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地域文化传承下的建筑设计策略

冷***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7.96KB
约6页
文档ID:163230408
地域文化传承下的建筑设计策略_第1页
1/6

地域文化传承下的建筑设计策略 关键词:老君洞;致虚阁;地域文化;建筑设计 老君洞坐落于重庆长江南岸涂山山脉的老君山上,距南岸区上新街约2km始创于唐,原为佛寺“广化寺”,重修于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明万历九年和真武山的涂山寺进行互换,改为道观“太极宫”,亦称老君洞它不仅是重庆道教全真龙门派的传播地,更是文物石刻题记展览馆,具有十分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2010年底,重庆市政府初步确立了双桂堂、老君洞等十五座“千年寺庙、百年教堂”的保护修缮方案,笔者于2011—2014年在导师带领下参与了南岸老君洞保护规划与修复设计,以及老君洞综合配套建筑致虚阁的设计,本文从地域文化视角出发,通过对致虚阁的设计理念、设计手法等进行总结,以期为道教建筑设计和更新提供一些参考 1老君洞地域文化环境特征 1.1顺应山势的空间布局 老君洞依山面水、视野开阔,观内建筑因山就势,采用顺应自然山水环境的空间布局及建筑营造手法,将建筑融于自然山水环境之中[1],具有很强的地域文化特色总体布局中无明确的中轴线序列,而是充分结合地形地貌进行轴线转折,打破了常规以中轴线贯穿整个组群的空间秩序具体做法是在坡度小、地势平坦的场地布置体量大、等级高的殿堂建筑如三清殿等,在坡度大、地势陡峭的场地布置体量小、等级较低的次要殿堂如真武殿、慈航殿等。

观内殿宇、亭台错落有致,体现了因地制宜、顺应山地自然环境的整体布局观(图1) 1.2地域特色鲜明的建筑文化 巴蜀地区的山地寺观是一种当地文化观念与自然、地理条件相结合的典范[2]观内建筑群拥有巴蜀民间建筑清雅朴素的形态风貌,反应了极强的山地建筑技术特色和传统民间建筑艺术手法通过“筑台”、“靠崖”、“架空”等设计手法,塑造出具有山地特色的建筑形态单体建筑充分借鉴巴蜀民间的营造技术,呈现出轻盈空透、朴素自然之感主体建筑三清殿采用穿斗与抬梁相结合的构架形式,其穿斗构架隔柱落地,在满足结构可靠性的同时节省用料,增添了丰富的构架形态抬梁构架采用不做取直工艺处理的原木,利用木材本身的弯曲度抵抗梁的挠度,营造出木梁中部高端部低的效果在屋顶形式上,现存建筑主要以歇山、卷棚、悬山屋顶为主三清殿的歇山构架不做收山处理,不仅取消了草架柱、踏脚木等构件,还用山墙面的穿斗构架代替构造复杂的歇山构架,用瓜柱或山柱取代草架柱等,从而简化了结构在装饰艺术上,道教推崇质朴、含蓄、不事雕琢的自然之美[3],老君洞深受道家“无色而五色生焉”的思想影响,其装饰手法及色彩搭配朴素自然装饰题材以动植物和器物为主,门窗形式简洁朴素,撑拱、雀替等构件简洁大方,屋脊装饰以灰塑为主,脊饰形象生动自然,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1.3自然朴实的园林环境 老君洞处于南山风景区内,自然环境优美,又因其位于山林之中,其园林环境具备强烈的山地特征园林以“山”为造园的根本要素,一切依据山势的缓急筑台围院,同时以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具有朴实的生态之美和人工之趣在园内随处可见分层筑台的台地景观,其形式不一、大小不同,错落有致地散布于建筑之间,再配以假山、坐凳、休闲亭等园林小品,塑造了层次丰富的山地空间环境园林中回环曲折的路径,高低起伏、层次错落,具有极强的山地特色 2致虚阁建设背景与设计理念 2.1致虚阁建设背景 老君洞整体建筑空间虽保存良好,但作为配套服务的斋堂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斋堂布局不合理,导致三清殿前广场狭小不利于人群集散;二是斋堂的形态体量、材质色彩等与文物建筑三清殿极不协调,且存有消防隐患(图2);三是斋堂缺乏接待、文物展示、讲经住宿等功能,难以满足老君洞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在《重庆市重点寺观教堂保护修缮规划》中,对老君洞采用了“修缮”、“改造”、“重构”、“整合”的保护策略修缮”即拆除现有斋堂,原址向北移动后重新修建斋堂,打开三清殿前区广场因此新斋堂的建设对完善宗教场所格局形制、优化功能布局、提升城市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斋堂名曰致虚阁,取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中“致虚”之意,以“阁”命名契合了道教建筑与自然亲近的愿望 2.2建筑设计理念 2.2.1与自然山水环境有机融合致虚阁处于优美的山地环境之中,又位于历史文物建筑三清殿旁,在设计中充分借鉴传统建筑的山水环境观念,尊重并顺应自然,将建筑融于自然环境之中保护好观内的自然生态资源,加强植被绿化,防止水土流失注重对视觉景观的控制,严格控制好建筑高度和体量关系,在不破坏南山山体轮廓线的同时,保证瞭望视觉通廊畅通此外还需认真处理好建筑、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2.2.2形式风貌与历史建筑协调因致虚阁与文物建筑三清殿相邻,故应协调好与文物建筑环境的整体关系《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对相关协调因素作了如下要求:“不得修建其形式、高度、体量、色调等与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物”典型案例如戴念慈于1982年设计的阙里宾舍,设计师坚持“现代内容与传统形式相结合,新建建筑与传统形式相协调”的理念,以四合院为基本组合单位,严格控制建筑高度,采用与当地传统民居相仿的屋顶形式,利用地方材料使建筑与周围历史环境达到了很好的协调[4]在致虚阁建筑设计中,应充分借鉴传统建筑的形式风貌特征,使其与老君洞的整体环境达到协调统一。

