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音乐”元素在筝曲《乡韵》中的运用音乐学专业 学生:郭郁菁 指导教师:邓婷摘 要:秦腔是起源于我国陕西一带西北地区民间歌舞,在民间音乐中生长起来的一种我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通过广泛流传逐渐演变成不同流派秦腔剧目繁多,内容多以表现民间生活和历史事件秦腔唱腔分为“板路”和“彩腔”两部分每部分又有“欢音”和“苦音”两种,其中“苦音”最能代表秦腔特色《乡韵》是陕西筝派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秦腔音乐”为元素创作通过分析乐曲中的“秦腔音乐”元素,可进一步了解陕西筝派的创作风格和演奏特点本文以陕西筝曲《乡韵》为视角,研究和分析“秦腔音乐”元素在陕西筝曲中的运用关键词:秦腔音乐;陕西筝曲;板式结构;欢音;苦音一、“秦腔音乐”释义秦腔是起源于我国陕西、关中一带西北地区的民间歌舞,在民间音乐中逐渐完善成我国最古老的民间戏曲之一本论文把与戏曲乐种秦腔相关的板式结构、调式音阶、特性音等音乐内容形式称为“秦腔音乐”史料记载,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1秦腔历史悠久,在人民的创造中逐渐成熟起来,别称有许多,如“秦声”、“西安乱弹”、“梆子腔”、“桄桄子”。
秦腔在陕西境内流传因方言、语调、民俗等因素的不同逐渐演变成四路,分别为:东路秦腔(即同州梆子)其特点为音调高亢,表演粗狂;西路秦腔(即西府秦腔)它的音乐细腻、平和婉转;南路秦腔(即汉调秦腔)情节发展跌宕,表演时动作幅度大,表情夸张;中路秦腔(即西安乱弹)音乐轻松欢快秦腔剧目繁多,内容广泛,题材丰富,取材多源自英雄传说、神话和民间故事,以反映历史、民间生活和爱情故事但因一直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播,没有规范记谱,剧目失散颇多,据统计仅留下3000多个秦腔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行每类又细分为多种,简称为“十三门二十八类”二、“秦腔音乐”元素特征笔者把“秦腔音乐”元素的涵盖分为板式结构、调式音阶、特性音——欢音和苦音三个部分进行陈述一)板式结构板式是中国音乐结构中特有的节拍名称,西方音乐中用“曲式结构”一词表示它用节奏、节拍、速度等音乐素材构成不同的板式名称在中国戏曲音乐中,以“板眼”作为节拍,强拍称为“板”,弱拍称为“眼”, 如四四拍指一板三眼速度则有快、慢之分秦腔中有六个基本板式:慢板,一板三眼,曲调婉转起伏性大,常用表现剧中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活动;二六板,一板一眼,多用于抒发情感和叙述事件,因速度不同分为慢二六、紧二六两种,在秦腔中最为常见;带板,有板有眼,常在戏剧的高潮处以节奏和速度的变化表现紧张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心情激动的状态,富于激情;二导板,多做为过渡句和引子使用;箭板和滚板,无板无眼,都只表达“苦音”一种情绪。
二)调式音阶在我国,虽然早就有了十二平均律的理论,但在传统音乐中,仍呈现以“五声”为骨干音,“二变音”为辅助音的五声、六声、七声等多种音乐形态下面本文将分析秦腔调式中的几种常见音阶1、五声调式音阶五声调式是由宫、商、角、徵、羽五个音构成,按纯五度关系排列而成的调式音阶,也称为“民族调式”简谱12356音阶名称宫商角徵羽谱例1:这句乐句由、宫、商、角、徵、羽五音构成旋律,乐句清晰分明结束音落于主音“宫音”,“角音”多次出现在强拍位置,与“宫音”构成大三度关系,确定该乐句为五声宫调式2、六声调式音阶六声音阶是在五声调式音阶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偏音“清角”或偏音“变宫”构成简谱123456音阶名称宫商角清角徵羽简谱123567音阶名称宫商角徵羽变宫3、七声调式音阶七声音阶在五声音阶基础上增加两个偏音形成三种不同音阶,在秦腔中运用最为广泛1)雅乐音阶,又称古音阶简谱123#4567音阶名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2)清乐音阶,又称新音阶简谱1234567音阶名称宫商角清角徵羽变宫(3)燕乐音阶,又称俗乐音阶简谱123456♭7音阶名称宫商角清角徵羽闰(4)秦腔中的中立音阶除以上三种传统音阶外,近些年来乐学理论家们提出“中立音阶”。
