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石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hs****ma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65KB
约39页
文档ID:499194132
石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_第1页
1/39

石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县加快经济发展,增强发展后劲,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和谐社会建设、富民强县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第一章 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一、现实基础1.经济快速健康发展2006年至2010年,我县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56.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22.2亿元,年均增长13.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500元,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图1)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1.1:33.9:35.0调整为2010年26.3:37.7:36.0,经济结构继续优化规模工业产值由2005年20.9亿元增加到2010年95.7亿元 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8亿元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运行质量明显提升,发展实力显著增强已从注重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转变为既注重增长速度又注重提高增长质量和结构优化升级 图1石门县地区生产总值及年增长率(2006-2010)数据来源:石门县2006-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城乡建设协调推进城乡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

2006年至2010年,共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7亿元,交通条件、城镇建设得到改善,电力和通信保障能力得到提升农村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农林水事务支出占比由2005年的10.41%提高到2010年的25.64%,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由2005年的40145万元提高到2010年的84432万元,增幅达210.3%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脚步为支撑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3.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37.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17.8亿元,企业效益明显好转,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05年的49.5%增加到2010年的62.5%,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农业产业化取得新进展,畜牧、蔬菜、林果呈现规模化、特色化发展态势社会保障、就业、环境保护、农林水事务、城乡社区公共设施、交通运输等投入快速增长,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得到加强4.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2006年至2010年,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件数分别达到281和156,获各级科技成果奖励共计97项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毕业生升学率均达到100%。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6.05%,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到8.01万人,医疗保障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建设的投入力度,全县广播、电视、文化、体育、民政福利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全面进步,呈现出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生态县创建、人口和计划生育等工作成绩显著5.人民生活大为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8400元增加到2010年1529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2804元增加到2010年的4825元,实现了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图2)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38.1%下降为2010年的32.1%,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5的55%下降到2010年的51.4%,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图2石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06-2010)数据来源:石门县2006-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二、发展环境1.新阶段一是工业化迈入新阶段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的分析预测,我国将于2014年结束工业化中期阶段,2015年综合工业化指数将达到84.7,整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

按照人均GDP标准(2005年美元)和城市化率判断,石门县目前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预计2014年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二是城市化进入加速期依托工业的强劲发展势头以及对城镇化强有力的促进作用,石门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率现已达30.1%,预计2015年达到41%,城市化步入加速发展阶段三是经济发展迈向新台阶人均GDP水平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2010年石门县人均GDP不足3000美元,预计2015年人均GDP将超过5000美元,全县经济发展将登上新的台阶2.新机遇一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新机遇为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十二五”时期,国家将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和更有效举措,不断完善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更多倾斜布局重大项目,全面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作为西部边缘县与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石门可在政策性推助中谋求跨越式发展二是进一步落实中部崛起战略的新机遇2009年9月国务院批准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把深入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作为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方针、作为国家“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规划明确提出建设“中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必将带动中部农业、装备制造业、能源工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等相关行业加快发展,为石门县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打开更多新的产业成长空间。

三是推进“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发展的新机遇《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协调渝鄂湘黔四省市毗邻地区成立“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促进经济协作和功能互补,加快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石门县作为武陵山地区的东部门户,是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重要成员,充分利用协作区构建的先期契机与特惠扶持政策,有利于壮大既有优势,实现后发赶超四是“3+5”城市群建设及武汉大经济圈辐射的新机遇十二五”期间,省域“3+5”城市群建设将从长株潭极核中心向集群延展地区推进,常德市被赋予承担次中心的城市职能处于湘鄂西边际交界区的石门县,将成为对接长株潭3+5城市群与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门户要地,随着出境交通条件的日益改善,通过积极吸纳、集聚内陆边界腹地资源,有利于石门加速成长为湖南西北边际重要节点型门户城市,促进县域经济社会的超常发展3.新挑战石门作为内陆山区县,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在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将面临严峻挑战一是基础设施薄弱由于历史欠账过多,公共投入供给与需求之间严重不平衡,加之投入成本高,比较效益低,制约社会资本投入的增长,使得公路、城建、农田水利、电力、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特别是公路交通状况发展滞后。

