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史量才和《申报》

人***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9.50KB
约6页
文档ID:509325204
史量才和《申报》_第1页
1/6

报业巨子史量才史量才,从他与《申报》结缘的那天起,就注定了他这一生的事业上的辉煌,也注定了《申报》将走向更高的历史高度于是,研究《申报》就不能不提史量才,探究史量才也离不开对《申报》的参考《申报》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是一份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性报纸《申报》的创办人是同治初年来华经营茶叶和布匹的英国人安纳斯托美查(E.Major)由于在中国待久了,美查对中国情形熟悉,学会了中国语言、文字在生意不好时,美查决定改营办报1871年美查和他的三位友人,以每人出股银400两,合计1600两作为股本,创办了《申报》美查根据生意场上的经验,深知要使华文报纸得以生存和发展,在内容上就必须符合华人的要求因此,他嘱咐馆内同事说:“这报是给华人看的,文字应从华人方面着想《申报》创立后,美查颇信任华人,并放手让他们去做面对一种新创的新闻纸事业,在几位主笔和馆内人员的努力下,《申报》从形式到内容不断改进,很快战胜了它在上海的竞争对手《上海新报》和其它华文报,销量从初创时的600份,到1889年美查离开时,增加到6000份取名《申报》,源于民间喜用“申”字来代表上海美查也知道,若把这张新办的报纸冠上“申”字,一看就知道是上海办的报纸,故正式名谓《申江新报》,缩写为《申报》。

初办时《申报》每两天出一刊,从第五号起每天出版(星期日休刊)《申报》曾用过中国毛太纸、赛连纸、机制油光纸和竹连纸印刷,都是单面印,每张8版,每版长宽各约9英寸1909年起开始使用新闻纸两面印刷将天下可传之事,通播于天下”如果用现代的眼光看《申报》的创刊号,它从形式到内容都显得稚嫩全部八个版面称得上新闻的只有一篇,另一篇转载港报的内容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地址,算不上是新闻但这并不影响《申报》创刊号的主要目的,即以“本馆告白”和“本馆条例”来公布主人办报纸的宗旨、方针以及稿约和广告经费等重要内容其要点可概括如下:1、当代有许多可以作传的事情,湮没不彰,原因是没有很好地加以记载中国的古笈虽有记载,但都是前代的事情,且文辞高古,一般百姓看不懂2、古笈中虽然也有稍为通俗的书籍,小说,博物志等,但是有些内容荒诞无稽,只能作为文人的清谈材料,不能雅俗共享3、现在的新闻纸所刊出的文章,事情简而能祥,文字通俗,不仅士大夫欣赏,即使工、农、商贾皆能通晓4、新闻纸内容,有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以及一切可惊可喜之事5、有了新闻纸才能将天下可传之事,通播于天下,使人们不出户庭而知天下之事。

6、条例申明:报纸零售和整批的手续及价格;欢迎投稿,不需付费;刊登告白(即广告)的手续及付费办法规定西人的广告费比华人的加倍)由以上可见,《申报》开宗明义,以一般百姓为读者对象,使得一些普通的中国人开始知道读报,也使得一大批中国人从懂得读报的第一天起,就是《申报》的读者1905年、1911年和1932年,《申报》因“世势日进,人事日繁”,而进行了几次大的改革,整顿和调整过时守旧的做法,拟定新的办报宗旨和工作方针,力图顺应历史潮流,“以肩荷社会先驱和推进时代的责任,使社会进入合理的常轨,并民族臻于兴盛与繁荣”1932年的新编辑政策公布在该报60周年时评栏上,读后使人有耳目一新,与时俱进的感觉副刊“自由谈”堪称现代文学史《申报》除刊登国内外重要新闻、通讯,发表著名人士文章、宣言之外,还增加篇幅辟出专栏和副刊,如“经济专刊”、“教育消息”、“商业新闻”“科学周刊”、“通俗讲座”、“医学周刊”、“电影专刊”以及“读者顾问”、“图画周刊”和副刊“自由谈”等在所有的副刊、专栏中,以副刊“自由谈”的影响最大,历史也较长,以至于有人说,谈中国现代文学史就不能不谈《申报》的副刊“自由谈”自由谈”在1911年8月24日创刊,至1949年5月停刊,共出了39年。

