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陶瓷天下名摘自: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主办的《瓷粹》第文/ 陈凤九 35 期,荣获古陶瓷文论评选二等奖作者为江苏省当代著名杰出收藏大师,苏州东吴博物馆馆长江苏省宜兴市是中国著名的“陶都”地处长江下游苏南的太湖之滨,与浙江、安徽搭界,境内山峦起伏,河湖纵横,交通运输便利山区盛产瓷土和竹木薪炭,为发展陶瓷业提供了良好的自然资源 因此,得天独厚的宜兴陶瓷产业自古发达, 至明清已形成自已独特的产品优势与特色,名扬四海中国古陶瓷学会在海南省万宁市举行的 “ 2012 中国南海出水古陶瓷与南方色釉陶瓷学术研讨会”,是中外陶瓷界的一次盛会会议围绕“明清时期中国南方石湾、宜兴、景德镇等窑, 烧成了异彩纷呈的各色釉瓷器,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色釉陶瓷器的烧造工艺” 等学术议题,开展热烈讨论 我们来自江苏苏州东吴博物馆的代表,携文赴会, 以宜兴窑陶瓷器相关议题,进行交流研讨,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斧正著名画家陈逸飞参观陈凤九藏品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王莉英和中国社科院上海金城学院院长孙一鸣教授一行参观东吴博物馆一、 宜兴窑青瓷 历史悠久宜兴陶瓷业的中心在其南部山区和水网地带的交接点丁蜀镇一带宜兴的史前制陶业, 根据近年来对该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的骆驼墩、 西溪遗址等出土陶器推断, 最早距今约有七千年。
陶噐以夾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 其次是灰陶及黒皮陶能初步地掌握窑中的烧成气氛 利用还原气氛烧成灰陶; 利用闷窑渗炭法烧成黒皮陶 属于新石器时代太湖流域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至晚期良渚文化系列图一、苏南吴国土墩墓出土几何印纹硬陶器商周时期,宜兴烧造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是吴越文化的重要内涵与特征大家知道,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和创造,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建国六十多年來的考古实践证明, 烧制我国最早的瓷器原始瓷是江浙地区吴越民族的历史功绩現已查明浙江湖州德清窑为中国“瓷之源”,商代的龙窑已能大量烧造原始青瓷吴、越两国同族,“接土邻境,圵交通属,习俗同,言语通《呂氏春秋?知化篇》)并名列春秋五霸,在先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 几何印纹硬陶与原始青瓷为孪生姐妹,吴越地区考古发现, 商周窑址常见印纹硬陶与原始瓷同窑合烧的情况,如南京北阴阳营遗址第三层湖熟文化以及浙江富盛等地, 多有发現這样兼烧的窑址;也有的是分专窑烧制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曾经指出:“原始瓷(即加釉硬陶)的烧造,当为南方长江下游地区的发明, 后来在长江下游地区逐渐改善,终于在汉末出现了瓷器, 成为中国文明的特点之一。
”上海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在上海闵行发掘相当中原夏商时代的马桥文化考古中,出土了青釉和黒釉残片 有学者根据科学测试结果认为, “马桥夏商样品是目前所发現的我国最早的原始瓷在宜兴丁蜀镇附近元帆村遗址的上层和杨破窑墩、张泽乡的前港咀和寿山村上层、湖汶乡画溪河西岸、 善卷乡五洞桥, 以及杨巷镇附近的城头地、桥渎里和王府墩三处遗址的上层,都出土了相当数量的商周时期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碎片在这些遗存中, 有的可能就是烧造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窑址所在,如丁蜀镇南山古窑址中发现有春秋战国的原始青瓷等而在江浙地区的商周吴越文化聚落遗址、城址,特别是土墩墓中, 出土的完整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器成千上万这里仅例举个案足见冰山之一角,如镇江博物馆1975年发掘的镇江句容浮山果园一号墩 这是一座土著吴人的家庭合葬墓墩内共葬有16个墓,随葬品种类为夹砂红陶炊器、 泥质陶和印纹硬陶及原始瓷盛食器等其中印纹硬陶器71件,包括坛和罐;原始青瓷器 124 件,器形有罐、豆、盅、盘、器盖等句容浮山果园的一处吴国土墩墓群计有一百多个土墩,这样的土墩墓群当地群众往往称之“百培山”,在江南地区(包括皖南)有数百处之多 据对宜兴丁蜀镇出土原始瓷的理化测试数据, 与浙江的德清、 肖山和绍兴出土的周代原始瓷胎、 釉的化学组合中, 宜兴原始瓷器胎中的 AI2O3 含量与 Fe2O3含量均稍高; 而在釉的化学组成中, 宜兴的釉中含有 1.7 ﹪ P2O5 ,浙江的釉中则无此成分。
