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戈铁马——中国古代军队的编制与部署“韩 信将兵,多多益善” 是人们熟悉的谚语 ,军队是由士兵组成的战斗集体,要组编为一个单位,才容易指挥调动,并可以计算兵力军队的编制就是军队组编士兵的方式现代军队编制一般都是统一的,在平时和战时的编制基本相同,要调动的话也是成建制的调动但中国古代军队往往有两种编制,一种是平时组织训练的编制,另一种是战斗部队的编制当要组建参战部队时需要打破原来的编制,将士兵重新组织到新的战斗编制中去中国古代军队编制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基本的固定编制规模逐渐缩小,越到后来,千人以上的部队就越是习惯于采用临时组编的办法来编成1、什伍之制5 进位以及 10 进位制是人类普遍采用的记数方法,因此也很早就用来计算并编制士兵中国古代军队的基本编制单位就是一五一十点数的“什伍 ”之制另外古代展开 军队作战时往往会排列左、右两路或左、中、右三路的阵势,由此影响到军队有时要采用2 进位或 3 进位(包括其倍数)的编制出土的商代墓葬遗址中,殉葬人大多是 10 人一排,墓外的殉葬坑一般也是 10 人一组,陪葬的铜兵器往往也是 10 件为一捆,或许当时已经有了“什”的士兵编制有人认为甲骨文中的“行 ”字也就是 10 个“什”,由“ 百夫长” 指挥 ;10“行”编为“大行” ,由“千夫长”指挥;作战时习惯按照2左、中、右各一个“大行 ”来排列阵势,投入 战斗的 3 个大行就称之为“ 师 ”,是商代最基本战略单位。
据说 商王亲自率领的“王师”就是由 3 个“师 ”组成不 过根据安阳一个商朝墓葬出土的 战车来看,却是 5 辆一组,前三后二,每辆有 3 套作战武器,说明每辆有 3 名士兵;另外前面又有 3 个殉葬坑,每坑殉葬 5 人,看来应该是为前面3 辆战车提供勤务的徒役另一处车马坑则是集中埋葬了 25 辆战车据此推测,再结合一些史料的记载,商代的战车编制是实行 5进位制的5 辆一队,5 队、25 辆战车组成的战斗单位由“马亚” 指挥;而出动 100 辆战车时的指挥官叫“多马亚” ;一次出动的战车如果超过了二、三百辆,就要由商王亲自指挥了一般认为商代开创的这种什伍之制后来被周朝继承周武王伐纣发布《牧誓》就提到“百夫长” 、“千夫长”而周代的军队也是以战车为核心,1 辆战车及其配属的步兵合称“乘” ,是最小的编制单位乘战车的甲士是 3 名,至于配属的步兵究竟有多少,众说纷纭按照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司马法》一书的说法,每乘是甲士 10 名(3 名上车作战,7 名在车下作战),徒役 20 名但也有人认为 20个徒役中只有 5 名承担养马、炊饮,另外 15 名也参加战斗比较一致的说法是每 5 乘编为 1 队,由仆射指挥;每两队(10 乘)由“官”指挥;每 10 队(50 乘)编为“卒” ,由“卒长” 指挥;每 2 卒(100 乘)编为“ 师 ”,由 “师氏”指 挥。
周代仍然以“ 师 ”为基本单位,但师的数量逐渐增加,据说西周有 14 个师春秋时期军队中步兵比重逐渐增大,根据蓝永蔚《春秋时期的步兵》一书的研究,认为这一时期每乘步兵从 25 名逐渐增加到 50名、75 名,而楚国军队每乘步兵为 100 名西周时作战在排列阵势3时一般将参战部队分为左、中、右 3 个集群,号为“三军” ,并按照集群的战术重要性又称为上、中、下军,而以总指挥所在的中军地位为最高春秋时期各国之间战争频繁,这种战术单位逐渐固定,成为“师” 以上的又一编制单位各个诸 侯国编成的军数目不同,有的有 3 军,有的有 4 军,有的有 6 军军所隶属的战车以及士兵数量并不完全一致,一般来说在 200 乘上下步兵逐渐在独立作战中也形成了新的编制,据《国语》记载吴国步兵的编制,为 10 进位制的:10 人为队,10 队为行,10 行为旌,10 旌为军战国时期步兵成为主力,各国编制不尽相同据《周礼》(一般认为该书反映的是儒家理想中的国家制度,其中有一些是成书时的制度)的说法,步兵每 5 名编为“伍”,由伍长指挥;5 个“伍”(25人)编为“两 ”,由“两司马”指挥;4 个“ 两 ”编为“卒” (100 人),由“卒长” 指 挥;5 个“ 卒”编为“旅” (500 人),由 “旅帅”指挥;5 个“ 旅”编为“师 ”(2500 人),由“师帅”指挥;5 个师编为 “军”(12500 人),由“军将” 指 挥。
