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祖先的摇篮是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是一篇充满童趣的儿童诗作者以儿 童的视角,对“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充满了好奇,想象祖先在古老的原 始森林里质朴、自由的生活场景,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 诗歌共有 4 个小节第 1 小节由爷爷的话“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 引出“我”的好奇,写出了原始森林广阔无边、绿荫蔽日的特点2、3 小节是 “我”展开的充满童趣的想象,写出了摘野果、掏鹊蛋、捉红蜻蜓、采野蔷薇、 逗小松鼠、逮绿蝈蝈等丰富多样的生活场景,把我们的思绪一下子带到了遥远而 神秘的远古时代,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先质朴、自由的生活,感受到了“我”的天 真与好奇第 4 小节,风吹树叶“沙沙”的声音又把“我”的思绪带回了现实, 并对祖先的摇篮发出由衷的感叹,与课文开头相呼应 课文中四个疑问句尽显儿 童天真好奇和富于想象的个性,三个感叹句又体现了儿童发自内心的赞叹之情 课文的插图,让整个画面充满生命的绿色,生机盎然插图中连绵的群山, 参天的大树,机灵的松鼠,可爱的小兔,鲜艳的蔷薇,鲜嫩的蘑菇,还有树上停 歇的鸟雀, 与课文描述的事物基本对应,营造了优美而充满情趣的意境,为学生 识字学词、朗读积累、展开想象提供了帮助。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天真好奇, 富于想象,特别是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事物和环境有 着浓厚的兴趣, 文中所描绘的远古时代, 祖先们如诗如画的田园生活是多么吸引 孩子们啊!摘野果,掏鹊蛋,捉红蜻蜓,逮绿蝈蝈,采野蔷薇,逗小松鼠这 些孩子们从未经历过的生活一定会引起他们的无限遐想 教学目标: 1. 认识“祖、掏”等 7 个生字,会写“祖、啊”等9 个字,会写“祖先、原 始”等 10 个词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第2、3 小节中的问句 3. 能展开想象,仿照第2、3 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4. 能认读含有“摘、采”等动词的词语,并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 教学重点: 1. 正确识字、写字 2. 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 教学难点: 能认读含有“摘、采”等动词的词语,并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图片:一组摇篮藤编木质铁质)这些是什么?最初 的摇篮是用藤或竹子制成,所以“篮”字是竹字头(边说边板书“摇篮”)躺在 摇篮里是什么感觉?(舒服,温暖) 2. 板书“祖先”,知道什么是“祖先”吗? 教师介绍:咱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可要再往前推算六十万年。
课件出示图片) 我们远古时代的祖先, 和猿猴差不多, 手脚不分地攀爬和奔跑 经过千千万万年 的演变,我们的祖先开始直立行走, 这时腾出来的双手就可以做很多灵巧的事情 了,他们学会了钻木取火、狩猎捕鱼、结绳记事由此,人类开始逐渐进入文 明时代 3. 识记“祖”通过熟字“祝、福、神”找到规律,示字旁的字大多与祭祖 敬神活动有关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读词句 1. 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看看课后双横线里的生字哪些你已经认识,还不认 识的字多读几遍 2. 同桌互读生字,正音 3. 师检查认读 (1)出示第一组词语 读词正音注意词儿连读,并注意停顿 (2)出示第二组词语 读词正音注意词儿连读,并注意停顿 (课件出示蔷薇图片)蔷薇是一种植物,“蔷”和“薇”这两个字都是草字 头 4. 再读诗歌,要求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三、学习诗歌第 1 小节,朗读想象 1. 默读第 1 小节,想想祖先的摇篮是什么?又是什么样的? 学生交流: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 2.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浓绿”“一望无边” “遮”想象原始森林 的样子,体会“大”和“美”的特点 相机学习词语“一望无边” 教师引导:除了天空、 森林是一望无边的, 还有什么也是一望无边的?相机 识记“望”字。
课件出示“望”的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甲骨文中指人站在土堆上,仰着头眺望远方的样子金文又增加了“月”, 表示远眺的对象是月亮,后来就慢慢演变成现在的样子 3. 课件播放原始森林的视频,印证学生的想象 4. 教师引导:看到这样的摇篮你想说什么?引导学生由衷地发出感叹,指导 读好第 1 节 四、学习诗歌 2、3 小节,朗读想象 (一)学习诗歌第2 小节,朗读想象 1. 教师引导:这么大、这么美的摇篮,我们的祖先在这里生活,会是一种怎 样的情境?听了爷爷的话,“我”是这样想的 (课件播放小朋友朗读2、3 节的录音) 2. 啊,原来“我”是这样想象的呀!我们的祖先在摇篮里做了些什么?默读 第 2 小节,用“”圈出来 3. 学生交流,教师分步贴词语卡片 重点指导“掏鹊蛋”: (1)借助字典理解“掏”的准确意思,体会用词的准确 (2)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表演自己爬上大树掏鹊蛋,感受掏鹊 蛋的快乐课件出示大树杈上的鸟窝) 4. 教师指导朗读: (指着黑板上的板书)在这个大摇篮里,祖先的收获真是 满满的呀!连起来读一读 5. 再读第 2 小节,你从哪里知道这都是“我”的想象? 预设 1:学生抓住“我想”看出这是“我”的想象。