开始的内容,刊登记叙风花雪月、奇闻轶事、诗词歌赋的文章以及小说连载1932年有中国报业巨擘之称的史量才(时任《申报》总经理),改组“自由谈”,聘请留法回国的黎烈文任主编,约请鲁迅和茅盾两大名家,以千字左右的杂感文刊登在“自由谈”上此举引来许多老作家和左翼青年作家撰稿投登陈望道、夏丐尊、周建人、叶圣陶、老舍、沈从文、郁达夫、巴金、张天翼等都寄上作品,章太炎、柳亚子、吴稚晖也为“自由谈”写过文章一时间“自由谈”的内容五光十色、热闹活泼,除杂感外,还有散文、随笔、游记、速写、小考证、读书记、文艺评论、科学小品和短篇翻译等,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每天一篇针对时局形势、社会风尚习惯而写的议论性杂感“花边文学”,如瞿秋白与鲁迅合作发表的《儿时》、《〈子夜〉和国货年》等由于执笔人多,文章尖锐活泼,有针对性,使“自由谈”在当时起到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不仅如此,以它为平台,“自由谈”还培养出一批文学界的新人,如姚雪垠、刘白羽、周而复、林娜(司马文森)、柯灵、黑丁、荒煤、罗洪等,他们纷纷携笔登台,在“自由谈”上试练笔墨,磨砺作品日伪和国民党致其死命《申报》一生服务于社会,也随着人与社会的变化、动荡而变迁、浮沉1909年《申报》由美查公司转入国人之手。

买办席子佩接手后,由于经营不善,于1912年5月转让给张赓、史量才、应季中、赵竹君等5人,由史量才任总经理此后二十余年,史量才作为中国最大的报业资本家,孜孜于经营《申报》他网罗人才,改进业务,设立分馆,扩大消息来源和广告范围,修建五层大厦,购进新式印刷机,使《申报》销量大增,到926年日出报14万多份,与另一份《新闻报》一起成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两家报纸之一1934年11月13日,史量才因倾向进步,主张抗日,不受国民党的驾驭或羁縻,被蓝衣社特务刺杀在沪杭公路上之后,其子史咏赓继承父业,迫于当时的形势,《申报》的言论态度又趋向保守,相关的各项社会文化事业如出版《申报年鉴》、《申报丛书》、《中国分省地图》等,以及由李公朴和艾思奇等人主持举办的“申报流通图书馆”、“申报新闻函授学校”和申报妇女补习学校”等被迫中断或改弦更张1937年八一三”以后,上海沦陷,《申报》因抗拒日方新闻检查自动停刊后又转移到汉口、香港出报,至1938年10月又迁回上海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申报》由日本海军报道部接收并改组,成为日伪控制的喉舌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申报》作为敌产”被国民党接收,由国民党“CC组织在上海的负责人潘公展任社长兼总主笔,陈布雷的兄弟陈训口任总经理兼总编辑。

1949年5月27日,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的枪炮声渐渐息去,《申报》以“沪杭甬路全线打通慈溪宁波均告解放本市苏州河北亦以肃清”为标题终刊结束至此,后人有结论作如下诉说:《申报》这个中国报业的长者未得善终,是日伪和国民党先后绑架致其死命的时移世易,征途回首,许多史事真伪混杂,似真似假不管人们的感觉是赞叹,还是惋惜,是颂扬,还是鄙夷,那毕竟是中国人的来处,是起步之点,也是我们曾经走过的道路寻迹《申报》、了解历史,是为了借鉴;借鉴历史是为了翻过旧页,迎来新的一页《申报》于1949年5月停报《申报》虽停刊,但其开创性与其历史作用却是值得我们学习探讨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由中国人主执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申报》对新闻业务进行的改革:一是发表政论文章报纸的言论要“有系乎国计民生”,要“上关皇朝经济,下知小民稼穑之苦”二是改革新闻报道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日本侵略台湾,美查为了了解事实真相,派人去台湾采访,这是上海中文报纸中军事通讯的开端,也是《申报》重视新闻真实性的反映其次是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连续三年报道“杨乃武冤案”,这是当时中文报刊中最早最长的连续报道,最后披露了冤案的真相三是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四是经营副业①创办文艺杂志;②出版白话新闻报1876年《申报》创办了通俗易懂的白话小说《民报》这是我国最早的白话报刊③编印画报1877年《申报》出版了《瀛寰画报》此外,《申报》馆还开办了江苏药水厂,肥皂厂等,并由此在1889年组成“美查有限公司”,总资产达白银30万两,超过创刊基金180多倍,实现了美查的“赢利”的目的《申报》创办于1872年4月30日历经了清朝同治、光绪和宣统三个朝代,又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各个历史阶段,至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时停刊1982年上海市委和市出版局做出决定,委托上海书店以影印的方式保存并出版全套《申报》<为何下如此大的气力保存《申报》?寻其原因,一是完整存世的《申报》仅有一套,不成套的大都已纸质松脆,风化发黄,很难翻检;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申报》不仅是中国最早出版的报纸之一,还因为它堪称中国近代史史料之宝库历经三个朝代的史料宝库在《申报》生存的78年间,除历经了清朝同治、光绪和宣统三个朝代,世界还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发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俄国十月革命,发生了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以及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和四一二”叛变等重大历史事件。

