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0年心理学与历史学的桥梁的过程中论文

郭**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4.54KB
约13页
文档ID:102992555
2020年心理学与历史学的桥梁的过程中论文_第1页
1/13

心理学与历史学的桥梁的过程中论文      1986年心理学家TheodoreR.Sarbin在其主编的论文集《叙事心理学:人类行为的故事性》中第一次提出了“叙事心理学”的概念书中集中探讨的一个观点就是:故事是修整经验和指引判断与行为的基础[1]而该书更是提出了用叙事范式代替传统实证范式的主张因此通常被认为是叙事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口述史学简单地说就是搜集、传播口头史料并以此进行历史研究和历史写作的方法史学家对口头史料的运用由来已久但它作为一种独立的历史方法学则诞生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2]那么口述历史和叙事心理学又有什么关系呢      在回答上面问题前我们不妨先来做个拆字游戏“历史”呢英文就是“history”拆开来就是“history”即“你好故事”而对故事的问候和描述就是叙事(narrative)这不是巧合其实历史知识恰恰具有叙事的结构无论是人类历史还是人的一生其实都是建立在叙事文本的基础之上的不同学派的哲学家也都相信叙事是一种完全有效地再现历史事件的模式甚至是为历史事件提供解释的有效模式正如Croce的一句名言:没有叙事就没有历史[3]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口述历史其实就是一种叙事的研究方法      可见“叙事”成为心理学和历史学两大领域共同采用的一种研究范式它的推出不仅促进了叙事心理学和口述历史在各自领域内的兴起更通过“叙事”自身的特点与功能搭起了叙事心理学与口述历史彼此连结的桥梁但是在严谨的学术领域中讲“故事”无疑带有平民特色和田野操作特点那么“叙事”到底是如何引领叙事心理学、口述历史分别走进心理学和历史学研究的大雅之堂进而搭建起二者之间连结的桥梁呢而连结后的叙事心理学和口述历史之间只是泛泛之交还是有着很深的血缘关系呢本文接下来将试图对叙事、叙事心理学和口述历史三者之间的关系做一探讨并回答上述问题      1叙事的推出      1.1实证主义作为传统范式的霸权      19世纪中叶以后自然科学在探索自然规律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进而推进了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自然也给人类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于是自然科学的进步使人们普遍产生了一种信念认为随着科学的进步一切都应该被纳入科学的范畴一切问题也都会随着科学的进步迎刃而解这种认为只有经典自然科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才是唯一正确的实证主义思潮也深深地渗入了历史学领域以及当时才诞生不久正试图通过效仿自然科学从而确立自己学科地位的心理学领域      实证主义思潮的渗入使史学家坚信:只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史料研究史实并以严格的科学逻辑进行考证就可以获得确凿的历史事实从而客观地再现往事“历史事实”这一概念就是由被誉为科学史学之父的德国的史学家LeopoldVonRanke正式提出的Ranke不仅把历史事实等同于自然科学的事实甚至认为历史事实只存在于那些“曾经目击其事的人”所记载的文献史料中没有文献便没有历史学在Ranke学派的影响下文献考证成了19世纪西方职业史学家训练的中心内容而传统的口述因其是一种有确定目的的有意不符合Ranke所谓的“纯客观”的原则必然会随着西方史学专业化的形成而遭到冷落[2]      而心理学采纳自然科学的发展模式就意味着它接受了自然科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经典自然科学的基础假设是决定论、还原论、机械唯物论和元素论叶浩生则具体分析了这些基础假设在心理学中的表现      