而 《尉缭子 》的说法,可能是魏国的步兵编制:5 人为伍,10 人为什,50 人为属,100 人为闾《商君书》提到的可能是秦国的步兵编制,则 5 人为伍,50 人设“屯长 ”,500 人设“五百主”,1000人设“ 二五百主 ”骑 兵的编制应当与此相近总的来看,早期步兵都以 5 人为战斗单位据《司马法》一书,5 人分别使用弓、殳、矛、戈、戟,成纵队战斗队形时,短兵器在前、长兵器在后5 个伍排列成一个方阵“两 ”,两司马为甲士,居中担任指挥看来这种步兵战术与基本编制配合得很好4秦国实行全民皆兵,索性将成年男子一律称之为“士伍” 平时按照居住地点就近编伍,由各郡的郡尉、各县的县尉负责训练,警备治安大规模征发参战时,就由郡尉、县尉率领上前线参战时由朝廷任命的统帅进行实行战时编制,委派若干“将军”分领几个作战集群,集群下将各地征发的士兵按其地域集中编制为某一战斗部队,号为“部” ,由朝廷委派的 “校尉”指挥;部下分为若干个(一般也应是 5 进位制)“曲” ,约 1000 人,由“军侯”指挥;曲以下按平时基本编制,整编为伍(有伍长)、什(有什长)、队(50 人或 100 人,有队率)、屯(500 人,有屯长)。
另外每一级军官都可支配约占编制 10%的另编人员为随从亲兵,担任警卫、通讯等特别战地勤务汉代军队编制沿袭秦代按照战时编制的常备军逐渐固定,以部为基本单位部由校尉指挥,因此部有时也称“校” 校尉出缺由军司马代领东汉时直属朝廷的北军“ 五校尉” 部队称之为“五营”,每营应该相当于过去的部,但编制定额仅千人左右校尉的级别相当于郡尉(比二千石),军侯相当于县尉(比六百石),屯长、队率相当于县吏(比二百石、百石)以下的什长、伍长不算官部以下的编制不固定,根据任务各有几个“曲” ;而部以上的 编制也不固定,由朝廷根据战略方向、战役任务委派的将军,指挥根据该任务而组编的几个部,构成一支某个战役或战略方向的兵力,有时就称军将军的指挥部由于要在野地宿营搭建帐篷而称之为“幕府” ,朝廷往往给予相当大的人事权力,允许临时任命幕府官员,因此将军出征也就叫做“ 开府”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军队的基本编制情况相当混乱,史籍的记载也不明确总的趋势是部、曲的地位日益下降,成为将领的随从亲兵,其中大多数都是将领的奴仆,没有人身自由,最后部、曲联称,成为法律限定的一种贱民而将军越封越滥,所领的“军” 的员额不断缩小西晋时每一军编制仅 1500 人左右,而东晋时将军踔脸晌 墓俚某坪拧D铣 跛问 苯 哟笾卤嘀莆 ⒋保▃huang ,原义为军队的旗帜)、队 3 级,队以下仍为传统的什伍之制。
队约有 200 人上下,设“ 队主” ;若干 队合为幢,设“幢主” ;一般 3 幢合为军,1 军约 3000 人军以上无固定编制,由朝廷临时任命“都督” 或“统军”关于北朝时期军队编制情况,史籍记载不是很明确据说北魏时期也是以队、幢、军 3 级为基本编制但据说军仅千人左右,则或许是 100 人左右为队,以上 3 队 1 幢、3 幢 1 军指挥官分别为军主、幢主、队主军以上编制不固定,根据战时需要组编由“统军”、“别 将” 、“都督”等指 挥西魏、北周的府兵制对传统军队编制的改革力度较大据说当时在皇帝之下设 6 个柱国大将军,每个柱国大将军管辖两个大将军(共 12 名),每个大将军管辖两个“开府 ”(共 24 名开府),每个开府管辖两个“ 