2.2.3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与结合一是满足传统空间与现代功能的契合致虚阁以传统院落空间为基本形态,结合山地地形条件进行演变与转换,针对具体功能对建筑空间进行合理划分与处理,从而达到传统建筑空间与现代功能需求的契合;二是满足传统形式与现代技术的融合致虚阁采取了传统建筑的形式特征,如坡屋顶、外廊等形态,若仍采用传统木构架体系,将在资源利用、防火减灾、结构承载强度及节能管理等方面受到很大的考验,因此在设计中利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建造具有传统韵味的建筑形式,不仅使得致虚阁与老君洞的整体环境相协调,还很好地满足了现代建筑的各类规范要求 3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建筑设计策略 3.1空间布局策略 3.1.1以三清殿为核心的空间组织三清殿是老君洞最重要的殿堂建筑,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致虚阁属于配套服务性建筑,处于从属地位以三清殿为核心的空间布局能有效协调主从关系、统领全局,使之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致虚阁在布局上采取谦逊的布局手法,退居主要殿堂一侧,与明代山门一起共同构成三清殿的两翼,形成了以主体建筑位于中央、次要要素依附于主体两侧的三合院布局3.1.2顺应山势的横向广场空间拓展致虚阁与三清殿所在区域的地形等高线主要沿南北方向发展,东西向地形高差较大,空间相对狭窄,可用于建造室外公共空间的场所极为有限,因此致虚阁借鉴了山地建筑沿地形等高线进行横向拓展的布局手法;同时,为了顺应自然山势,对致虚阁进行了一定的轴线转折,形成具有山地特色的横向三清殿广场空间(图3)。

既充分尊重了自然山体环境,又与三清殿沿横向发展的空间形态相得宜彰3.1.3以山地台院为核心的空间塑造巴蜀地区的山地建筑受地形地貌限制,很难采用规整开阔的庭院布置,常常结合地形因地制宜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山地台院形式[5]通过筑台、错叠等方式,利用院落联系不同标高,顺应地形的同时丰富庭院的竖向空间形态致虚阁受场地范围、面积因素和地形条件等多重因素制约,采用“立体合院”的模式组织建筑空间这种布局方式不仅能充分适应山地自然环境,减少土石挖填方量,还能减小建筑体量,更好地与历史环境取得协调,利于形成改善环境的小气候 3.2形态设计策略 3.2.1山地特征的建筑处理手法致虚阁充分借鉴了传统山地建筑设计手法,利用筑台、吊脚、悬挑等方式使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机契合(图4)主入口用筑台的方式将建筑的体量控制在两层,通过分台处理设置不同标高的建筑平台,既满足了消防疏散要求,又减少了土石方开挖吊脚、悬挑的利用能在山地环境中争取更多使用空间,创造出轻灵素雅的形态效果除此之外,致虚阁设计中还大量运用了廊式过渡空间廊式空间除具有一般的交通联系功能外,还能增强建筑的虚实变化和节奏感围绕庭院的多层外廊能打造空灵通透的庭院空间,而位于主入口的檐廊(图5),更是丰富了建筑的立面层次、烘托了入口的气势。

