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混汞机的前世今生混汞法是一个古老的提金方法在所有的物理和化学选矿方法中,它的年龄仅仅小于固定溜槽几岁而已long long ago,远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China 人民就已认识金与汞形成汞齐(俗称汞膏) 由于混汞法成本低,效率高,安装简单,操作方便,因此,曾经得到过广泛应用最初的混汞法是手操作的混汞法,随着机械设备的发展和电镀工艺的出现,混汞法演变成了内混汞和外混汞两种方式,所有教科书上都是这样说的,关公以为,应该按操作方式分为手混汞,内混汞,外混汞三种方式比较合理内混汞是在混汞筒内加入待选物料和水银旋转混合,让物料中的单体游离金充分与汞接触,从而形成汞齐,这种方式已经淘汰 N 年,大于几百年,脉金不用,砂金也不用,关公也是只闻其声,未见其人其实就是现在所谓的混汞机,以前叫混汞筒外混汞就是紫铜板镀银,镀银厚度10--15微米,然后涂抹汞,一般应用在球磨机排矿与分级机之间,这个可以有,对于含有不利于氰化浮选的大颗粒金的矿石,用外混汞比摇床简单的多一直应用到90年代,关公有幸操作了一年,收获颇丰,直接证据是随身携带水银数量比一般人多的多手混汞很笨拙,却是砂金处理毛细粒金精矿的顶级选择,所以一直应用至今,当然任何事情都不能绝对化,能真正淘汰手混汞的,只有一个国家,就是解体以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俄罗斯,主要因为他们没有新闻联播,而我们有。
他们是应用了三个实验室设备,一个电选机,一个磁选机,一个重介质选矿机,实现了砂金金精矿处理机械化总而言之,影响混汞作业回收率的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1 金的粒度和单体解离度,金粒的形状,大小,结构一般适宜混汞的粒度为0.2---0.03毫米,在磨矿循环中采用汞板作业时,混汞的粒度下限为0.015毫米2 金粒的成色,金粒的成色直接影响回收率,最容易被汞齐化的纯金,但在自然界中很难遇到化学纯金,金颗粒中含有银铜铁等杂质,实验证明,金中含有10%的银,被汞润湿能力显著下降,金粒表面的新鲜,洁净也是混汞回收率的重要条件,金的污染常见的有油类物质,矿石中含有滑石,石墨或其他含碳物质金粒生锈,就是金表面生成一层氧化物薄膜或硅酸盐薄膜3 作业温度,汞的熔点零下38.89摄氏度,沸点357.25摄氏度,温度越高,汞的活性越高,汞对金的润湿能力越强,同时,汞的流动性增强,容易造成汞的流失,混汞作业温度一般保持在15度以上,但不宜高过27度,使用混汞筒时,温度应保持65度以上????这个因素混汞机考虑了没有?4 矿浆浓度 汞板为10--25%,内混汞为30--50%5 矿浆的酸碱度 PH 值8--8.5为宜,酸性矿浆有利于汞齐化,但是酸性介质矿浆不宜絮凝,造成金的表面污染。
用石灰做调节剂时,可消除油类影响,矿泥絮凝,降低介质粘度6 汞的质量,汞中含金银能提高汞对金的润湿,含砷碲铋的硫化物以及黄铁矿方铅矿等,会降低汞对金的润湿7 汞的添加量及次数 生产数据,自己琢磨去综上所述,手混汞一直在砂金中应用,汞板到90年代脉金也在用,用没用到现在,我没有眼见,不能乱说,内混汞由于间断作业,处理量小,脉金选矿流程是加不进去的,处理砂金精矿又太小题大做了,费钱,操作繁琐,金流失,需要动力等等,就这么个怪胎,早已淘汰了几百年,怎么就死灰复燃了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厂家做它一是显示设备丰富,技术全面,这东西正因为淘汰了,很多人没有也不知道,所以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独家生产,自主知识产权嘛无独有偶,当初的滚筒筛就是这样,把淘汰的东西拿来做卖点,美其名曰可以处里粘矿,回收率高,避谈处理量,筛分效率,处理量还拿吨来说事三年前我就揭露了,可惜很多人不信,花了很多冤枉钱,小老板就一把弄趴下了,时至今日,几乎没有人说滚筒筛好了,公认的吧?但是这个公认,浪费了多少真金白银?又有多少人一蹶不振?教训为什么非要血淋淋的来证实?值得反思!继滚筒筛之后,又有跳汰,摇床,离心机螺旋选矿机来混淆视听,这设备是有可取之处的,但是也有它的局限性,盲目选择,又有多少人了呢?这些都不行了,又翻箱倒柜弄出来了混汞筒,连跳汰摇床离心机都不如,说实在的,这可能是最后一个了,重选设备再也没有了,都用全了, (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重选设备就这些) 。
二听说现在的混汞筒厉害了,堪称开采黄金之神器,之所以神,因为它已经不是传统意义的选金设备了,而是吸金设备,从选到吸,不是量变,而是上升到了质变它的价值就在于厂家可以拿它来讲故事,工程师可以拿它来吃回扣,老板可以拿它来证明自己比别人有脑袋,会拍板哦结果只有一个,为了一堆费铁把大家累够呛,老板兜里的金都被这堆废铁吸走了吸金神器的故事预计还得上演三年,才有可能退出历史舞台最后一句忠告,面对没水源的矿,粘土矿,毛细粒金矿我们要做的是怎么回避,而不是去研究怎么能干好,谁不服都要为自己的不服来买天价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