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和控制技术,概念,密闭空间:所谓密闭空间,是指与外界相对隔离、进出口受限、相对通风不良、足够容纳一个人进入,并从事非常规、非连续作业的工作场所如反应釜、管道、下水道、井、船舱、地下仓库、地窖、漕罐等,都属于密闭空间一般为检修、排障、保养、清理等工作的场所密闭空间作业存在的危害,一、密闭空间容易集聚高浓度的有害物资,这些有害物资有些是原来就存在密闭空间的,有些是作业工程中逐渐集聚的硫化氢 :下水道、污水池等,一氧化碳:市政道路建设维修时损坏煤气管道,煤气渗透到密闭空间内或附近民居内,造成一氧化碳集聚设备检修时设备内残留的一氧化碳泄漏二氧化碳:在长期通风不良的各种矿井、地窖、船舱内部,以及制糖、酿酒车间,容易集聚苯、甲苯、二甲苯:在密闭空间内进行防腐涂层作业时,由于涂料中含有的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机溶剂的挥发,造成有害物资的浓度逐渐增高二、空气中氧浓度过低会引起缺氧:,工业上在维修作业前往往用氮气等惰性气体对反应釜、储罐、钢瓶等进行冲洗,导致容器内残留惰性气体过多,当工人进入作业时,容易发生单存性缺氧或窒息。
在密闭空间进行耗氧工作,(,如电焊,),时,易导致缺氧三、空气中含有易燃易爆物资,浓度过高会引起爆炸或燃烧四、密闭空间含有的有害物资浓度超过立即威胁生命或健康的浓度五、其它任何威胁生命或健康的环境条件,如坠落、溺水等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控制技术,一、危害识别,用人单位首先应对作业的密闭空间进行危害识别和评估,明确是否存在一下危害:,1,、空气中有害物资浓度是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2,、缺氧,(低于,18,),或富氧,(大于,22,),;,3,、空气中还有易燃易爆物资,其浓度超过可燃下限或爆炸下限的,10,;,4,、密闭空间含有的有害物资的浓度超过立即威胁生命或健康的浓度;,5,、其它任何威胁生命或健康的危害,如坠落、溺水、淹没等二、危害告知,如果作业场所存在一种或多种危害因素,用人单位应通过张贴警示标识或者其它方法告知工人用人单位还应该采取措施,防治未经允许人员进入密闭空间三、完善制度,密闭作业空间职业危害控制计划;准入程序;安全作业操作规程;应急救援程序明确相关人员职责四、教育培训,用人单位应当对相关作业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使他们掌握在密闭空间环境下,安全作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特别使自我保护意识和应急救援能力;,密闭空间作业人员,为保证作业安全,密闭空间作业人员由四方面人员参加:,作业负责人、准入者、监护者、应急救援人员;,作业负责人,批准进入密闭空间作业,并且全程监督操作;,准入者,进入密闭空间作业的工人。
准入者必须得到书面准入证;,监护者,准入者进入密闭空间作业时,在外边负责安全监护的人;监护者必须持证上岗,监护者不得进入密闭空间,也不得擅自离开应急救援人员,发生急性职业中毒时,实施应急救援的人员;救援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掌握基本急救和心肺复苏技能,还要接受作为准入者所要求的培训其 它,用人单位还应该将密闭空间作业可能存在的有毒物质的物质安全数据表,MSDS,或所需的类似书面信息放在工作地点,如果进入者收到有毒物资的伤害,应将这些信息告知医疗救护单位进入密闭空间作业的程序,一、净化、通风,采取净化、通风等措施,对密闭空间进行清洗,对有可能集聚有毒物质的工作场所要进行充分通风,通风时应使用新鲜空气,禁止直接向密闭空间输送氧气,防治空气中氧浓度过高导致危险;强制通风时,应把通风管道延伸到密闭空间底部,有效除去比空气重的有害气体二、检 测,工人进入密闭空间前应检测有害气体浓度、可燃气体浓度,最后有真对性的测定常见有毒气体浓度;,三、配备呼吸防护器,当工作场所不能通风或情况不明时,或者虽经通风但有毒气体浓度仍然超标时,或者工作场所含有的有害物资浓度超过立即威胁生命的浓度时,应使用空气呼吸器、氧气呼吸器等呼吸防护用品。
四、配备报警装置,在密闭空间作业时,必须配备报警装置,以便有危险时,能发出警报,使,工人有足够的时间撤离其 它,另外用人单位还必须为劳动者提供,通风设备、通讯设备、个人防护设备、照明设备、安全进口出口设备、应急救援设备,并且要保证设施正常运行,保证劳动者能够正常使用特殊要求,防 爆,当密闭空间内存在可燃气体或粉尘时,所使用的器具应达到防爆的要求使用安全带或吊救系统,工作场所如果存在滚落、坠落等危险时,应系安全带密闭空间如果过度狭小,应使用吊救系统,以便发生危险时能够紧急救援监 护,在进入密闭空间操作期间,至少要安排一名监护者在密闭空间外面,负责监护作业者持续检测,对作业场所要进行持续检测,及时发现危害因素;当作业工人感觉身体出现异常或探测到危险状况时,必须立即撤离应急救援,工人如果自行无法撤离,用人单位必须紧急启用救援系统,救援人员在得到允许时穿戴好呼吸防护用品,迅速将窒息者或中毒者移到户外露天处演 习,用人单位应每年进行一次实战演习,确保救援人员完成救援任务现场救援之外应采取的措施,发生事故后,用人单位处进行现场救援外,还应立即向医疗单位求助,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及时向所在地职业卫生监督管理部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