此外,还有许多市井琐闻和社会事件,如晚清四大奇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杨文道冤狱案等因此,以新闻、评论、广告为内容的报纸,不管其记载是有意还是无意,观点是否客观、公正,但以文字记录下丰富的史料素材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再以出版业和货币制度为例中国的出版印刷事业是怎样发展的?哪一家印刷所、书局何时开张,如何演变?官方和民众对出版业的态度如何?出版过哪些书刊?历年货币的变化,物价的涨落,外国资本的进入,民族资本的兴衰,农业和手工业的凋敝等等,在《申报》的新闻和广告里都可以找到它们的源本和变故如此具有影响力的报纸在其发行时期曾受到过致命的打击,那就是史量才之死作为报社总经理的史量才在沪杭公路上被拦道的国民党军统特务赵理君、惯匪李阿大等凶手枪杀,遇难时54岁史量才(1880〜1934年),名家修,1月2日出生于江苏江宁县(今南京江宁区),九岁时(有说十四五岁)随父亲迁居松江府娄县泗泾镇,开设泰和堂中药店,遂入娄县籍早岁颖悟、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中秀才戊戌变法后,受维新思想影响,放弃科举,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考入杭州蚕学馆学习年假归里,与地方人士筹款,在泗泾创办养正小学堂蚕学馆毕业后,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上海创办女子蚕桑学校(后该校迁至苏州浒墅关)。

同时,又先后在南洋中学、育才学堂、江南制造局兵工学堂、务本女校任教,并与黄炎培等发起组织江苏学务总会为反对清廷向列强借款筑路,参加收回路权运动,被举为江苏铁路公司董事,曾亲至石湖荡桥梁工地现场擘画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任《时报》主笔辛亥革命爆发后,参加江苏独立运动,响应革命,曾清理江海关财务,后被选为江苏省议会议员1912年秋天,在社会急剧转型之际,三十二岁的史量才得到张謇等实业家的支持,以十二万元从席子佩手里买下了已有四十年历史的《申报》(当年9月23日订约,10月20日正式移交),从此踏上办报之路,开创了一生的事业他毕业于杭州蚕桑学堂,在上海创办了蚕桑女子学校,曾在《时报》做过兼职和专职编辑,接触过近代报业正是他将《申报》发扬光大,发展成中国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在百年报业史上放射出夺目的异彩民国五年(1916年)还清了张謇等在《申报》中的股款,从而使《申报》摆脱了张謇等影响自任总经理,开始对版面内容有所改变《申报》以采访国内外大事和社会新闻为主要内容,对时政不时发出批评,如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为了扩大销路,史量才招罗了一些鸳鸯蝴蝶派的文人,为他主持副刊“自由谈”,连载了不少才子佳人的小说。

在他的苦心经营下,《申报》销路达增,史量才在报界的威望也不断提高,1927年,他又收买了《新闻报》股权,成为上海报业大王他凭借在报界的实力,向其他产业发展,1921年,参加创办中南银行,还发起设立民生纱厂,帮助扩大五洲药房,协助复兴中华书局史量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