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神经递质和受体

ni****g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3.64MB
约89页
文档ID:579952530
神经递质和受体_第1页
1/89

三、神经递质和受体三、神经递质和受体 Ø 神经递质神经递质 NeurotransmitterØ 神经调质神经调质 NeuromodulatorØ 受体受体 Receptor———化学性突触传递的中介物质和相关结构化学性突触传递的中介物质和相关结构 基本概念基本概念神经递质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 NT)概念:概念: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能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上的能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上的受体,并在受体,并在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产生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递物质一定效应的信息传递物质 递质的鉴定递质的鉴定①①突触前神经元中合成突触前神经元中合成②②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③③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④④存在有使其失活的机制存在有使其失活的机制⑤⑤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 递质和调质的分类递质和调质的分类按分泌部位按分泌部位 按化学性质按化学性质中枢神经递质中枢神经递质外周神经递质外周神经递质胆碱类胆碱类胺类胺类氨基酸类氨基酸类肽类肽类嘌呤类嘌呤类脂类、气体类等脂类、气体类等 S胆碱类胆碱类: AChS胺类胺类: Dopamine (DA), Noradrenaline(NA,,NE), Adrenaline(Adr,E), 5-HT, histamine (HA)S氨基酸类氨基酸类: 兴奋性:兴奋性:谷氨酸谷氨酸(Glu), 门冬氨酸门冬氨酸 (Asp) 抑制性:抑制性:甘氨酸甘氨酸(Gly), γ–氨基丁酸氨基丁酸 (GABA)S肽类肽类: VP, 阿片肽,脑-肠肽,阿片肽,脑-肠肽,AngII 等等S嘌呤类嘌呤类: 腺苷,腺苷,ATPS气体气体: NO,,COS脂类脂类: 花生四烯酸及其衍生物花生四烯酸及其衍生物 递质共存(递质共存(coexistence):): 一个神经元内可以存在两种一个神经元内可以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神经递质或调质,或两种以上的神经递质或调质,末梢可同时释放两种或两种以上末梢可同时释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的递质意义:在于协调某些生理功能意义:在于协调某些生理功能 递质共存现象 受体受体(Receptor)ª受体受体(receptor): 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发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发生特异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生特异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ª 配体配体(ligand):能与受体结合的化学物质:能与受体结合的化学物质u激动剂激动剂(agonist):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产生生: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产生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物效应的化学物质u拮抗剂拮抗剂(antagonist):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不产: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不产生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生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 受体特性受体特性: :ª结合的特异性:结合的特异性:ª选择的相对性:选择的相对性:ª结合的可逆性;结合的可逆性;ª亲和性亲和性n上调上调(up regulation)::反应性反应性↑(致敏现象)亲和力或受体数目(致敏现象)亲和力或受体数目↑;;n下调下调(down regulation)::反应性反应性↓(脱敏现象)亲和力或数目(脱敏现象)亲和力或数目↓ 受体的分类受体的分类ª分布部位分布部位ü 突触前受体突触前受体 突触后受体突触后受体ª生物效应生物效应ü离子通道型受体(促离子型受体,离子通道型受体(促离子型受体,ionotropic receptor))üG蛋白耦联受体(促代谢型受体,蛋白耦联受体(促代谢型受体,metabotropic receptor))ª结合递质结合递质ü胆碱能受体胆碱能受体(N、、M)ü肾上腺素能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α、、β)ü5-HT受体、氨基酸类受体等受体、氨基酸类受体等 周围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的递质和受体的递质和受体-胆碱能纤维胆碱能纤维-肾上腺素能纤维肾上腺素能纤维 乙酰胆碱及其受体乙酰胆碱及其受体Acetylcholine is the first discovery neurotransmitterLoewi’s experiment (1921,1926) 外周胆碱能纤维外周胆碱能纤维胆碱能纤维:神经末梢释放胆碱能纤维:神经末梢释放ACh作为递质的纤维作为递质的纤维分布分布ª自主神经节前纤维自主神经节前纤维ª大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大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ª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汗腺和骨骼肌舒血管)(汗腺和骨骼肌舒血管)ª运动神经纤维运动神经纤维Important 毒蕈碱受体毒蕈碱受体(阿托品)(阿托品)muscarinic receptor((M-受体受体,,G-蛋白耦联-蛋白耦联受体,受体,M1~M5)烟碱受体(烟碱受体(筒箭毒筒箭毒))nicotinic receptor((N-受体受体,配体门控通,配体门控通道)道)N1,,神经元型烟碱受体(神神经元型烟碱受体(神经节前-后,经节前-后,六烃季胺六烃季胺))N2,肌肉型烟碱受体(神经,肌肉型烟碱受体(神经-肌肉接头,-肌肉接头,十烃季胺十烃季胺))•心脏抑制心脏抑制•平滑肌收缩平滑肌收缩•消化腺分泌消化腺分泌•汗腺分泌汗腺分泌•骨骼肌血管舒张骨骼肌血管舒张•脑神经元脑神经元Important 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儿茶酚胺类儿茶酚胺类Catecholamine :含有邻苯二酚基本结构:含有邻苯二酚基本结构的胺类的胺类u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 NA, norepinephrine NE): u肾上腺素肾上腺素 ((Adrenaline Adr, epinephrine E)u多巴胺多巴胺(Dopamine DA) 外周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外周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n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以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以NE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

