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一章 植物分类学原理

xins****2008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1KB
约9页
文档ID:108811649
第一章 植物分类学原理_第1页
1/9

第一章 植物分类学原理(3)一、植物分类学的原理和方法(一)原理: 达尔文的进化论,共同祖先理论:所有物种都来自一个共同祖先自然的分类应是单系,即由来自同一祖先的所有后裔组成 二、分类学三大学派l (一)支序分类学派(Cladistics)l 德国昆虫学家亨尼克创立,见于1950年出版的 《系统发育系统学原理》(Grundzuge einer Theorie der phylogentichen Systematik) l 性状处理方法:系统发育由一系列二叉分支(a sequence of dichotomies)组成,每个二叉分支代表祖先种分化成两个子代种; 并假定祖先种在二叉分支时消失系谱的分支点必须完全依据共有衍生特征 (近裔有效)l 遇到的困难:分支不一定是二叉的;分支后原种未必消失共同衍征确定的困难:趋同现象和极性(进化顺序)的判定l 评价:支序分析的最大优点是检验原先已由 表征法划分的类群的“自然性”(即单系或单源)的一种有效方法支序分类是不能被接受的二)表征学派(数值分类学派numerical Phenetics )l 由Sokal和Sneath创立,见于1963年出版的《数值分类学原理》(Principles of Numerical Taxonomy) 。

l 性状处理方法:所有性状等同对待性状数量化,采用计算机处理,求出不同类群的相似性等价处理)l 遇到的困难:复杂的性状难以定量化l 评价:原理是错误的,方法是可行的对属下等级的处理有用,对高级分类单位目、纲,或门不好用 数值分类学最有希望的未来发展可能在于进一步发展加权程序三)进化学派(传统分类学派)l 主要代表为Mayr和Simpson,20世纪40-60年代成熟l 性状处理方法:对独有衍征(一个姐妹群所获得而另一个姐妹群所不具有的衍生特征)给予了适当的加权在分类中不仅表示系谱线(Pheletic line)的分支而且还表示它们随后的趋异现象性状加权)l 困难:趋同现象(平行进化)、进化的极性判定l 评价:较为合理,有待各学科的发展三、传统分类的研究l 1. 研究对象:以种的处理为基本,并经合理的演绎推理后建立高级分类阶元l 2. 研究目的:建立合乎自然的系统发育系统l 3. 研究方法:形态地理学方法(多学科资料的综合运用)l 4. 研究过程l 1)标本的采集;l 2)野外生物学特性的观察;l 3)文献的研究;l 4)标本+文献+命名法规的研究(多次反复);l 5)分类性状的确定(性状加权的完成);l 6)确定亲缘关系,给出合适的分类群名称;l 7)建立系统。

举例:水杉的发现举例:水杉的发现l 1941年,日本三木茂教授经过研究建立了水杉这个古植物新属 l 1941年冬天,原中央大学森林系教授干铎经万县磨刀溪村,拾取了一些落在地上的枝叶.l 1943年夏天,原中央林业实验所的王战先生,采集到一枝比较完整的枝叶标本和若干个球果他将标本带回中国林业研究所,查找了一些有关资料,给标本定名为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 K. Koch,放入标本室内l 1945年,中央大学森林系技术员吴中伦把王战定名为水松的水杉标本转交给郑万钧郑万钧断定这个标本绝非水松l 1946年2月至5月,郑先生连续3次派人前往磨刀溪采集标本,又把标本资料寄给胡先骕先生,共同研讨l 胡先生在助手傅书遐的帮助下,确定为水杉属于是由胡先骕、郑万钧两人共同将该标本定名为水杉并联名发表 l 1948 年《静生生物调查所汇报(新编) 》上正式发表《水杉新科及生存之水杉新种》l 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Cheng l 其中“Metasequoia”,即水杉属,“meta”的意思为“改变的,后生的”,“sequoia”即北美红杉属,指其与北美红杉属近缘而在地史上出现稍晚;l “Glyptostrobus”,即水松属“, glypto”的意思“为雕刻成的”“, strobes”指球果种鳞有洼点、花纹苞鳞的尖头,“Glyptostroboides”即表示为“像水松的”。

四、植物分类学的工具l 根据检索表编制的内容,可分为分门检索表、分科检索表、分属检索表、分种检索表等l 根据检索表编制的形式可分为定距式(等距式)(indented keys)检索表和平行式检索表(bracketed keys)根据检索表编制的依据和目的,可分为系统检索表(systematic keys)和人为检索表(artificial keys)l 根据检索表的编制原理上和检索方法上的不同,可分为单道检索表(single access keys)或连续检索表(squential keys)和多道检索表(multi-access keys) 四、植物分类学的工具l 2、单道检索表l 传统使用的基本上都是单道检索表,最早见于R. Morison的《伞形花类植物的新分布》(斯特斯,1986,263)l 原理:二歧分类原理选取对立的一对或几对性状把整体分为两个部分,以此类推把每个部分和由它们产生的更小的每部分再分成两部分,直到要检索的分类群出现四、植物分类学的工具l 在这种检索表中,每一对两个相对立的特征编为相同的序号,并纵向相隔一定距离,且都书写在距书页左边有同等距离的地方;每个分支的下边,又出现两个相对应的分支,再编写相同的序号,书写在较先出现的一个分支序号向右退一个字格的地方,这样如此往复下去,直到要编制的终点为止。

