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学会多角度看问题

人***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4.61KB
约9页
文档ID:471865032
学会多角度看问题_第1页
1/9

学会多角度看问题 一、事物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学会多角度看问题 古代有个“盲人摸象”的故事,讲的是盲人摸到象的不同部位,就以为整个象就是他摸 的那个样子这种例子在人们认识事物过程中经常发生关于岩石的成因,在历史上曾经有 过两大学派,一派是火成说,他们抓住岩浆岩有气孔,呈流动状态的性质,认为岩石来自地 球内部,是火山喷发造成的;一派是水成说,他们看到沙岩、石灰岩的层理就认为岩石都来 自水的沉积作用两派地质学家不仅在会上争吵,甚至动手打了起来在电的发明史上,伽 伐尼把青蛙腿挂在铜钩子上,再用一根铁丝接触蛙腿,发现了蛙腿的抖动,于是伽伐尼宣告 他发现了生物电,得到科学界的一片喝彩但几年之后,伏打指出蛙腿抖动的真正原因是伽 伐尼的铁丝同时接触了铜钩子,是两种金属相接触产生的接触电,并由此发明了伏打电池 火成说和水成说,生物电和接触电,还有光的波动说和微粒说,生物中的进化论和突变论在 一定上程度都和盲人摸象有些相似,都只是事物的一个侧面历史上是如此,现实也是这样每个人所观察、感觉的对象都是真实的,每个人对自己 实验所得的局部结论也正确,但是上面的例子除伏打外,其他人在把自己从某一角度观察实 验所得的结论进行推理时都比较片面。

这就告诉我们,只从一个角度去认识是不行的,事物 越复杂,越需要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二、多角度看问题的关键—选择参照系 对于一个三条棱不相等的长方体,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它,看到的形状都不一样人 们选用了沿长方体的长、宽、高三个方向来观察,用这三个方向上的投影来描述长方体的通 用照系参照系是我们研究一个事物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立足点不同,看到事物的性质就会 不一样用通俗的话来讲,参照系就是研究角度我们在物理课中学习过运动和参照系的关系汽车上的一个人手持一个重物,当他松开 手,重物下落时,汽车上的人和道路旁边静止的人观察重物运动,由于参照系不同,会得到 不同结论在化学学科发展的初期,人们曾对金属在燃烧后重量增加的现象进行研究那时 氧气还没有被发现,波义尔(曾经发现气体所受压强与体积规律的科学家)认为火也是一种 元素,叫着“燃素”具有重量,燃烧过程是燃素和金属的结合过程,因此金属燃烧后重量增 加,而俄国的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则指出波义尔的实验做错了他重新做波义尔的实验,在瓶 里装上金属加热不同的是波义尔是打开瓶口,用火焰加热然后称重的;而罗蒙诺索夫是封 闭瓶口,用火焰加热的,燃烧后称量时也不打开瓶子,两个人瓶子里的金属虽然都变成了渣 滓,但两个人的结论却完全不相同,波义尔提出了错误的燃素学说,而罗蒙诺索夫发现了质 量守恒定律。

罗蒙诺索夫的成功在于他选择了对外界空气封闭的体系研究燃烧波义尔的失 败在于它选择了开放的体系,不知不觉中忽略了干扰对于社会问题,人们的立场不同,看问题产生的结论也会不一样在法庭上,原告和被 告的看法是对立的;在企业里,管理者和职工也经常发生矛盾;在生产能力被限定的情况下, 数量增加与质量降低,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是矛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矛盾,大国与 小国、强国与弱国之间有矛盾,往往都是由于立场不同,各自站在矛盾的一个方面对于自 然科学的某个问题,人们一般选择规定的一个或几个最适宜的参照系只有参照系一致了, 对问题的研究才可能一致对待社会问题,立场不可能统一,一般用协商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但也可能通过暴力、战争的手段解决问题无论如何,在研究一个问题之前,先选好自己的 立足点十分重要说教材:1、单元及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是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这个单元以“求知”和“读书”为主题,学习重点是议论文, 要求学会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揣摩提出自己的 认识与看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文章聚焦创造性思维,谈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问题。

通过本 课的教学,告诉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解决起来办法往往不止一个,从不同的角度出 发,可以发现多个不同的切入点和突破口2、说教学目标、教学设想与教学重点和难点: 传统的教学模式支配下的教师为了应对考试,不惜把一篇篇作品毫无保留地掰开了讲,再掰 开了讲,直到把所谓的“语文知识”全“灌入”学生的脑海里方可罢休,须不知学生已被那 些框框“卡死”了,语文课堂上没了生气,所以为了让学生能轻松接受新知,让语文课堂充 满活力,结合语文新课程中有关阅读的相关要求,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准确把握字词(2)读懂课文,理清本课写作思路及其论证方法(3)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意识和态度,争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由于学生首次接触议论文,而议论文又是九年级的学习重点,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中是这 样设想的: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议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朗读、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找出本文的论点,理清本文围绕中心论点层层展开论述的论 证思路为此,我的教学重点是:1、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及论证方法;2、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不是一堂课就能培养出来的,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这堂 课的教学难点,也是我今后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所努力的重点。