中立音,是清乐音阶、雅乐音阶、燕乐音阶中没有的音级,但它却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实践意义……其音律高于清角二低于变徵者可以称为‘中立清角’记作‘↑清角’(↑fa);高于闰而低于变宫者可以称为‘中立变宫’记作‘↓变宫’(‘↓si’),二者通称为‘中立音’,有中立音组的音阶可称为‘中立音阶’2简谱123↑456↓7音阶名称宫商角中立清角徵羽中立变宫秦腔中欢快的音调多用五声,哀愁苦楚的音调多用七声,加强偏音在旋律中强排位置的使用可让旋律更加丰富感人在多种音阶调式中秦腔音乐的旋律特点为:上行跳进,下行级进上下行音级的交替与不同调式的使用,使得秦腔音乐风格鲜明地变表现出来三)特性音——欢音和苦音欢音,又称花音,用以表现活泼、矫健、愉快、明朗等情绪欢音的特性音为主音上方大二度音La和下方小三度音Mi苦音,或称哭音,旋律中强调偏音的使用苦音的特性音为主音上方小三度音降Si,下方大二度音Fa苦音独特之处在于Fa、降Si的音高是可变化的,不能用固定的音高位置或音阶名称来确定这两个音,上文中的中立音阶正是对这两个音的解释欢音和苦音通过使用不同的特性音改变其调式的性质并交替和连接使用,使“秦腔音乐”更具独特性三、作品“秦腔音乐”元素涵盖(一)《乡韵》背景分析《乡韵》是作曲家周煜国先生创作的古筝独奏曲,后因乐曲经常与其他民族乐器协奏,被改编成古筝协奏曲《云裳诉》,用钢琴与其协奏。
乐曲背景改编成唐玄宗与杨贵妃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标题的互换扩充了乐曲结构,扩展了乐曲音乐形象,增强了古筝与钢琴的表现力古筝独奏曲《乡韵》以“秦腔音乐”为素材,创作手法简练,旋律歌唱性强,优美生动,创作手法简练,音区跨度宽广,情绪跌宕起伏,使得这首乐曲成为陕西筝派的代表曲目之一二)作品“秦腔音乐”元素分析笔者认为,这首乐曲展示了“秦腔音乐”元素中的曲式结构、调式调性、特性音于作品中1、曲式结构《乡韵》曲式结构为散板(引子)——慢板——快板——散板(尾声)引子:乐曲初始之际即情绪激昂,慢起渐快的速度布局使得作品一气呵成,淋漓尽致地体现出秦腔慷慨激昂的音乐特点慢板:旋律哀怨委婉,↑Fa和↓Si的使用表现出秦腔苦音特征,慢速的线性旋律变化使音乐倾向声腔化,体现筝乐的韵味快板:运用陕西筝曲中特有的大指快速双劈技法,加上富有动感的节奏,将音乐推至高潮尾声:主题以变奏方式再次响起,与引子相互呼应,统一全曲2、调式调性本曲为G徵七声调式慢板段为G徵七声调式,旋律细腻绵长,极富“秦腔音乐”音调特色快板段为C宫调式,节奏快速,旋律坚实有力3、筝曲中的特性音20世纪70年代初,潮州筝派著名演奏家高泽睿先生于在《略谈秦筝以韵补声》一文中提出了“以韵补声“的论点。
笔者认为“声”指旋律演奏,是表达音乐的基础,“韵”作为对“声”的补充与“声”相互作用,使筝曲声腔化Fa、降Si两音通过左手配合对琴弦一张一弛地用力,使琴弦紧张度有规则的变化而产生音高改变,使乐曲富有秦腔韵味作品中的↑Fa和↓Si都是通过左手的揉弦作韵表现出来的慢板中作韵时左手用力要沉稳放松,颤音带音头,Mi到↑Fa和La到↓Si做上下滑音处理快板中右手要求快速颗粒清晰均匀,左手不能因为速度加快而忽略作韵,以保证每一个音都展示出秦腔的特征4、作品结构分析下面将具体分析乐曲的音乐结构引子中(谱例2)相同的节奏型将骨干音fa、mi、re、sol运用变化重复的方式,做重音的强调,三次重复并且由慢渐快,由弱至强给音乐带来积极动势谱例2:慢板段再次变化重复主题乐思令旋律骨干音得到巩固和深化,紧凑的节奏型加之上下滑音的配合由快渐慢,形成了慢板与快板的过渡句快板段句式结构相对应,在保持主导乐思节奏基础形态上,进行模进重复带来旋律线的起伏波动如歌的过渡句(谱例3)将主题用右手长摇的方式再次变奏而出,再一次强化乐思,这一段相当于秦腔中的二导板传统的民乐表演与歌唱艺术的紧密联系决定了民族器乐的声腔化,这是中国传统艺术实践的成果。
