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歐洲民眾高等學校的興起與丹麥教育哲學家葛龍維的思想師大社教所教授 詹棟樑從事社會教育工作者或研究社會教育者,一提到成人教育,馬上會聯想到 丹麥的民眾高等學校教育因為民眾高等學校在西洋教育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丹麥是民眾高等學校設立的先驅,在民眾高等學校教育方面產生很大的影 響因為民眾高等學校教育的實施,可以恢復民族自信心、喚醒民眾產生愛國 精神,做為促成民眾團結的有效工具同時民眾高等學校教育可以啟發人性, 是人文主義的教育,並培養受教的青年及成人有開闊的心胸及人生觀,在社會 中能愉快地與他人相處,也就是共同生活因此,民眾高等學校的教育是一種 極有價值的教育丹麥於一八六四年發生民眾高等學校運動,強調以文化陶冶為民眾高等學 校教育的主要任務也就是說,連農業社會中的農夫,都能受到文化的陶冶, 具有文化的氣息,這種教育工作在當時是做得很成功由於這種教育工作的成功,開啟了丹麥農民心靈的門扉與促進了精神的團 結,而成為丹麥農村繁榮的重要力量,並進而促使丹麥民族自信心的恢復,及 國家士氣的恢宏,帶來了所追求的民主尤其是民眾高等學校對於農民利益的 關注,而受到農民的歡迎在丹麥由於民眾高等學校教育運動帶來了豐碩的成果,引起了丹麥鄰近的 北歐國家的注意,紛紛效法丹麥的做法,於是在一八七一年發動了北歐的民眾 高等學校運動。
北歐的民眾高等學校是受了丹麥的民眾高等學校運動的影響而 形成的所以一八六四年的丹麥民眾高等學校教育運動,兩者對於社會教育發 展而言,均是重要的運動,因為兩者的影響都極為深遠壹、丹麥民眾高等學校教育運動發生的時代背景丹麥民眾高等學校教育運動的發生,是有其時代背景的,是應時的國家社 會之需其時代背景為: 一、戰爭的影響丹麥是民眾高等學校的發源地,但是丹麥之所以掀起民眾高等學校教育運 動,卻是付出了辛苦的代價丹麥是北歐的農業小國家,與強大的普魯士(即現在的德國)為鄰,飽受 其威脅一八O七年時,丹麥因捲入英法戰爭的漩渦,引起了英國的攻擊經 過七年的戰禍,丹麥一敗塗地,物質建設方面殘破不堪,國民精神更是頹廢不 振!到了一八六四年,丹麥又遭受普魯士的侵略,喪失了五分之四的國土,當 時丹麥對外貿易停頓,國內農村發生災荒,國勢垂危此次普魯士的侵略,幾2乎使丹麥亡國,其打擊為:農村凋敝,民族精神更是喪失殆盡! 以上兩次戰爭的影響,逼得丹麥非從教育方面去自救不可,否則就只有亡國了二、農民的覺醒丹麥因為是以農立國,所以在人口中,農民佔大多數過去的農民常常是 不識字,只要懂種植就夠了但是後來農民也可以入學,於是農民邁向公眾的 與精神的生活,了解國家與社會的情況,他們逐漸覺醒,除了了解自己生活以 外,還了解他們對國家社會的責任。
丹麥於一七八八年興起了「啟蒙運動」 (Aufklarungs-bewegung) ,這個運 動是促使農民覺醒的觸媒,少數的民眾學校也開始設立,民眾也入學(註一) 農民覺醒所表現出來的是鄉土很濃的色彩,也就是「草根性」很強的一種意識, 即一切以農村為根本的一種民族意識逐漸在萌芽! 三、民族精神的喚醒戰後丹麥的國勢頹廢,民生疾苦,教育家們想利用教育的力量來激發民族 精神,改善人民的生活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靈魂,一個國家不能沒有民族精神 丹麥的教育家見到丹麥的民族精神喪失,認為有恢復民族精神的必要 民族精神是要靠「喚醒」 (lrwecken)的,社會教育學家是民族精神的喚醒者, 即從內心深處去喚醒民族的靈魂 四、政治與經濟的改變丹麥的政治與經濟發生改變,在政治上國民要求民主,及獲得更多的自由; 在經濟上則要求繁榮,及改善生活教育家寇赫(Hal Koch)說:「民眾教育 與政治自由是一體的兩面 」又說:「民眾教育應為生活各方面的自由而奮鬥 」 (註二)當時的丹麥由於政治亟欲民主化,雖然丹麥還是王國,但是其國民認為民 主才是合乎民眾的要求;在生活上則主張發展農業,改善農村經濟以上兩方 面是配合「成人教育運動」 (Erwachsenenbildungsbewegung)來推行。