仪同” (意思 为仪仗可以与开府相同, 总共 48 名)这些听上去级别很高的军官实际指挥的士兵实际并不多,每个开府所指挥的是“ 军” (也叫 “团”),但是实际 上只有 2000 人左右;每个仪同指挥约 1000 人左右千人以下的编制情况不明,但想来应该还是传统的什伍之制6隋唐继承了府兵制度,尤其是唐府兵制的编制非常规整各地遍设折冲府,为组织、训练的编制单位,管辖兵员 1200—800 人,设折冲都尉,副手为两位果毅都尉;府下辖 4—6 个团,每团兵员200 人,设校尉为主官;团下辖 2 旅,每旅兵员 100 人,设旅帅为主官;旅下辖 2 队,每队兵员 50 人,设队正为主官;队下辖 5 火,每火兵员 10 人,设火长。
战国以来传统的“ 伍” 被取消全国的折冲府数目庞大,在唐太宗贞观年间就达到了 643 个,分别由朝廷的12 卫大将军统帅以上这种府兵的编制只是组织、训练编制,至于府兵上番组成的战斗部队的编制究竟如何,是否仍然和平时的编制相同?盛唐时期各边境军区军队的基层编制如何?尚存有疑问但很明显的是,到唐中期后,府兵的这套编制已实际被废除五代时期战乱频仍,无所谓平时战时,军队的编制就是战斗编制到后周时组建基本战斗部队编制:100 人为 1 个“都” ,都有“都头” ;5 都组编为 1 个 “营”(500 人),营有“ 指挥” ;5 营即组编为 1 个“军 ”(2500 人),军有 “都指挥使”或“ 都虞候”,或直接称“军主” ;10个军编为 1“厢” (25000 人上下,从战斗中的左、右两翼 发展而来),厢有“ 都指 挥使” ,或直接称 “厢主”;左、右两 厢编成一个战略方向的总兵力,一般大约为 50000 人上下,由皇帝派出的节度使统帅这或许就是从唐代军队的战时编制发展而来的后周的制度被宋朝全盘沿用宋军以标准为 500 人的营(一般直接称“指 挥” )为基本 单位,统计兵力都 计算有多少指挥,调动组编也以指挥为单位,一般并不拆散。
营下的为 100 人的都,有都头;7都以下的编制应该是什伍之制,有军头、“十将” (管辖 10 人)等士官的名目理论上 5 营编 1 军,但实际上往往不足额(也有相反的情况)而军以上的厢由于兵员过多,因此朝廷往往采用抽军办法,使厢并不足额,甚至进一步撤消厢的番号北宋中期后厢几乎已全部架空,朝廷直接指挥并调动军,厢都指挥使成为武官的虚衔先后与宋皇朝对峙的辽、西夏、金、元少数民族皇朝军队的编制情况史载不明最著名的是金朝的“猛安谋克” 制度猛安原 义是“千夫长”,谋克原义为“ 百夫长” ,在 谋克之下有什长 、伍长可见原来女真族军队也是采用 10 进位制的编制方法以后将被征服的各部落武装也按此制编制成军,若干个猛安编为“司 ”,设立都统司指挥随着金朝的迅速扩张,难以严格贯彻原有编制,在巩固了对于中原地区的统治后,1175 年金朝曾经重新编制猛安、谋克,按照女真人全民皆兵的传统,每谋克 300 户,7—10 个谋克编为 1 个猛安1183 年编成 220 个猛安,1878 个谋克,61 万多户,平均每谋克有 327 户,大约每个猛安下有 8 个半谋克但是女真社会急剧变化,原来天经地义的服役从征逐渐不再能吸引青年人,猛安、谋克的职位世袭,官愈多而兵日少,金末谋克平均只有 25 人,除去旗手、鼓手等,战斗兵仅 18 人,而猛安平均也仅辖 4 个谋克而已。
蒙古兴起后建立的军队也是按 10 进位制编制的,10 人为队,有队长或称“ 牌子头 ”;10 队组成 1 个“百户”,10 个百户组成 1 个千户,10 个千户组成 1 个万户,万户为蒙古军最高编制单位百户、千户、万户既是编制单位,也是长官的名号不过实际上编制往往8并不足,比如有 7000 人以上的为“上万户” ,5000 人以上为“中万户” ,不 满 3000 人为 “下万户”同样,千户、百户也是按照这个比例分出上、中、下入主中原后元朝军队大体上保持这一基本编制宋军是职业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