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n外周外周NE能纤维: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除支配汗腺和能纤维: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除支配汗腺和骨骼肌血管纤维)骨骼肌血管纤维)Important 肾肾上上腺腺素素能能受受体体  1 1 兴奋兴奋 皮肤、肾、胃肠血管平滑肌皮肤、肾、胃肠血管平滑肌 2 2 突触前膜,突触前膜, 减少递质释放减少递质释放  1 1 兴奋心脏兴奋心脏 2 2 抑制,抑制,骨骼肌、肝脏血管骨骼肌、肝脏血管平滑肌舒张平滑肌舒张 3 3 脂肪分解脂肪分解 adrenergic receptor a a receptor b b receptor isoform a a 1 a a 2 b b 1、、 b b 2、、 b b 3 agonist NA >A >ISO ISO>A>NA antagonist Phentolamine (酚妥拉明酚妥拉明) a a 1::prazosin (哌唑嗪哌唑嗪) a a 2::yohimbine (育亨宾育亨宾) Propranolol (普萘洛尔普萘洛尔) b b 1::atenol (阿提洛尔阿提洛尔) b b 2::butoxamine (丁氧胺丁氧胺) 中枢神经系统的递质和受体中枢神经系统的递质和受体ü乙酰胆碱及其受体乙酰胆碱及其受体ü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ü多巴胺及其受体多巴胺及其受体ü5-5-羟色胺及其受体羟色胺及其受体ü组胺及其受体组胺及其受体ü氨基酸递质及受体氨基酸递质及受体ü肽类递质及受体肽类递质及受体ü其它递质、受体系统其它递质、受体系统 乙酰胆碱及其受体乙酰胆碱及其受体胆胆碱碱能能神神经经元元*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丘脑后腹侧特异性感觉投射神经元丘脑后腹侧特异性感觉投射神经元*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尾核、壳核、苍白球尾核、壳核、苍白球*边缘系统(梨状区、杏仁核、海马)边缘系统(梨状区、杏仁核、海马) 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上行部分--大脑皮层、边缘前脑、下丘脑上行部分--大脑皮层、边缘前脑、下丘脑支配低位脑干部分--低位脑干支配低位脑干部分--低位脑干下行部分--脊髓后角胶质区、侧角、前角下行部分--脊髓后角胶质区、侧角、前角纤纤维维投投射射部部位位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以:以NE作为递质的神经元作为递质的神经元 肾上腺能神经元:肾上腺能神经元:以以E作为递质的神经元作为递质的神经元 四、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四、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反射反射(reflex):在在CNS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 应答反应。