即以 「成人教育運動」來達到政治與經濟改革的目的而且當時的農民也就有這種 理念,希望在政治與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兩者能夠發生交互的作用貳、葛龍維與民眾高等學校教育的關係葛龍維(Nikalai Frederik Severin Grundtvig)生於一七八三年,死於 一八七二年,是一位神學家、歷史學家和作家,也是丹麥唯一享有國際盛名的 教育家他以愛心去從事民眾教育的工作他認為民眾高等學校是環境、人、 上帝的三角關係的把握,也就是人要了解環境,人要信仰上帝葛龍維在就讀中學與當神學的學生時(他就讀於拉丁學校,畢業後致力於 神學的研究) ,正是理性主義的影響達到最高峰的時候,因此,理性高於一切 許多人也奉行理性主義(註三) 稍早的一七八八年(葛龍維只五歲)的啟蒙運 動便是這種傾向於是丹麥國王才頒布勒令,要農村要為農夫設立學校但是3與理性主義相對立的浪漫主義也在醞釀發生,例如「文化批評浪潮」 (kulturkritische Stromungen)與「浪漫主義浪潮」 (romantische Stromungen)也興起葛龍維便是受了浪漫主義的影響,例如受法國的浪漫主 義的影響,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葛龍維見到國勢頹廢,民生疾苦,想利用教育的力量來激發民族精神,改 善人民的生活他認為丹麥是個農業國家,教育要適合農民生活的需要,給予 民眾生活的動力所以他主張要對有實際生活經驗的農民,用活的語言來交換 知識他又認為:一個民族要有民族精神,若要激發民族精神,必須使民眾了 解本國的歷史同時,歌唱可以培育民族深厚的感情,教育上應善為利用於 是他設立「民眾高等學校」 (Folkehojskolo, Volkhochschule Folk High School)來推行這種新教育他自述他的理想說: 「我希望不久能創設一個丹麥語的高等學校,公開於青年民眾,以丹麥語、歷 史、詩歌,喚起他們的愛國心,使他們能夠了解人生問題,而樂於盡國民天職 這樣的學校,便是我們丹麥人自救的葯石了 」 (註四) 一、第一所民眾高等學校的建立與毀壞葛龍維為建立民眾高等學校,提出了許多構想,他使用兩個丹麥文字於民 眾高等學校中:一為 oplysing,即「啟蒙」的意思;一為 folkelig,即「民眾」 的意思因此,民眾高等學校建立的目的即是「民眾教育,為民眾啟蒙」 此為 他對於民眾高等學校的兩個重要概念(註五) 另外,他也認為民眾高等學校應該配合國家期待解決的問題來實施。
他首先採 用出書灌輸民眾知識的概念,對於當時的民眾呼籲採用「生活語言」的方式 於一八三二年呼籲建立一所為民眾而設的大型的民眾高等學校,讓講丹麥語的 民眾有接受陶冶的場所在以上的情況之下,在一八四O年,他為文呼籲在梭羅(Soro)設立丹麥 式的民眾高等學校但並沒有立即實現 到了一八四四年,他的呼籲終於獲得實現,在克麗斯汀.佛羅兒(Christian Flor)的支持與協助下,他在羅亭(Rodding)成立了第一所民眾高等學校當 時成立的宗旨說: 「我們定名為『高等學校』的理由,是學校教育的對象,不是兒童,而是青人 與成人我們加上『民眾』字眼的原因,乃是入學的資格,沒有階級的限制 」 (註六)當時的第一所民眾高等學校的設立,除了針對青年人與成人而施教以外, 還有背後所隱藏的原因:為丹麥對抗當時的普魯士語言與文化而奮鬥(註七) 然而,很不幸地,這所為對抗當時的普魯士語言與文化的民眾高等學校,毀於 一八四八年的丹麥與普魯士戰爭的砲火,使葛龍維的血付之一炬!一所辛苦建 立起來的學校竟只有四年的壽命!葛龍維在羅亭民眾高等學校建立時,提出了他的構想: 「在我們的祖國至少必須有個講國語的地方,為了能達到這個目的,也為了工 作,應該讓其出名,並好好地照顧這個學校,才能達到有價值的要求,任何人4不能削弱其價值。