将“任何自然现象都处在因果关系中”为假设的决定论原则贯穿到心理学中使得“寻找心理和行为的决定因素”成为了心理学家的主要任务最典型的贯彻者就是行为主义学派他们力图从环境刺激中寻找特定行为的决定因素以便为预测和控制行为服务;现代心理学又以各种形式承袭了还原论的原则或者把复杂的心理过程还原为计算机的符号操作过程又或者把复杂的社会行为还原到更为简单的基因水平上;秉持机械唯物论观点的心理学家更是把人当作“机器”或是“自动机”想要轻而易举地控制人的行为;而心理学家在接纳了元素论基础假设后便力图寻求心理或行为的元素进而确定心理元素或行为元素的结构和组合规律[4]在那个理性至上的时期以在自然条件下关注人们内心体验为研究理念的质化研究自然被排斥在心理学“科学”的大门之外      1.2后现代思潮的挑战      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开始质疑实证主义的霸权实证主义所研究的物理世界是逻辑的、规律的有因果关系可循的可以采取统一的模式的但是历史学和心理学各自的研究对象——历史和人是复杂的、多元化的虽然有时像物理世界一样有逻辑和规律可循但更多时候往往是非逻辑的、非理性的无规律可循的因此无法像自然科学那样采取一统的模式于是在20世纪中叶针对长期以来居于霸主地位的科学主义隐含着反理性主义、反权威主义和反教条主义趋向的后现代思潮开始兴盛而后现代思潮的核心就是:科学知识并不是绝对的即使是在科学主义崇尚的观察中也存在观察者与观察对象的互动观察对象并不是绝对不变的存在;真理依赖具体的语境而存在因此不能够用任何非语境的方式予以证实[5]      StephenPepper在其1942年出版的《世界的假设》一书中描述了四种世界的假设或纯哲学立场:形式论(formism)、机械论(mechanism)、机体论(organicism)和语境论(contextualism)前三种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后语境论逐渐崭露头角因为语境论主张任何一种现象的理解都离不开事件发生时的历史背景力求设身处地、历史性地理解语言、心理、行为等各种社会现象反对任何所谓永恒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价标准叙事心理学之父Sarbin认为语境论的世界观更加适合人类世界的复杂性应该“能够为人类科学提供更加合适的指引”[1]小到个人大到整个历史其实都“不是由逻辑或理性所确定的而是由语言的迂回曲折所确定的虽然我们可能相信自己是语言的驾驭者但更合适的说法是语言驾驭着我们”所以语言不仅仅是用以描述事物的抽象工具它更多地用于建构自我和世界并因此使事件发生[6]      随着Ranke文献史料学的衰落和文献资料的日益减少口述史学作为一种独立的历史方法学重新登上了历史学的大雅之堂尤其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以JohnTosh和CharlesJoyner为代表的一大批西方当代口述史家们也越来越认识到:以往史学家到档案库中穷本溯源研究原始文献试图客观地再现往事的做法是徒劳的因为口述史料与所有以精神形态存在的史料一样只是历史认识的“间接客体”或“中介客体”而不是“直接客体”或“原本客体”所以从档案库转到现实生活从查找原始文献转到与被访者互动“叙事”这种“田野”工作开始越来越受到口述史学的重视      另一方面当哲学领域轰轰烈烈的后现代思潮超越其探究世界图景的领地而延伸到探究人的内部世界的心理学领域并不断摇撼着科学主义在研究中的霸主地位时一种新的心理学范式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种新的范式就是叙事叙事的平民思维和话语方式也开始作为常客被推上心理学研究的大雅之堂[7]      2心理学与历史学的连结      2.1什么是叙事      关于叙事(narrative)比较清楚的一种表述是“叙事是为了‘告诉某人发生什么事’的一系列口头的、符号的或行为的序列”相应地“叙事研究是指任何使用或分析叙事材料的研究”在研究中采用叙事方法是对现存的实验、调查、观察和其它传统方法的补充[8]      说到叙事一个与叙事有千丝万缕联系而又为我们所熟知的词便是“故事”从孩提时代开始故事便伴随着我们成长多数在民间流传的历史故事往往离不开口头方式的编织特别是在文盲居多的年代这种口耳相传式的文化活动显得尤其重要故事的编织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方法它可以帮助人们保留社会生活的重要信息另一方面为事件提供了不同的解释并赋予事件不同的意义于是我们在故事中认识世界分辨美与丑、善与恶了解对和错的道德抉择而法律、传统、历史也在这种形式中得以保存和流传有研究者[910]很通俗形象地把“故事”比喻成为一个“整理箱”(package)其中有条理地存放着各式各样不同的信息而抽取这些信息即叙事是一种表达自我和将自己内心世界展现给他人的最基本方式人类学家Bruner更是提出了叙事思维(narrativemodeofthought)这一概念并以此来说明人们是通过“故事”来筛选和理解自身经验的[11]叙事一种人类天生就被赋予的能力也恰恰正是我们区别于动物和机器的地方[12]      