应答反应反射弧反射弧(reflex arc)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和基本单位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和基本单位反射分为:反射分为: 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 条件反射(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 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形成形成 生来就有生来就有 后天获得后天获得反射弧反射弧 简单固定简单固定 复杂多变复杂多变中枢中枢 皮层下中枢皮层下中枢 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性质性质 低级低级 高级高级数量数量 有限有限 无限无限意义意义 初步适应初步适应 高度适应(灵活、预见)高度适应(灵活、预见) 反射的中枢控制:反射的中枢控制: 适宜刺激适宜刺激感受器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入神经反射中枢反射中枢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效应器内分泌腺内分泌腺效应器效应器激素激素高级中枢高级中枢整合整合 1.1.单线式联系单线式联系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2.2.辐散式联系辐散式联系 ((DivergenceDivergence))多见于感觉传入通路多见于感觉传入通路⑴⑴结构形式:结构形式: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分支与多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分支与多个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

个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 (2) 意义意义:: a、使、使CNS内神经元活动能够集中;内神经元活动能够集中; b、使兴奋或抑制能在后一个神经元上发生整、使兴奋或抑制能在后一个神经元上发生整 合而及时加强或减弱合而及时加强或减弱多见于运动传出通路多见于运动传出通路(1) 结构形式结构形式:多个神经元与少数或一个神经元发生联系:多个神经元与少数或一个神经元发生联系 ª 结构形式:结构形式: 神经元间构成环路神经元间构成环路 ª结构形式:结构形式: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分支与多个神经元联系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分支与多个神经元联系 1.单向传布:.单向传布:2.突触延搁.突触延搁(delay)::0.3~~ 0.5ms.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突触传递的特征)突触传递的特征) 3.兴奋的总和:.兴奋的总和:时间性总和时间性总和(temporal summation)空间性总和空间性总和(spatial summation) 4.兴奋节律的改变:.兴奋节律的改变:反射活动中,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的冲动频率不同反射活动中,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的冲动频率不同 v多个多个synapsesv自身的功能状态自身的功能状态 6.后发放:.后发放:刺激停止,传出神经仍然发放冲动。

刺激停止,传出神经仍然发放冲动主要原因:神经元之间的环状联系以及中间神经元的作用主要原因:神经元之间的环状联系以及中间神经元的作用 5.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反射弧中最易发生疲劳的环节反射弧中最易发生疲劳的环节 ª突触后抑制(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 inhibition)) - 传入侧支性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afferent collateral inhibition) - 回返性抑制回返性抑制(recurrent inhibition)ª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 inhibition))中枢抑制中枢抑制 ü 结构基础:是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结构基础:是抑制性中间神经元ü 机制:机制: 兴奋冲动兴奋冲动抑制性中间抑制性中间N元元释放抑制性递质释放抑制性递质突触后突触后N元产生元产生IPSP突触后突触后N元发生抑制元发生抑制ü分类:分类:①①侧支性抑制侧支性抑制: :②②回返性抑制回返性抑制: :突触后抑制突触后抑制: 兴兴 奋奋 冲冲 动动 传传 入入侧支兴奋侧支兴奋抑制性中间抑制性中间N元元抑制性中间抑制性中间N元释元释放抑制性递质放抑制性递质抑制另一抑制另一N元元突触后膜产生突触后膜产生IPSP 传入侧支性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 : 意义意义:调控其它调控其它N元,以便元,以便 活动协调同步。