就另外一方面而言,這所學校對手工與農夫,可經由政府的 輔導,至少讓丹麥民眾有認識國語的機會,甚至為了知識的需要,也可以在此 獲得滿足這所學校不但佔有其地位,而且丹麥人民可以表達心聲它又可以 培養丹麥的公民,以及國王的忠告者 」 (註八)民眾高等學校是一種新的陶冶形式在教學上,因為它不再以外國語為學 習的語言,而是以「生活的語言」為學習的語言,不再以死的書本知識為學習 的教材,而是以體驗生活及啟發心靈做為內容並且在學校行政方面採取互提 建議及共同決定的方式,這是一種民主方式葛龍維的奮鬥是在將民眾高等學 校建立成一所「人文主義的學校」 (humanistische Schule) ,具有以人為主之 人文精神的學校,而不再邁上拉丁文學校的路途 二、民眾教育的新取向丹麥的民眾教育,對教育而言,是一種「新取向」 (neue Richting) 民眾 高等學校教育思想的起源為:在丹麥,早期為政治腐敗、農村經濟危機、文化 支離破碎、社會急劇的轉變葛龍維為了拯救以上的危機,採取文化的路子, 再配合政治與經濟來革新,此稱為「新取向」 葛龍維認為理性主義與過分的主知主義,容易造成人們「生活的疏離」 (Lebenfremd) 。
於是他在找尋丹麥的民族感情與北歐的歷史意識,使廣泛的民 眾都能作新的體驗(註九) 也就是說,葛龍維的民眾高等教育的思想,是從 「民族感情」與「歷史意識」為出發點,然後再從生活中去體驗這兩方面的價 值 (一)新取向所採取之教育目的丹麥民眾高等學校在「新取向」方面所訂定之教育目的為:使離校之青年 人或成年人有長期接受教育的機會,尤其是在農村地區生活的青年人或成年人 為然在課程方面則分為:職業課程、公民課程、生活課程等三方面,使參與 的人能夠獲得基本知識、職業能力此外,並輔以音樂與文學,在活動方面與 課程配合,能達成交互作用(註一O) 葛龍維之所以採取以上的目的,是在增強「民族意識」與「歷史意識」 關 於這一點,後來對北歐的民眾高等學校教育運動發生很大的影響丹麥民眾高等學校教育,安排有實際的教育目的,其主要的作用在於迅速 建立「新的浪漫主義的精神」 (neuromantischer Geist) ,並對「家庭式的民眾 高等學校」 (Heinvolkshochschule)提高要求,這種要求便是民主化德國教 育家霍爾愛(Anton Heinrich Hollinann)在其「丹麥的民眾高等學校」 (Die Danische Volkshochschule) (一九 O 九)一文中,認為葛龍維是從文化批判的 觀點,去探討丹麥人的「思想財」 (Gedankensguter) ,並促使民眾高等學校在 大城市設立,在當時是民主的更新,在矯正理性社會所帶來的錯誤而產生的危 機(註一一) 。
霍爾愛又認為民眾高等學校是民主精神的基礎(見同註一一) ,因為在歷史 的發展過程中,丹麥是王國,民眾高等學校教育運動,便是促進政治束縛的解 放;在民眾高等學校的教導方式,受教者共同生活在一起,互相討論,這也是5民主的方式之一 (二)新取向之民眾高等學校教育功能民眾高等學校所包涵的教育功能甚為廣泛,最主要的是可提升每一個人的 品質,在教育發展方面有實際的可能性從丹麥社會歷史的背景去看農村的民 眾高等學校教育運動,它是成功的丹麥的民眾高等學校的嘗試,在實用和需 要方面,對農民的陶冶,一開始就邁進了一大步民眾高等學校教育的工作,在採取「新取向」的不久,其成效就逐漸顯示 出來,於是形成了民眾高等學校教育運動這種運動在教學方面是一種突破, 即以自由的方式來辦理民眾高等教育的工作,對成人教育的發展負起重要的責 任而且就參與民眾高等學校教育的成人而言,正是符合其期待與需要參、北歐的民眾高等學校教育北歐的民眾高等學校教育運動發生於一八七一年,是受了一八六四年丹麥 民眾高等學校教育運動的影響北歐指的是斯堪地那維亞國家,也就是斯堪地 那維亞國家倣效丹麥的民眾高等學校的模式,以從事民眾高等學校教育的工作北歐的民眾高等學校教育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