2.2叙事的时间本质      Carr认为叙事不仅是人们描述事件的方式其本身就是故事的一部分[13]叙事和故事的定义有很大一部分是重合的二者都有时间这一重要维度叙事在时间维度上使事件之间产生联系难怪有学者会说叙事的冲动就是寻找失去的时间的冲动叙事的本质是对神秘的、易逝的时间的凝固与保存或者说抽象而不好把握的时间正是通过叙事才变得形象和具体可感正是叙事让我们真正找回了失去的时间[14]而历史也是对失去时间的寻找实在的历史世界虽然是由各种坚硬的事实所构成然而这些事实并不是自动地就构成故事的历史的实在乃是本身并不具有形式的一片混沌是叙事结构中的时间之线将古往之事的碎片连结起来构成了一个连贯的整体时间作为稍纵即逝的东西在能被我们的经验或语言捕捉的每一当下都是现在而它在本质上却又不在当下它是由过去、现在、未来构成的绵延[15]正如Sarbin在其1983年春发表的论文《叙事是心理学的根比喻》中所说叙事与历史是相通的它们是同一块布上裁下的料因为二者都强烈地依赖时间结构都有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开头、中间和结尾可见二者是交叠的      叙事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纪实与虚构前者主要以实录的形式记述事件从而挽留和凝固时间;后者则主要以虚拟的形式创造事件从而以一种特殊的形式保存甚至创造时间表现在文本形态上前者主要以历史、传记、自传、录或新闻报道的形式存在;后者则主要以小说、戏剧、电影或电视剧本的形式存在[15]英国埃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ofEssex)社会学教授PaulThompson认为口述历史是关于人们生活的询问和调查包含着对他们的口头故事的记录这在心理学特别是叙事心理学的研究中则属于常用的访谈法因此口述个人历史可以简单地看作是以访谈的方式建构自传这种自传就是口述自传口述自传也就和口述历史融为一体了[16]      2.3叙事的记忆中介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Beeker将历史定义为“说过和做过事情的记忆”[17]口述历史将历史与记忆的关系具象化和方法化将历史对于记忆的依赖性引入历史研究的实践操作中口述历史建立在的基础上它力图通过来获得关于过去事件的丰富证据从而记述者自己的历史于是便有研究者认为“那些能够被提取和保存的记忆是口述历史的核心”[18]      但是记忆过程却具有高度复杂性它既包含着事实也包含着想象“记忆并非无数固定的、毫无生气的零星痕迹的重新兴奋它是一种意象的重建和构念即使在最基本的机械重复的情况下记忆也很难达到正确无误而且记忆成为这个样子也是正常之举”[19]于是在口述自传的过程中人生故事(lifestory)更像是一个开放式的人生剧本讲述者与听众分享着经验通过时间和事件产生联系故事不可能像录音带那样可以客观地反复重播过去因为故事包含更多的不是具体事实而是实在意义在对过去主观而修饰性的描述中历史往往是重构的[15]因此如果从绝对意义上来讲可以说一切叙事包括之前谈到的纪实的叙事方式也都是虚构的难怪意大利著名的哲学家、史学家BenedettoCroce会在其著作《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中充满洞见地提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著名论断也就是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人的“重建与构念”如果说人民大众是历史活动的参与者和创造者那么他们更是历史故事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和记忆打交道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经验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关系问题在心理学领域中就有专门针对记忆的研究下面我们就试图从记忆过程的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方面来说明记忆的不可靠以此来进一步说明历史叙事的重构性      首先事件进入经历。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