活动协调同步兴奋一兴奋一N元元突突触触后后膜膜产产生生EPSP 回返性抑制回返性抑制: : 意义意义:调控调控N元本身,使其活动及时终止元本身,使其活动及时终止N元兴奋冲动沿轴突传出元兴奋冲动沿轴突传出侧支兴奋侧支兴奋抑制性中间抑制性中间N元元抑制性中间抑制性中间N元元释放抑制性递质释放抑制性递质原兴奋的原兴奋的N元抑制元抑制突触后膜产生突触后膜产生IPSP兴奋效应细胞兴奋效应细胞突突触触后后膜膜产产生生EPSP 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 inhibition)) ⑴ ⑴ 结构基础结构基础: : 轴轴- -轴轴- -胞串联突触胞串联突触 ⑵ ⑵ 概念:概念: 通通过过改改变变突突触触前前膜膜电电位位使使突突触触后后神神经经元元兴兴奋奋性性降降低低的的抑制称为突触前抑制抑制称为突触前抑制 ----广泛存在于机体的感觉传入途中广泛存在于机体的感觉传入途中⑶⑶ 意义意义: 可将各种不必要的或非主可将各种不必要的或非主要的信息,在传入途中即被抑要的信息,在传入途中即被抑制掉,进而保证了重要信息上制掉,进而保证了重要信息上传到高级中枢,使个体的思维、传到高级中枢,使个体的思维、注意力、精力得到高度集中。

注意力、精力得到高度集中 ⑷ ⑷ 机制:机制:先刺激轴先刺激轴B B轴轴B兴奋释放递质兴奋释放递质(GABA)轴轴A部分去极化部分去极化(Cl-电导电导↑)在此基础上再刺激轴在此基础上再刺激轴A A轴轴A产生产生AP幅度幅度↓轴轴A Ca2+内流量内流量↓轴轴A A释放递质量释放递质量↓↓胞胞CEPSP幅度幅度↓胞胞C C不易达到阈电位而抑制不易达到阈电位而抑制BACC实验实验A:刺激轴突:刺激轴突A时,胞时,胞C产生产生 10mV的的EPSP;;实验实验B:先刺激轴突:先刺激轴突B,再刺激轴突,再刺激轴突A 时,胞时,胞C产生产生5mV的的EPSP 先刺激轴先刺激轴B B轴轴B兴奋释放递质兴奋释放递质(GABA)轴轴A上的上的GABAB受体受体轴轴A A上上K K+ +通透性增加通透性增加轴轴A产生产生AP时程时程↓轴轴A Ca2+内流量内流量↓轴轴A A释放递质量释放递质量↓↓胞胞CEPSP幅度幅度↓胞胞C C不易达到阈电位而抑制不易达到阈电位而抑制轴轴B兴奋释放递质兴奋释放递质轴轴A上相应的受体上相应的受体轴轴A内递质的释放对内递质的释放对Ca2+敏感性敏感性↓特征:是去极化抑制特征:是去极化抑制 分为:分为: 突触前易化可以定义为相继的神经冲动触发突触前末梢递质突触前易化可以定义为相继的神经冲动触发突触前末梢递质释放量增加,导致突触后电位幅值加大。

释放量增加,导致突触后电位幅值加大机制:机制: 某些因素某些因素→突触前突触前AP时程时程↑→Ca2+内流延长、增多内流延长、增多→递质释放递质释放↑→去极化去极化↑ →EPSP↑如:如:5-TH引起引起K++通道磷酸化而关闭,动作电位复极延长通道磷酸化而关闭,动作电位复极延长Postsynaptic facilitation(表现为表现为EPSP总和)总和)Presynaptic facilitation中枢易化中枢易化 小结:小结:神经元的信息传递神经元的信息传递n化学性突触传递:化学性突触传递: 定向定向 非定向:曲张体非定向:曲张体n电突触:缝隙连接电突触:缝隙连接 定向的化学突触传递定向的化学突触传递S结构、分类结构、分类S传递过程:电(传递过程:电(AP))-化学(递质)化学(递质)-电(电(PSP))SPSP: EPSP, IPSPS传递特征传递特征S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总和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总和S中枢抑制:突触后抑制:传入侧支抑制,回返抑制中枢抑制:突触后抑制:传入侧支抑制,回返抑制 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抑制S中枢易化:突触后易化,突触前易化中枢易化:突触后易化,突触前易化S神经递质和受体神经递质和受体小结:小结: 再再 见见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