预设 2:抓住“可曾”和“?”看出是“我”的想象 6. 教师指导朗读:“我”对祖先的生活场景充满了好奇,脑海里都是小问号, 是多么想知道啊!谁来读出自己的感受? 多种形式朗读,读中评价 (二)仿照诗歌第2 小节,拓展想象 1. 教师创设情境:咱们也来想象一下,我们的祖先在这个摇篮里还会去哪 儿?还会做些什么? 2. 学生交流 3. 同桌小伙伴仿照第2 小节,想象创编 过渡:这里真的是我们祖先幸福生活的摇篮啊!孩子们在这摇篮里生活得也 格外开心! (三)学习诗歌第3 小节,朗读想象 1. 自由读第 3 小节,小组同学交流:你觉得哪件事最有意思? 2. 学生交流,想象画面 相机学习“逗”,想象“逗小松鼠”的画面,感受小松鼠的可爱 相机比较“捉红蜻蜓” “逮绿蝈蝈”动作的不同,感受用词的准确教师点 拨:“捉”和“逮”都用到了手,为什么一个是提手旁,一个是走之儿呢?学生 交流,体会“逮”是要边跑边捉,所以是走之儿 3. 教师指导朗读: 孩子们在摇篮里的生活也是这么快乐呀!把他们的快乐读 出来吧! 4. 小组交流,合作创编在祖先的摇篮里,孩子们还会做什么? 5. 教师小结, 结合板书归纳: 读了课文, 我们想象到了祖先们在摇篮里做了 这么多事情, 生活过得多么幸福快乐啊! 让我们和着音乐, 把这幸福快乐的感受 读出来吧! 配乐齐读 2、3 小节。
四、发现规律,指导书写 (一)发现规律 课件出示田字格“望、蓝、赛”3 个字仔细观察,你发现这3 个字结构有 什么特点? 学生发言,教师梳理都是上下结构,其中“蓝、赛”有上中下三个部分组 成,中间部分要窄于上下部分,写得要紧凑 (二)重点指导 “望”注意“亡”和“月”的穿插关系亡”第三笔要改成竖提王” 居中写在田字格的下半格 “蓝”字“艹”稍扁,最后一笔“一”要写得最长 “赛”字“宀”要把中间部分罩住,中间部分的三横要均匀,撇捺要舒展, “贝”字正好嵌在撇捺下面 (三)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四)学生先描后写,教师巡视指导间架结构和关键笔画 (五)集体讲评 选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 屏幕呈现, 然后师生合作讲评 评价指向关键部件和关键笔画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诗歌 1 至 3 小节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1 至 3 小节,知道了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祖 先在这里幸福快乐地生活着,咱们一起把1 至 3 小节连起来读一读 二、学习诗歌第 4 小节,回扣前文 1. 师指着黑板上的板书,引读 师:祖先在浓绿的大树上 生:摘野果、掏鹊蛋 师:祖先在宽阔的草地上 生: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 师:祖先在茂密的草丛里 生:捉红蜻蜓、逮绿蝈蝈 我们的祖先曾经做过的这些事情,我们经常会想起,在心里久久不能忘记, 这就是“回忆”。
相机识记“忆”字 2. 风儿沙沙的响声, 把我们从六十万年前的原始森林又带回到了现实,摘野 果, 掏鹊蛋,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这些回忆是多么美好, 又那么遥远 (读词条:多么美好,又那么遥远) 作者对它充满了向往,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 师:“啊,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 生:我们祖先的摇篮! 3. 回扣全文理解诗题 爷爷为什么把原始森林称作 “祖先的摇篮” ?结合前文理解原始森林是祖先 生活、成长的地方 三、拓展想象,仿说练习 1. 教师引导:祖先们在摇篮里可能做了这么多有趣的事情,再读这些词语, 你们发现了什么? 2. 学生交流,教师梳理:这些事情有的要用手,有的要用脚,看到偏旁就能 猜到字的意思,想着它们的意思就能记住字形,汉字是多么奇妙啊! 想象一下:我们的祖先在摇篮里,还会做什么?(相机板书:看夕阳赏明月 数星星) 3. 小组合作创编完整的诗歌 4. 诗歌擂台赛:展示小组合作完成的诗歌 四、发现规律,指导书写 (一)发现规律 课件出示田字格“祖、啊、浓、摘、掏、忆”6 个字仔细观察,你发现这 6 个字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都是左右结构祖、浓、摘、掏、忆”5 个字都是左窄右宽啊”字由 左中右三部分构成 , “口”和“阝”要写在竖中线左侧,和“可”字宽度大致相 等。
(二)重点指导 “祖”字“且”起笔略低于左边,“且”字的竖要挨着竖中线的右边,最后 一横要向左穿插 “浓”字中“农”撇的起笔在竖中线上,捺要写得舒展 “啊”中间“阝”稍窄,起笔最高 “掏”左右部分上端基本齐平,“缶”要写得紧凑 “摘”左右部分上端基本齐平,右边“冂”写得略宽,里面“古”要写得略 小 “忆”字“乙”的起笔与“忄”的右点起笔齐平 (三)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四)学生先描后写,教师巡视指导间架结构和关键笔画 (五)集体讲评 选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 屏幕呈现, 然后师生合作讲评 评价指向关键部件和关键笔画 板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