谱例3:快板段通过重复的手法,通过模进推动乐曲情绪,十六分音符构成的整个乐段令气氛紧张有序右手将属和弦用扫摇的技巧进行和弦分解使得乐曲到达全曲高潮尾声通过对主题的变奏和再现,形成首尾呼应,节奏的紧凑及多变构成了主题的骨干旋律音,多处的左手做韵令音乐显得缠绵、委婉,这种深化主题的创作方式起到承上启下、统一全曲的功能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积淀深厚,秦腔流传两千多年,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戏曲之一,深刻的体现着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一带地区的曲艺文化精髓,多方面的反映了当地语言、歌谣、风俗习惯的文化产物陕西筝派作为古筝传统流派之一:风格激荡与细腻相结合,个性鲜明,“欢苦”结合的二变之音,左手大指按弦的频繁使用,其风韵格调再现了名副其实的秦声二者的拼接是对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这种植根于传统音乐文化,将本土文化传统作为其形式的文化支撑的作品,将是筝乐文化中的经久不衰的作品上世纪60年代著名陕西筝乐大师周延甲就一直倡导“秦筝”归“秦”,认为最早的筝乐是从秦地(陕西)开始,将秦腔、碗碗腔、迷胡、道情等一类的陕西音乐融入筝曲,这就是其所指秦腔音乐”元素在民族器乐作品中的渗透与运用,这类作品创作也会对“秦筝归秦”的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秦腔音乐”元素运用于筝曲中,与之相结合进一步发展的筝乐曲目,相信这类题材应是拓展筝乐曲库的重要手段之一,对继承和发展传统音乐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我国古筝演奏的发展也有巨大的影响力参考文献】[1]周世斌.21世纪高师音乐系列教材音乐欣赏[M].西南师范大学出社,2006[2]肖炳编.秦腔音乐唱板浅释[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3]焦文彬.秦腔史稿[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4]王学秀.秦腔戏散论[M].敦煌文艺出版社,1990[5]焦文斌.秦筝史话[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6]王正强.秦腔音乐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7]吕自强.秦腔音乐概论[M].太白文艺出版社,1997[8]王正强.秦腔词典[M].敦煌文艺出版社,1995[9]方智诺.21世纪高师音乐系列教材歌曲分析与写作[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2009[10]李伟.探索陕西筝曲音乐形态的美学意蕴[J].滁州学院学报,2006,(02)[11]王凯.浅论民族器乐演奏的美学问题[J].音乐天地,2009,(01)[12]张倩.陕西筝曲的创作与发展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13]孙清.以云裳诉、望秦川为例解读当代陕西筝曲的艺术感染力[D].西安音乐学院,2011[14]卜晋雯.陕西筝派筝曲风格特徵及技术、技巧、技艺的运用[D]. 西安音乐学院,2010Qinqiang Opera Music Elements in the koto Music Township YunDepartment of music Music learningStudent Name:GuoYujing Advisor: DengTingAbstract: Qinqiang Opera orig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