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一、李白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二、李白诗歌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的三、李白诗歌的生动、大胆的夸张四、李白的诗歌的丰富奇特的想象五、清新、豪放的语言艺术李白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和杜甫一样,代表了唐代诗歌甚至代表了我国古 典诗歌的最高水平他的诗歌创作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我们读李白的诗歌,都会感到他的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杜甫称赞他“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此原因正是李白诗歌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关于李白诗歌的艺术我们可以分以下几点来论述:一、李白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塑造了诗人自己的形象李白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在许多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诗人的自我形象活 跃在其中例如《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山,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彫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 惭漂母,三谢不能餐诗写诗人夜宿在山村的一个老媪家,女主人尽管贫困,但仍然热情招 待这令诗人十分感动,“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挚的感情即便是叙事或写景的诗篇,也能使人感到有诗人的形象活在其中如《峨眉山月歌》: 峨嵋山月半轮秋,应如平羌江水流。
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在半轮月色的映照之下,我们看到诗人孤舟疾进的身影他的诗有时宛若回旋的狂飙,喷谥的火山,狂呼怒叱,纵横变幻即使在这种诗中,也 可以见到诗人的感情和形象比如他的有名的作品《蜀道难》,这首诗先借神话传说叙述蜀 道的历史,接着就描写沿途的风物,呈现出一幅千奇万险的画面 《蜀道难》是李白的代 表作,这首诗是这样写的:噫吁哦!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 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 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 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 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 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崖转石万壑 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 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 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这首诗里极力描写蜀道的奇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在诗中三次出现,回旋往复, 带有诗人强烈的感情色彩,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然而这首诗的气势却是豪放的,感情是激 昂的,使人读了以后心情振奋,想去迎接和征服这大自然的艰险读者读之则有神驰八极, 心怀四溟的感觉这正是因为诗中融合着李白的豪放性格的缘故这是讲李白笔下的形象往 往是个性化的,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的色彩即使是在《蜀道难》这样的诗里,描写蜀道的 艰险,可是也融入了李白的豪放的性格二、李白诗歌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的李白诗歌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过程作细致的如实的描绘,而是驰骋 想象于广阔的空间,再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幻境和大自然的景物,捕捉许多表面上看 来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运用独特的匠心,构成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图画,表现跌宕起伏的感 情像《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等诗都是这样还有一首有代表性的作品,即《宣州 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这也是李白著名的作品诗是这样写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 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 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短短的十二句诗,感情几次跳跃,若断若续而又一气呵成,痛快淋漓地抒写了胸中的忧 愤。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这里的“昨日”“今日”两个 意象,可以说是前人没有用过的,只有李白才能想得到,用得出这两句是感叹时光的流逝 和胸中的烦闷陶渊明诗说:“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李白的这两句也就是这个意思 可是陶渊明的诗感情比较深沉,语气比较和缓,李白的这两句则感情比较激烈,语气比较急 迫,话是冲口而出,连格律也顾不得了这首诗本来是七言,但是一开头就打破了七言的形 式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简直是两句散文化的句 子,这是因为李白的感情很强烈,所以诗是冲口而出的,就顾不得什么格律了这两句的意 思是说,抛开我走了的是昨日之日,那昨日之日是留不住了,扰乱我心的是今日之日,今日 之日有多少的烦忧呵这是一首饯别诗,饯别诗的开头这样写,的确是不多见的李白积在 心中的烦忧太多了他憋不住,于是借这个机会一吐为快我们仔细琢磨, “昨日”“今日” 的意象中,实则是“昨日之我”和“今日之我”,意象虽为二,所指之人则是一我们也许以为 李白会顺着这条思路接着往下写,可是不然,李白在第三句和第四句上,又换了一个角度: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笔锋一转,转到这次饯别上来。
