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抗战时期后方的企业家群体

kms****20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216.01KB
约7页
文档ID:45554097
论抗战时期后方的企业家群体_第1页
1/7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5年第 3期论抗战时期后方的企业家群体张守广( 西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400715)? ? 内容提要: 抗战时期的后方企业家群体大约形成于 1938 年到 1939 年之间, 具有以工业家、 金融家为核心、 联系比较紧密、 代表性广泛等显著特点; 后方企业家群体对于中国抗战的胜利和西南、 西北区域经济的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 并把中国近代企业伦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关键词: 后方企业家 ? 企业家群体? 企业精神 ? 企业伦理在抗战爆发后国共合作的政治局面下, 沿海工厂进行了大规模的内迁, 同时战时的需要也刺激了内地工厂的兴起与数量不多的原有企业的迅速扩大, 加上部分华侨回国投资, 迅速形成了后方企业家群体形成于抗日战争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的后方企业家群体,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在抗日战争史、 中国近代区域开发史以及中国近代企业史上也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值得深入进行研究一、 抗战时期后方企业的勃兴与后方企业家群体的形成由于极为恶劣的自然与社会环境, 抗战爆发前西南、 西北虽然有包括卢作孚、 杨粲三、 肖则可、 缪云台等为代表的一批实业界人士在努力奋斗, 并兴办了若干重要而且成功的近代企业或金融机构, 但是中国近代企业主要集中在沿海、 沿江地区的状况丝毫没有改变。

据实业部工厂登记结果, 到1937 年 9月底, 中国境内共有合乎登记标准的工厂3 849家,?其中大半集中在沿海省份, 仅上海一地就有1 290家, 占全国 1 ? 3, 而川黔滇桂等广大的内地只有 279 家西南、西北的广大地区因此仍然理所当然被认为是近代企业的处女地, 甚至连自古就有 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也由于各种原因, 长期被外省人士视为 魔窟!,∀避之惟恐不及抗战爆发后, 沿海以及战区工厂举行了大规模的内迁这次大迁移 北起山西、 山东、 河南, 东起江苏、 浙江、 福建等省, 齐向西南方移动巨潮澎湃, 沿路经过, 又把大冶及武汉三镇等处的工业席卷而去 !#从 1937年 7 月到 1940 年年底, 在三年半的时间内, 沿海、 沿江民营厂矿就有647 家( 工厂 639家, 矿业8 家) , 共有12 万吨器材, 迁移内地∃从迁出地上看, 上海迁出 146 家, 机料14 600吨, 技工12 500人苏州、 无锡、 常州、 南京、 九江、 芜湖一带只有少数厂家内迁青岛工厂由于来不及内迁实行了彻底的破坏, 济南迁出 1 家河北工厂未能迁出开%96%?∀#∃翁文灏: 工业所须资金数额巨大, 资金周转比较缓慢, 而商业与此不同, 二者性质不同; 举办工业必须相关专门知识, 与一般商业不%98%?∀# 同类工厂在同一城市单位有限, 而商铺可以很多。

胡西园指出: 当局应当修改商会法与工 业同业公会法, 以便组织与商会具有对等地位的工业团体,, , 工业会, 以推动工业发展, 加强工业界的联系虽然工业界成立工业会的愿望最终没有实现, 但是工业界要求成立工业会的呼吁和活动本身表明, 工业企业家群体在后方实业界中的地位得到了显著的加强, 已经开始强烈要求从商会组织中分离出来, 确立工业界团体组织的独自的法律地位第二, 后方企业家先后成立了多个不同名称的团体组织, 这些团体组织各有特点, 又紧密联系后方企业界的一些代表人物往往在多个团体中兼任领导职务, 各个团体的会员也并不相互排斥特别是这些团体还以不同的方式联合开展了一系列与企业经营相关的群体活动,如联合举办后方实业界星五聚餐会、 促成第二次全国生产会议的召开、 发行 强调企业家是生产的组织者, 而组织是一切力量的主宰和源泉企业家要把人力、 物力等一切生产要素像铁屑般排列在磁力圈的周围, 使各人的才能专长无保留地发挥, 使各种物资的配合达到最高的效用; 强调企业家要把企业的技术水准提高到可能达到的极限,注意各种技术因素的配合, 避免局部的畸形发展; 强调企业只有创造才能保全和发展, 而 中国企业尚在耕耘开发的时期, 根本没有旧经验和成就可资依据, 要能够筚路蓝缕, 艰苦缔造, 尤其是要能观隐扶微, 独得先机, 以精密的预测, 勇敢的尝试和锲而不舍的毅力, 创造新事业。

!#第二次全国生产会议通过的 ( 乙) 必须具有奉公守法、 持正不阿之法制精神, 方能认清自己社会道义上之责权, 而不基于一时偶然之机遇, 逾越应有之范围, 不有非分之希求, 亦无法外之行动; ( 丙) 必须具有忍痛耐劳, 含辛茹苦之苦干精神, 方不致因一时环境困难而灰心, 亦正可以克服环境, 改造环境, 导艰难困苦之事业于康庄大道凡我产业界同人, 均应痛切反省 −−苟不树立上述之.企业精神/ , 战时固无 以完成其职责, 战后亦必尽归于淘汰, 此产业界所应共勉者也 !∃1944 年 3 月, 企业家薛桂轮在重庆进行的广播演说中也提出: 要完成工业化, 必须有苦干实干硬干快干的精神, 加以合作的精神, 再加以不断研究的精神, 还要加以牺牲的精神!此外, 还有人指出: 所谓企业精 神, 就是要用人才, 讲效率, 不浪费, 一切要求合理, 要讲理性, 尊重科学, 尊重技术 !)这种把企业发展与民族存亡、 国家工业化相联系, 强调效率、 理性, 尊重科学, 尊重技术, 以及强调苦干实干硬干快干的近代企业伦理精神, 把中国近代企业伦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102%?∀#∃()英乃群:&论经济的民生精神∋,&中国工业∋第 26 期, 1944 年 4 月,第 9 页。

薛桂轮:&工业化运动∋,&工业通讯∋第 8期, 1944 年10 月, 第2 页第二次全国生产会议宣言∋,&新工商∋第 1卷第 2 期,1943 年 8月, 第 92页胡白华:&企业家%企业精神∋,&中国工业∋第 4期, 1942 年4 月, 第 8页企业家的新任务和新作风∋,&商务日报∋1941 年 4 月10 日, 第2 版企业精神与经济发展∋,&商务日报∋1940年 3 月10 日, 第3 版。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