宇宙而无间隙的连续性物质在中国古人看来,宇宙间并无绝对的空无,即使是在我们看上去什么都没有的地方也充满着气不仅如此,人的体内也充盈着气 (3)“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无形无象、连续无间的气,在宇宙中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和永无止息地化生新生命 a、天地间,人之生死,万物之存亡都是由于一气之聚散。

人、物都只是暂时的,而一气之流行是永恒的永恒运动的一气的活力、生机、生气、生命感也会表现、呈现在人和万物上故人、物的生命来自于气的生命气并非仅如西方物质性原子,它除了是构成万物形体的物质性基质外,还具有功能属性的内涵,故而它还是万物,包括人,生命的根源不仅如此,我们人具有精神性活动,包括认知性活动、道德活动、审美活动等等,都是由于气的生生不息 b、气化生万物的动力来自于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相互感应,而这种作用和感应是神妙不测的,因此称其为“神” c、气的流行是永不停息的,这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指气聚为万物、万物发散为气的运动是永不停息的;另一个是指气的上下相互交换空间的位置移动永不停息正因为如此,宇宙间充满着永恒的活力 d、中国先哲认为,元气是无形的,感官不可能直接感知但是通过仰观俯察天地之间“大化流行”的宇宙生命图景,又是能够直觉元气周行不息的个中奥秘,能够体悟元气循环不已的圆道大义而一旦能够体悟出这个奥秘,就能“赞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参”此时,身心与大道合一,精神进入绝对自由状态 2、元气论对古典美学的影响 元气论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非常深广,我们主要论述在此影响 下形成的四个命题。

(1)“气韵生动” 与原子论不同,中国元气论是生命本体论,元气是万物本体和生机活力的统一,是物质与功能的统一元气作为万物的本体,乃是一种无形无象的、充盈于宇宙而连续无间的具有生命力的细微物质性存在 受此影响,中国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或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对宇宙“气化流行,生生不息”的体悟和感受时,总是着力于表现天地万物的生命活力,着力于表现山水花鸟的生命力,着力于表现人物的气质、个性和精神世界,亦即着力于表现天地万物在“气化流行,生生不息”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神”“韵”“势”因此中国艺术强调“传神”,标举“气韵”,这通贯于绘画的各画科,而且在书法中同样也有这种要求 (2)“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 王微《叙画》中提到的这一观点,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意味: a、艺术活动可以和自然造化一样,进行有生机、生气的创造活动,而且两者的创造是相通的、相同的,艺术作品和自然物一样都体现了道,人们在艺术作品和自然物中都能体悟到道因为艺术作品和自然的作品都是“一气之流行” b、元气论认为,无形无象的“太虚”是元气的本然形态,是天地万物生机活力的本源所在在此影响下,古典美学讲究以“有”趣“无”,不论是艺术创造还是艺术欣赏,均以表现或体悟超形迹的宇宙本体(元气、道),使自己进入与道合一的境界,作为艺术和审美的终极追求。

这种追求体现在音乐、绘画、书法、文学等文艺各门类 c、其目标在于去除有限的滞碍,而进入到无限的自由世界 (3)“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 清代蒋和的这一说法大致点明了中国古典美学崇尚“空灵”的审美取向 中国古代元气论肯定“通天下一气耳”,张载强调“太虚无形,气之本体”,虚空之处并非一无所有,反而充满着万物本体的太虚之气而万物之灵性、艺术之气韵也都在于万物本体的太虚之气因此中国艺术十分强调对虚空的使用,认为正是在虚空表现了作品的灵动之性这一特点体现在书法、戏曲、绘画以及诗文等各方面 (4)“境生于象外” 刘禹锡的这一命题直接点出了“意境”与“意象”的关系而“意境”意义的彰显也必须在和“意象”这一范畴的相比较中完成 首先,意境产生于意象而又超越于意象 其次,相比于意境,意象的美学特征一般地表现为虚与实(意与象、心与物、情与景)二者统一而偏重于“实”(象)换言之,意象归根结底属于具体的、感性的艺术形象 相比于意象,意境的美学特征则突出地表现为虚(宇宙本体之太虚、世界实相之空无)与实(意象)二者的统一而偏重于“虚”在古典美学中,意境是那种能深刻表现宇宙生机、世界实相和人生真谛的艺术化境。

相比于偏重于“实”、“象”的意象,意境偏重于“虚”和“境”,因而又具有不确定性、含蓄性和多义性的美学特征再次,相比于意境,对意象的审美,偏重于认知和理解,“悟”不居于主导地位意象艺术的内涵具有有限性相比于意象,意境艺术的内涵具有无限性,对意境的审美,偏重于悟解和品味,并且往往“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因此需要有深厚的中国传统哲学、美学、艺术及文化的素养,方可进入此意境艺术的境地扩展阅读: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第三章韩林德:《境生象外》第三章二、 庄子美学1、道与技 (《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故事)2、庄子的美、乐、巧3、自由之义及与美的关系4、自由与“用”5、自由与生死6、达至自由之境的工夫《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 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 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 囗(上“丰”下“石”音hua4)然响然,奏刀囗(左“马”右上 “丰”右下“石”音huo1)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 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 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 ,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囗(左“谷”右“阝”),导大囗(上“穴”下“ 款”音kuan3),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囗(左“ 车”右“瓜”音gu3)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 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 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囗(左“讠”右“桀”音huo4) 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而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 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 ;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 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夫子曰:“尽矣!吾语若: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 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绝迹易,无 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

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 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瞻彼阕者,虚室生 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 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戏、几 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 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 :“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 “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 也请从而后也《庄子·外篇·天道第十三》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 ”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 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

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庄子·外篇·达生第十九》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 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 ;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 蹶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 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 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颜渊问仲尼曰:“吾尝济乎觞深之渊,津人操舟若神吾问焉曰:‘操舟可学邪?’曰:‘可善游者数能若乃夫没人,则未尝见舟 而便操之也’吾问焉而不吾告,敢问何谓也?”仲尼曰:“善游者 数能,忘水也;若乃夫没人之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彼视渊若陵,视 舟若履,犹其车却也覆却万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恶往而不暇! 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囗(左“歹”右“昏”音hu n1)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  纪囗(左“氵”右“省”音sheng3)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 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十日又问,曰:“ 未也,犹应向景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十日 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 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孔子观于吕梁,县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 见一丈夫游之,以为有苦而欲死也使弟子并流而拯之数百步而 出,被发行歌而游于塘下孔子从而问焉,曰:“吾以子为鬼,察子 则人也请问:蹈水有道乎?”曰:“亡,吾无道吾始乎故,长乎 性,成乎命与齐俱入,与汩偕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此吾所以 蹈之也孔子曰:“何谓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曰:“吾生 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  梓庆削木为囗(“遽”字以“钅”代“辶”音juu4),囗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juu4,未尝敢以耗气 也,必齐以静心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 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 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juu4,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庄子·外篇·田子方第二十一》  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