再与苏南宁镇地区土墩墓中出土的周代原始瓷胎釉的测试数据相比,则与宜兴出土的相似在宜兴张渚镇附近西渚乡的吾桥遗址,曾先后出土过 16 艘满载陶瓷的春秋战国时期独木船,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当时宜兴窑陶瓷的外销繁盛景像由此, 我们完全可以认为, 苏南吴地出土的面广量大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 并非全来自越国窑场, 相当一部分应该是由宜兴窑烧制再通过水路输出的商品陶瓷原始瓷是吴越地区特产,是我国原始瓷的发源地域﹙图一,二﹚图二、苏南吴国土墩墓出土原始青瓷器图三、宜兴窑烧制的六朝青瓷盘口壶图四、宜兴窑烧纸的六朝青瓷唾壶宜兴是烧造六朝青瓷的重要窑场 汉、六朝时期宜兴窑场大多分布在丁蜀镇之南的南山、均山一带据上世纪 50 年代以来的考古调查,计发现窑址达 20 余处众多的窑址表明,当时宜兴陶瓷生产发展已经具有相当规模 以南山窑群为主的宜兴汉代窑, 其主要产品是釉陶和早期青瓷,器物种类有壶、罐、罍、瓮等六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江苏北方长期战乱, 南方比较安宁, 社会经济繁荣发展 六朝青瓷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 它上承汉代青釉陶创造的成就,下为隋唐青秞瓷器向鼎盛期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瓷器的成熟并得到广泛使用便是在六朝时期宜兴六朝瓷业兴盛于西晋,是和周氏家族息息相关的西晋“平西将军”周处家族是东吳、两晋时期江南大门阀士族,“三代显贵、一门五侯”他们不但政治上享受世袭特权,经济上则操纵着当地的农、 商、手工业周氏显赫的地位导致, 宜兴青瓷商品行销江南地区以南山窑群为主的宜兴六朝窑,其产品已全属青瓷, 在质量上有精有粗, 精者与同期越窑产品不相上下器物类别以日用器皿碗、钵、盆、洗、壶、罐为主,同时烧制俑、灶、水井、鸡笼、猪圈等丧葬明器其中不乏魂瓶、神兽尊、镂空香熏一类的精品,如宜兴西晋周处家族墓出土的青瓷器 上世纪 80年代,我们亦曾对宜兴六朝及唐代窑址作过考古调查⑥宜兴六朝青瓷经理化测试,釉的化学组成中 CaO的含量高于浙江上虞的西晋越窑产品,而釉的 Fe2O3 的含量低于越窑,另外还含有 1﹪左右的 P2O5 ;而胎中的 AI2O3和Fe2O3 的含量则低于越窑根据目前的发現,宜兴六朝窑的窑炉,有圆形半倒焰窑和龙窑两种烧成温度 1260± 20 ℃﹙图三,四 )唐代是宜兴窑青瓷的繁盛时期我国瓷业生产在唐代飞跃发展,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北方邢窑系的白瓷与南方越窑系的青瓷并驾齐驱,“邢瓷类银,越瓷类玉”,“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在唐五代,宜兴境内继续用龙窑烧造青瓷经调查,其主要烧造地点有:南山西北麓的小窑墩、丁蜀镇西南的涧众窑、张渚镇归径乡的棚山和真武殿山的南北麓等,其中小窑墩始烧于唐代早期,涧众窑为中晩唐, 归径窑约当唐晩五代时期1976年南京博物院对涧众龙窑作过正式发掘唐代宜兴窑场主要烧造民间日用青瓷噐,产品有碗、 盏、盘、鉢、灯、壶、罐等,釉色以茶绿为主,酱色釉次之,施釉均匀,釉面光泽其产品在江苏境内唐代遗址中常见, 说明它是销路很广的民用瓷根据当时国内最大的陶瓷集散地和消费市场扬州, 考古发掘出土的唐代全国各窑口瓷片分析统计,宜兴窑瓷片通常占出土瓷片总量的24 ~ 35 ﹪宜兴窑产品属于越窑青瓷系统,虽然其质量与越窑有着明显的差距,但它以地理位置和产量优势,成为我国南方长沙窑之外越窑青瓷的另一个竞争对手二、 宜兴紫砂器 独树一帜在宋代,我国陶瓷业商品经济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以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为领军,全国各地窑场林立,烽烟四起,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宜兴窑与时俱进,积极开拓,不断创新陶瓷品种就这样,名震中外、一枝独秀的中国名陶--宜兴紫砂器,在北宋中叶诞生了,从此,文人诗中开始提到“紫泥新品”。
紫砂茶具至明清尤为骚人墨客所偏爱,见诸诗词歌赋,不绝如缕丁蜀镇附近宋代紫砂窑址的发现,是宜兴古窑址普查中的一项重要成果1976 年,南京大学和南京博物院在丁蜀镇羊角山附近发掘出紫砂古窑址和大量早期残废品积堆,这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小龙窑,窑宽1 米左右,长10 余米紫砂器产品以壶类为主,罐等次之;壶的形制有高颈壶、矮颈壶和提梁壶,具有宋代流行壶的形式特征据测定数据,其化学成份与近代紫砂器相同经鉴定, 古窑年代可早到北宋中期而发展于南宋,基本解决了紫砂器的起源创始问题之后,2005 年至 2007年,由南京博物院、无锡市博物馆、宜兴市文管办及宜兴市陶瓷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宜兴市丁蜀镇蜀山紫砂窑址进行的发掘,是中国陶瓷考古史上对紫砂窑的第一次正式考古行为,发掘面积500 平方米,发现各期窑床遗迹10 处,出土紫砂、均陶和其它日用陶器标本30000余件,基本厘清了蜀山窑址自明代晩期到 60 年代烧造陶器的主要品种、器类,为今后宜兴陶器的分期、断代,提供了依据宜兴紫砂器创始于北宋而兴盛在明清 紫砂的兴起与茶文化息息相关 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传说神农时代就有了饮茶的习俗到了唐代,饮茶之风普及百姓家。
那时人们将茶叶像中药一样放在容器中煎煮来喝 宋代的饮茶方式变为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