整体交通运输网络布局也不尽合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二是县域差异较大受自然地理条件、历史等诸多因素制约,从经济总量、工业化水平、农民收入和基础设施等方面来看,西北山区仍然相对落后,全县8.4万名贫困人口绝大多数集中在西北山区,山区发展水平与县城周边地区的差距在扩大区域内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非均衡发展,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本区域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的进程三是生态环保艰巨由于石门县工业主要是资源加工型工业,全县103家规模企业中,煤炭、石膏、矽砂等资源型企业占到42家,且大部分处于“以资源换增长”的粗放型阶段长期积累的环境矛盾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陆续出现随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污染物产生量还会增多,而保护环境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三、总体要求1.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跟省委省政府“四化两型”战略部署,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现代常德、幸福家园”的战略构想,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以跨域经济协作区建设为契机,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为重点,把精深开发特色资源、加速优势产业成长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有效途径,把重大投资、重大项目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坚定不移地推进项目建设、交通建设、作风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服务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提升社会事业发展绩效、民生保障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创建现代石门、活力石门、生态石门。

2.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改善民生把解决贫困问题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切身的民生问题——坚持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以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为前提,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发展循环经济为切入点,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坚持统筹兼顾,突出战略重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发展巩固和提升粮食、能源原材料、现代装备制造和高技术产业基地地位,培育形成经济增长极,发展壮大整体实力——坚持改革开放,强化经济协作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着力构建富有活力、透明高效、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合作机制,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3.战略定位——湘鄂西中心城市发挥县域区位、资源优势与产业基础潜能,大力推展“四化两型”进程,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加速常德市经济次中心、澧水流域教育中心、医疗中心、全国动植物物种保护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建材能源基地建设,打造居于湘西北和鄂西南边际地区的中心城市——区域交通物流枢纽随着运(城)石(门)铁路的修建,石门出省通达性明显改善,将形成贯通东西南北的重要节点型铁路交通枢纽。

充分利用县境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运输网络优势,实施点轴开发,加快现代物流体系与基础设施建设,激活湘鄂边界综合性物流运输、商品配送与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构建辐射泛湘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物资储备基地与商流中心——生态休闲旅游名县以夹山寺—蒙泉水库—皂角湖(皂市水库)—壶瓶山为主轴,加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功能设施建设,营建以闯王禅隐、茶禅祖庭为特色的夹山景区,以高峡平湖、温泉古镇为特色的皂角湖景区,以大峡谷、大森林、大瀑布、大氧吧为特色的壶瓶山景区,旅游产品特色化、旅游服务国际化、旅客进出便利化、生态环境优美化,强力提升景点知名度与品牌美誉度,成为在业界具有强势影响力与市场竞争力的避暑休闲度假胜地四、发展目标到2015年,努力实现以下目标:——经济建设目标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发展方式明显转变,质量和效益有较大提高,整体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到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财政收入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生态建设目标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到0.9吨标煤,能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万元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20m3以内,水资源利用更加集约;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量持续下降,耕地保有量保持稳定;防洪体系基本形成,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森林覆盖率达到并保持75%以上——社会建设目标科技服务明显改善,教育事业得到均衡发展,城乡公共卫生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城乡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形成系列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县城创建成果巩固全县文明行业创建覆盖面达100%,新创一批全国、全省、全市文明单位、生态乡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8‰——文化建设目标建成高标准文化馆、剧场、露天文化广场、博物馆、电影院、广播电视台综合演播厅,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所有乡镇有综合文化站,功能设施达到国家要求;95%以上的行政村、社区有文化活动室,并配备文体设施新建或改扩建的城市小区、广场及公园都要有与其配套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