例如高等植物分门检索表如下:l  1.植物无花,无种子,以孢子繁殖 2.小形绿色植物,结构简单,仅有茎、叶之分或有时仅为扁平的叶状体,不具真正的 根和维管束………………………………………苔藓植物门Bryophyta 2.通常为中形或大形草本,很少为木本植物,分化为根、茎、叶,并有维管束……………………………………………………蕨类植物门Pteridophyta1.植物有花,以种子繁殖 3.胚珠裸露,不为心皮所包被…………………裸子植物门Gymnospermae 3.胚珠被心皮构成的子房包被……………………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四、植物分类学的工具l 4.平行检索表l 在这种检索表中,每一对两个相对立的特征编写相同的编号,平行排列在一起,在每个分支的之末,再编写出名称或序号此名称为需要已查到对象的名称(中文名和学名);序号为下一步依次查阅的序号,并重新书写在相对应的分支之前仍以上例说明:l  l 1.植物无花,无种子,以孢子繁殖…………………………………… ……2l 1.植物有花,以种子繁殖………………………………………………………3l 2.小形绿色植物,结构简单,仅有茎、叶之分或有时仅为扁平的叶状体,不具真正的根和维管束………l ……………………………………………………………苔藓植物门Bryophytal 2.通常为中形或大形草本,很少为木本植物,分化为根、茎、叶,并有维管束……………………………l …………………………………………………………蕨类植物门Pteridophytal 3.胚珠裸露,不为心皮所包被…………………裸子植物门Gymnospermael 3.胚珠被心皮构成的子房包被……………………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举例: 蔷薇科四亚科等距式检索表四、植物分类学的工具l 1. 文献引证。

l 蕉木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l Meiogyne hainanensis (Merr. ) N. T. Ban in Bot. Journ. URSS. 58: 1148. 1973; Heusden in Blumea 38(2): 492, fig. 1a. 1994. —— Fissistigma hainanensis Merr. in Journ. Arn. Arb. 6: 131. 1925. —— Fissistigma maclurei Merr. in Philipp. Journ. Sci. Bot. 23: 241. 1923. non Merr. in op. cit. 21: 342. 1922. —— Desmos hainanensis (Merr. ) Merr. et Chun in Sunyatsenia 2: 229. 1935. —— Meiogyne maclurei (Merr. ) Sincl. in Gard. Bull. Singap. 14: 241. 1953.pro part. excl. Basinym: Fissistigma macclurei Merr. (1922). —— Oncodostigma hainanense (Merr. ) Tsiang et P. T. Li in Fl. Reip. Popul. Sin. 30(2): 81, t. 34. 1979. P. T. Li in Fl.Guangxi 1: 131, t. 57. 1991.—— Type: McClure 9733, Yik Tso Mau , in forested ravines, 19 may 1922 (holo-UC, iso-B, IBSC!, fragm. , BM, K, MO ). l Chieniodendron hainanense (Merr. ) Y. Tsiang et P. T. Li in Acta Phytotax. Sin. 9:375, t. 36, et Fl. Hainan 1: 243, t. 119. 1964;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1: 807, t. 1614. 1972; P. T. Li et Z. K. Li in High. Pl. China 3: 176, t. 271. 2000. —— Type: Hainan (海南), Dongfang (东方), H. Y. Liang (梁向日) 63442 (holo-IBSC!)四、植物志的使用l 2.种的描述:注意形态解剖学名词概念;正确理解描述与标本的差别,抓住关键特征。

四、植物志的使用l 3. 花果期、产地、生境、分布、用途及其他信息l 4.墨线图五、植物学拉丁文l (一)植物学拉丁文概况l 1. 植物学拉丁文的重要性: 是植物学研究中的通用国际语言;还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法律、宗教、外交、生物、医药和化学元素的命名l John Berkenhout于1789年说:“对于那些甘心对拉丁文处于无知状态的人们,植物学的研究是没有他们的份的” 五、植物学拉丁文l 2.植物学拉丁文的起源和发展l 起源于公元1世纪,Pliny the Elder的《自然历史》(Historia Naturalis)问世l 1542年罗马植物学家Valerius Cordus的《植物史》出版,1678年德国植物学家Jpachim Jung的《枝条的解剖出版》,推动了近代植物学拉丁文的发展16、17世纪植物学家使用拉丁文已经成为一种传统和习惯l 林奈Carl Linnaeus (1707-1778),对大量动植物命名、描述,使得改变了形式的拉丁文用于于古典拉丁文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形成现代植物学拉丁文五、植物学拉丁文l 近代植物学拉丁文的国际化和标准化l 1800年德国。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