3.2.2传统建筑体量尺度的控制处在自然山地环境与文物环境的双重背景之下,致虚阁在设计中十分注重对体量尺度的整体控制与协调若采用集中式布局,在体量尺度上难免会破坏老君洞建筑群的整体性,而如果采用分散的园林式布局,又会造成功能上的脱节,且会占用大面积的土地资源因此致虚阁采用以庭院为核心的四合院布局,通过化整为零的手法将建筑分解为若干组相对较小的体量(图6),结合自然山地层层退台,对屋顶进行适当地分解和错叠,利用歇山顶、悬山顶、重檐攒尖顶等形成层次丰富、主次分明的屋顶空间形态在立面处理上也通过体量上的凹凸变化以及分段式处理削弱建筑的体量感3.2.3地域装饰特征的提炼运用在装饰特征的提炼运用上,为了与文物建筑三清殿相呼应,设计充分借鉴巴蜀地区传统道教建筑的装饰题材和内容,通过寓意或象征的处理手法,结合屋脊、门窗、柱础等装饰,丰富建筑的文化信息和内涵在材料选用上尽量就地取材,将巴蜀地区盛产的砖、青石、泥灰等地方建筑材料与现代材料巧妙地结合起来色彩上以冷灰为主基调,用色纯朴自然,与周围历史环境有机融合质感肌理主要通过材料本身所固有的特性来塑造,通过天然和人工的手法,运用材料质感的对比,创造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效果[6]。

3.3营造技术策略 3.3.1灵活多变的构架形式致虚阁采用传统构筑理念与现代结构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建筑主体如梁柱、屋顶、地面等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了塑造具有传统风貌的建筑形态,采用穿斗与抬梁结合的构架形式(图7)此构架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大跨度空间的中间屋架采用抬梁式,山墙面采用穿斗式;另一种是在同一榀构架中,中部采用抬梁式,两端采用穿斗式设计中还采用钢筋混凝土与木结构组合的方式,主要空间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但建筑外廊、披檐等与人亲近的空间则采用木构架3.3.2屋顶形态的地域构筑设计中,对传统屋顶举架或举折的曲线形态进行了简化处理,采用1/4举高与进深比,直接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平直的屋顶(图8)歇山屋顶亦不作收山处理,将七开间的歇山顶分为上下跌落的两个屋顶层次,中央为五开间的歇山顶,山面向内收进半个开间,两翼为跌落的一开间歇山顶,山面向内收进1/4开间,具体构造做法为,在山面增加一个小梁,再在其上布置短柱用以支撑屋面翼角的处理也借鉴了巴蜀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构造方式,具体做法是在老角梁上斜立仔角梁,形成大致135的夹角,再用扁担木、箴木等构件构成基本的形态(图9)致虚阁主体部分的翼角采用钢筋混凝土进行浇筑,四角的重檐攒尖楼阁翼角则借鉴地方做法,直接用木构件构筑。

屋面采用钢筋混凝土将椽条与屋面板进行整体浇筑,再在其上做砂浆层、铺设素筒瓦3.3.3细部装饰的构造技术墙体表面延续了砖墙与木装板墙组合的形态特征,采用墙体外拼木法,在砖墙表面用1~2cm厚的木板,通过嵌入膨胀螺栓、在砖墙转角的地方预埋通长钢筋的方式加强其联结度(图10)外廊两侧通过外包木柱的方式,以获得传统的木柱廊形态半圆木柱采用膨胀螺栓与钢筋混凝土柱连接,整木柱则通过在钢筋混凝土楼板上预埋钢筋进行固定(图11)接地层的柱础沿袭了传统的构造方式,而位于钢筋混凝土楼板之上的柱础则通过在楼板预埋钢筋,用水泥砂浆填充固定(图12)屋脊采用灰塑,先用钢筋混凝土浇筑斜坡屋面,再在现浇屋顶相交处叠两层砖,用水泥砂浆将砖固定,形成正脊基座,再在基座上叠砖,通过巧妙的构造工艺便可叠出优美的屋脊效果正脊由两层构成,下层是实体嵌边脊,上层是镂空刻花脊鸱尾采用五彩碎瓷片拼贴出生动的鱼龙形象,中花则用宝瓶形象作为装饰,边塑有植物。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