但为了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我 在课堂上设计了两个练习,以引导、激趣、突破重难点二、说学情及学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由 于班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议论文学习又比较枯燥,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我在 教授本课时采取灵活多变的教法,化枯燥为生动,化呆板为灵活,还课堂以活力、生机,为 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积极尝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合作探究能力,帮助他们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了完成任务,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培养他 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三、说教法: 在这堂课中,我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地位,我帮助学生制定了学 习目标,为他们创设情境和良好的氛围,通过朗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师生互动, 形成一种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求知欲,体现他们的主体意识所以, 我的教法是情境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四、说教学程序: 我的教学程序分以下七个环节:(一)情境导入: 为了激情引趣,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接受新知,我通过几个创新思维的问题来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并由此引入本课的内容。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准确把握本课字词;2.读懂课文,理清本课思路及论证方法; 3.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及态度,争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准确把握字词的读音和意思:即使 曲线 模式 孜孜不倦 锲而不舍根深蒂固 不言而喻2、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四)精读课文,自主学习思考,解决以下问题,同时你还能提出哪些疑问: 1、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2、创造性的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3、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4、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5、做一个富于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明确答案五)浏览课文,合作探究,突破重点难点: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3、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在以上三个环节中,我安排了“初读——精读——浏览”的阅读模式,因为诵读与感悟是相 辅相成的,感悟会之于心,诵读出之于口,心口相应,相得益彰同时,在这几个环节的教 学过程中,我的教育理念是: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能完全消解教师作为指导者的 作用叶圣陶老先生说:“让学生自己读书,自求理解,自致其知”,这就意味着对学生主 体地位的尊重,但他又实事求是地指出“课文中那些深奥的地方和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 学生未必理会,因此,教师必须指点一下,而所谓‘指点'并不是越俎代庖,而是启发引导, 目的在于使学生开窍,这样教,就能达到不复需教的自我发展境界”,为此,我安排了自主 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这两个环节。

这也是叶老的“建构主义教学论”的中国式表述六)拓展延伸,激发创造火花,展示创新魅力1、发挥你的创造思维,把文章的开头和文中实例换一下; 2、识图,你看到了什么内容?(七)总结作业五、说板书: 板书的设计,我本着直观、简练、高度概括的原则设计如下: 板书设计: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罗迦•费•因格提出问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分析问题:创造性思维的必要因素 摆事实坚信人人都有创造力 拥有创造力的关键 讲道理 解决问题: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一、观点鲜明,思路清晰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解决起来办法往往不止一个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多 个不同的切人点、突破口,正像我们说的条条大路通罗马一样,它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代数问 题,即只有惟一一个标准答案作者基于这样一种现实,提出了一个与传统认识相悖的结论: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通常情况下,在解决问题时,只要出现了一个以为是正确答案的 答案,人们便会停止不前,也不管这个答案是否最科学、最完美、最捷径,往往就否定再没 有别的答案了这样一来,人们的思想就会被禁锢起来,新的发明创造便很难诞生作者提 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又暗含了告诉人们:不满足一个答案,就不会放弃探求, 就会有新的发现,有新的创造。

那么创造性的思维,是不是每个人都有?怎样才会有呢?作者针对这一问题又表述了 “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的主张原来,创造力的产生是人们在积累 了一定量的知识后又能正确的运用好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这就告诉我们,知识的积累是非 常之重要的当知识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再去综合运用它们,可能新的火花就在此产生、 进发紧接着,作者又提出了“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的问题作者在此引述了专 家的一个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 创造力这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树信心的问题是不是只要有了自信就会有创造力?不然, 它还要求你若真“想拥有创造力,就要留意自己身边细小的想法”,从细小的想法中去发现, 去提炼总之,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见,发人深省的观点对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是 非常重要的它既阐明了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又告诉我们没有一定知识积累,不做生活的有 心人去留意身边的细小的想法、变化是不行的各分论点紧紧为中心论点服务二、论据充分作者在提出中心论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后,又提出了三个分论点为了证明 这些论点的正确,作者采用了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首先,作者分析生 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解决起来的方法往往不止一种来证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然后,提出了第一个分论点“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列举了约翰 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 了游戏机的革命等事例来论证这是用事实作为证据的第二个分论点是用询问的方式提出 来的,即“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 别呢”?这一次,作者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调查研究的结果作为论据来证明“富于创造力的 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紧接着,作者又用 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的例子来进一步阐述、论证在充分运用证据论证各分论点的 基础上,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的合理性、正确性同时,发出号召,希望“你能成为一个 富有创造性的人”三、语言准确、严密、生动本文在运用语言上有独到之处体现在下述三方面:①准确、严密如:若是某种数学 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在此强调数学问题,这个用词。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