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面具舞蹈的研究摘要: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以其天然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等优势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它有着丰富历史和社会风俗,巴厘人的面具舞蹈千姿百态,在世界艺术的长河中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同样,在广西环江县的毛南族也流传面具舞蹈本文以广西毛南族和印尼巴厘岛为例比较两种不同的面具舞蹈文化关键词:面具舞蹈;巴厘岛;毛南族1面具舞蹈文化的起源1.1巴厘岛面具舞蹈1.2广西毛南族面具舞蹈我国面具产生最早,流行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它的原形和影子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毛南族人聪慧、勤劳,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独特的文化艺术木面舞就是毛南族的一种传统民族舞蹈它原是一种傩舞,它是在民间祭祀乐舞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祭祀、娱神、娱人为目的,充分体现了傩舞的神韵其内容有两大部分:一是向神祈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和消灾除难,保佑人畜安康,如婆王、三界、三元、社王等神的程式性舞和穿针舞二是表现渔猎生产、农耕生产和人们在生产劳动男女相爱的欢乐情绪,如瑶王系列舞和三娘与杜帝的自由舞,都是一种模拟性很强的形象舞和情绪舞2面具舞蹈的艺术特征的比较2.1面具舞蹈内容的多样性巴厘面具既有庄严肃穆的宗教舞蹈面具,也有活泼欢快的民间舞蹈面具。
不同的舞蹈佩戴不同的面具,不同的面具拥有不同神灵的神秘力量和性格巴厘人相信面具能为跳舞的人提供灵感因此,故事情节、音乐的划分均以面具为核心,给那些面具编排一个戏剧框架,就是给面具一个栩栩的生灵,巴厘人通过舞蹈的面具叙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巴厘面具舞蹈按照不同的内容可以分为三类:英雄人物面具或特定人物面具、动物面具、妖怪面具毛南族的舞蹈“条套”运用了毛南语言,“条”,跳的意思,“套”,还愿它是毛南族传统舞蹈,别称还愿舞用于民间祭祀活动,“条套”共有十几个舞蹈场面还愿”时,师公戴面具表演的跳神舞蹈,与其他民族师公舞相比,更为古朴、祭祀程式严谨、巫术色彩浓厚,表演气氛异常肃穆条套”的基本动作起伏碎步、绕手轻拜伴有辗转绕圈,其风俗原始古朴、文静轻柔,好似神灵们腾云驾雾,飘至神坛毛南族信仰多神,在进行各种敬神活动时,按照面具角色,基本可分为善神、文神、凶神此外诸神又分家神有祖宗、灶王、财神、三界公爷、婆主、社王、观音等等2.2面具舞蹈形式的延展性巴厘面具舞,这个原始古老的意识产物,作为一种千年沉积的文化现象,不仅仅以巴厘面具舞蹈艺术本身这种独立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它还深深地影响着民间的其他艺术门类,并且向着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延伸。
除外,在巴厘岛舞蹈面具被认为神圣的,因而表演场地也是比较广泛的面具舞蹈会被安排在庙宇中表演,有时也会在婚礼、成人礼等巴厘岛传统重要仪式中表演舞者会根据表演场合和情况调整舞蹈无论是舞蹈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碰撞,还是舞蹈艺术本身的发展,最终都会将巴厘面具舞蹈推向更高的历史舞台广西环江毛南族傩面具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主要用于毛南族各种傩活动之中,如还愿法事、分龙节祭祀活动等相对隆重的仪式毛南族的节日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分龙节、中元节、中秋节、祭社王、年尾“招魂”,其中最隆重的是春节和分龙节2.3面具舞蹈与宗教的关联性面具舞是巴厘人宗教崇拜的一种形式巴厘人的祭神舞蹈仪式都与神灵有关,面具不仅仅是巴厘的一种人文景观,在很大程度上来讲,是那些戴着面具的舞者被生灵控制着,巴厘人就认为这是神权真正达到强有力的标志宗教是巴厘艺术的灵感源泉,祭祀、拜神儀式中各种面具舞蹈表达对天神的崇拜和激情巴厘面具舞蹈是巴厘人们与神灵对话的中介在庙宇祭祀仪式和面具舞蹈过程中,巴厘面具的舞者们,既成为幻想中神灵的形象化他们是面具的信仰者感情宣泄的实现者,他们以优美的舞蹈动作和对信仰的表达,深刻地体现了宗教和艺术的双重特征。