面对一派秋色,正好 可以在谢脁楼上痛饮一“酣高楼”,一方面固然是饯别他的族叔李云,另一方面也是为了 消愁第五句和第六句又是一个跳跃:“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蓬莱文 章”就是指汉代的文章,“建安骨”即指建安风骨,“小谢”就是指南朝的诗人谢脁李白由 上一句“酣高楼”的高楼(即谢眺楼),联想到谢脁的诗,又联想到汉代的文章,建安的风 骨那么这两句是不是在讲文学史呢?也许可以说是,但这两句诗的落脚点还是在自己 请大家注意:李白在这里用了“中间”这两个字,可见是要接着往下讲的这就是后面的 两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俱”是都的意思,“俱怀逸兴”是都怀着逸 兴那么应该包括哪些人呢?其上应该包括汉代的散文家、建安的诗人,其下应该包括 李白自己这样才有“中间”的小谢李白写自己和他们一样,怀着不平凡的兴致,想要 高高地飞翔,飞上青天去拥抱明月这两句表现了李白凌云的壮志,奋发的感情,也概 括了他自己诗歌的风格以这样的志气和才情,李白在社会上竟没有出路,他怎么能不 感到烦忧呢?所以诗又回到“愁”字上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 不称意,明朗散发弄扁舟 “抽刀断水水更流”这一句是比喻他的忧愁,这个比喻是 多么奇特,又多么恰切;音调又是多么流畅,节奏又是多么鲜明。
这种音调和节奏,让 人联想起不尽的流水和流水般不尽的忧愁李白在世上的忧愁既然无法消除,那他只好 浪游江湖,去过隐居的生活:“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朓楼饯别 校书叔云》一诗可以说明,李白的诗歌常常捕捉一些表面上看来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意 象,可是他居然能把这些表面看来没有联系的意象组织成一首完整的诗歌意象之间的 跳跃,恰好表现了他跌宕起伏的感情像这首诗,短短的十二句,感情几次跳跃,一会 儿说这个,一会儿说那个;一会儿说昨日,一会儿说今日,若断若续,可是又一气呵成 这是李白诗歌的——个很突出的艺术特点刚才我说过李白的诗歌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的,很少对生活过程作细致如实的描 绘,关于这一点《古风》第十九首是很能说明这个问题的这首诗写道: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 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 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这首诗是写什么呢?初看,似乎在写游仙的内容, 但从最后几句我们可以看出来,诗人是在写时事,是在写安禄山叛乱,在洛阳称帝这样 一个历史事实可是李白的写法不是对这件政治事件作如实的、细致的描写,他是把这 件事放到一个游仙的题材里,从高高的天上去俯视世界,通过游仙揭示了时局的变化。
开头几句都是写游仙,他登上莲花山,飞升上天,从高高的天上往下看,看到洛阳一大 群一大群的“胡兵”,即安禄山的军队战争使很多人伤亡,“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那些豺狼都做了官了李白不是写地上这个现实的政治事件,而是从天上这个角度,从 游仙的角度去写所以我说李白诗歌的意象是超越现实的,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 穿插了神话、幻境,用这种方式来描写现实的生活这与杜甫对于安史之乱的描写完全 不同杜甫是在地上釆写人间的生活,来写现实的政治李白的这首诗是从天上来观察, 这是两个人很不相同的地方李白是浪漫主义的,杜甫是现实主义的三、李白诗歌的生动、大胆的夸张李白诗歌的夸张随处可见,在其写景诗中表现最为突出如: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横江词》)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配侍御叔游洞庭》) 千杯绿酒何辞醉,一面红妆恼杀人《赠段七娘》)这些夸张虽然大胆,但生动,形象鲜明,谁见过“巴陵无限酒”可以“醉杀洞庭秋”, 但读者只觉得形象生动、鲜明,并不感到突兀和不可信我们说李白诗歌的夸张是最大胆的,但他的夸张又最容易为人所接受比如他的《秋 浦歌》的第十五首:白发三丈千,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诗写自己满头的白发,说 “白发三千丈”,这是极度的夸张,谁有过这样长的白发? 谁又见过这样长的白发?可是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们并不感到李白这样的描写不能 接受,不可信,我们反而感到很自然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为什么这样长呢? 是因为我的忧愁太多了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当时李白正在照镜子,一照镜 子,看到镜子里面是一片秋霜似的白发,他就问:明镜里哪里来的这么多的秋霜呢? “白 发三千丈”,这是乍对明镜时的一种惊呼和感叹:我头发这么白得这么了,真似乎有“三 千丈”长了!像这样的夸张只有李白才能,也才敢于这样写,而且写出来很能够被读者 所接受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像《北风行》里,李白说:“燕山雪花大如席”燕 山当然很冷,有雪,雪花也很大,但是怎么大也不会像席子那么大吧?可是李白敢这样 写:“燕山雪花大如席”我们读了以后觉得并不突兀,而且感到很好关于这句诗,鲁 迅先生曾经说过:“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是并不离开真实,燕山的确寒冷,的确 下雪,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不真实了鲁迅的意思是说,夸张不能离开真实, 像李白的这首诗,虽然是夸张,虽然夸张得很大胆,但是它还是真实的。
类似的例子还 有《横江词》里的“一风三日吹倒山”,《蜀道难》里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些例 子都是明显的夸张,而又不险怪、不真实四、李白的诗歌的丰富奇特的想象李白的诗歌具有丰富的奇特的想象力,有的诗让我们读起来觉得真是一种奇想比如他 有一首送别诗,题目叫《金乡送韦八之西京》他说:“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朋友到 咸阳去,到长安去,我的心也跟着一起去了怎么去的呢?我的心是杯狂风吹去的,并且西 挂到咸阳树上李白可以想象自己的心被狂风吹起,吹得那么遥远,吹到了咸阳,不但心被 狂风吹到咸阳,而且自己的心可以挂在咸阳的树梢上,好像一个断了线的风筝一样这样的 送别诗,读了以后真让人拍案叫绝还有一首诗,题目叫《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其中有这 样两句:“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我的愁心被大雁带走了这当是李白和夏十二登上岳 阳楼的时候,看到一群大雁从天上飞过他说:大雁把我的愁心也带走了看到这样辽阔的 景象,自己的忧愁也被大雁引带而去,消失了,故说:“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傍晚的 时候,月亮从东山上升起来他不说月亮从东山上升起来,他说山衔着一轮美好的月亮来了 给我送来了这样一轮美好的月亮他还有一首著名的七言绝句,题目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遥有此寄》。
朋友王昌龄被贬官到龙标,他听到这个消息,诗人当然为朋友的降职而感到忧愁,就 写了这首诗寄给王昌龄,诗曰: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