毛南族是个信仰多神的民族,他们所信仰的原始教名目很多,其中主要是动植物崇拜原始意识一直使毛南人把牛、猪等牲畜及鸡、鸟禽兽之类看作灵物例如,在环江二桥的“纳牛福地”举行了盛大的“椎牛”仪式,四位师公分别带着蒙官、三元、三界公、社王的傩面具跳“穿针舞”,代表四方神仙聚会,舞步轻盈细碎之后在菜牛头上放上金锭银锭,挡住菜牛视线,一名壮汉用铁锤砸中菜牛脊柱,顺势用尖刀刺入心脏,“椎牛”完成,以求人畜兴旺、生活富足上文中提到的“师公”,他是进行敬神活动的人,属于道教和毛南族民间宗教的产物师公是武教,能舞会场又会施展法术,掌管人之“生”,毛南族求子许愿、生子还原、结婚招魂、分龙椎牛等都请师公法事总之,毛南族信仰是毛南族历史神话人物、毛南族民间信仰、汉族民间信仰、壮族民间信仰、道教、佛教相融合的产物3面具舞蹈功能性的比较3.1印度尼西亚巴厘岛面具舞蹈(1)面具舞蹈可以培养研究哲学的兴趣巴厘面具舞蹈演出没有大幅的动作,不用华丽的舞台,巴厘岛人戴着跳舞只是希望能与神对话,把自己视为“贡品”,献给至高无上的神灵巴厘的面具舞蹈与宗教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值得耐人寻味的是,这些神灵包含了正、邪两道,对于善恶并存的事实,巴厘岛人民很自然地面对这个事实,接受得也很坦然,甚至在许多以邪魔为主角的舞蹈中,刻意夸张的凸显恶魔的法力。
巴厘面具舞蹈中巴龙舞中,既有善良的舞蹈面具,也有邪恶的舞蹈面具,善恶之间的较量,其结局则是善恶势均力敌,并没有像很多国家的最后都以正义的一方战胜邪恶的一方為结局善恶均为巴厘传统文化崇敬的神灵即是这个民族文化的特有的世界观和哲学观3)面具舞蹈传承民族文化面具活动的文化传承功能,既表现在舞蹈,宗教祭祀、传统礼仪和哲学观等方面展开的,也表现在参与的民众们在面具礼仪和舞蹈活动中,不同的环节都体现了相应的巴厘习俗与习惯,这种习俗就是巴厘地区民族文化的一种再现,在面具舞蹈表演中,不同表演形式,不同的舞蹈动作,不同的面具佩戴都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面具礼仪和面具舞蹈都在传承着传统的习俗、礼仪、文化例如,巴厘地区面具宗教活动,整个面具活动庄严肃穆,人们怀着对面具神灵的敬畏心情,在神职人员忘我的表演和祭祀活动各种礼仪的暗示下,巴厘人们对传统的民族文化的学习和接受,虽然处于被动状态,但人们那种虔诚的心理状态下,会毫不犹豫地接受和学习所以,面具礼仪和面具舞蹈是民族文化生动的展现,而且往往是原生态文化地再现,其文化传承功能也是明显的3.2广西环江毛南族面具舞蹈(1)祭祀与情感寄托人类在生活中最基本的本能是保存和发展自己,趋利避害。
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恐惧与崇拜造就了“万物有灵”的观念,他们认为傩面具是祖先神灵,因此毛南族人们通过祭祀仪式对祖先神灵进行虔诚的膜拜,希望得到祖先神灵的庇佑所以,面具是祭祀仪式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毛南族的傩神信仰活动并不同于佛教,基督教等宗教活动一味地祈求等级较高的神仙的怜悯和恩赐,然后消极等待结果的祈求形式而是主动地装扮祖先神灵,去恶扬善、驱邪纳吉毛南族的面具造型平和,平易近人的面具形象给人温暖的亲切感,此外,还有师公在祭祀活动中的动作和表演,并没有狰狞可怕,而是将毛南族人民淳朴真实,热爱自然的审美情感展露无遗由此可见,毛南族人民在生存的前提下,还将感恩的观念融入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中他们把人类活动上升到了情感层面,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社会意识3)文化信仰的传承毛南族傩面具和毛南族的文化信仰密不可分,它出现的最初目的就是服务于毛南族傩神信仰活动在民族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有不少祖先或外族同胞为本族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或是口口相传,或是留下一些文字傩面具作为一种原始宗教意识形态的凝聚物,寄托了和满足了毛南族民众在现实中的生活需求和心理需求因此,毛南族傩面具有民间文化信仰的传承功能4结语无论是远在印尼的巴厘面具舞蹈,还是中国本土的毛南族面具舞蹈,从产生到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它根植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满足于人们的精神需求。
同时这种艺术形态的本质是一种传神的表达与情感的描绘,我们应该代代相传,使其成为民族文化中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