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计算机布莱士布莱士··帕斯卡帕斯卡(Blaise PascalBlaise Pascal,1623年6月19日—1662年8月19日)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宗教哲学家机械计算机1642年 帕斯卡发明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加法器,可进行加减运算帕斯卡的计算机是一种系列齿轮组成的装置,外形像一个长方盒子,用儿童玩具那种钥匙旋紧发条后才能转动,只能够做加法和减法然而,即使只做加法,也有个“逢十进一”的进位问题聪明的帕斯卡采用了一种小爪子式的棘轮装置当定位齿轮朝9转动时,棘爪便逐渐升高;一旦齿轮转到0,棘爪就“咔嚓”一声跌落下来,推动十位数的齿轮前进一档机械计算机戈特弗里德戈特弗里德··威廉威廉··莱布尼茨(莱布尼茨(Gottfried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Wilhelm Leibniz,,16461646年年7 7月月1 1日-日-17161716年年1111月月1414日),日),德意志哲学家、数学家,历史上少见的通才,被誉为17世纪的亚里士多德机械计算机莱布尼茨在1674年造出一台更完美的机械计算机, 计算机约有1米长,内部安装了一系列齿轮机构,除了体积较大之外,基本原理继承于帕斯卡。
不过,莱布尼茨技高一筹,他为计算机增添了一种名叫“步进轮”的装置步进轮是一个有9个齿的长圆柱体,9个齿依次分布于圆柱表面;旁边另有个小齿轮可以沿着轴向移动,以便逐次与步进轮啮合每当小齿轮转动一圈,步进轮可根据它与小齿轮啮合的齿数,分别转动1/10、2/10圈……,直到9/10圈机械计算机查尔斯查尔斯·巴贝奇(巴贝奇(Charles Babbage,,1792—1871),),数学家机械计算机巴贝奇耗费了整整十年光阴,于1822年完成了第一台差分机 巴贝奇的分析机大体上有三大部分:其一是齿轮式的“存贮库”,巴贝奇称它为“仓库”(Store),每个齿轮可贮存10个数,齿轮组成的阵列总共能够储存1000个50位数第二个部件是所谓“运算室”,它被巴贝奇命名为“作坊”(Mill),其基本原理与帕斯卡的转轮相似,用齿轮间的啮合、旋转、平移等方式进行数字运算第三部分巴贝奇没有为它具体命名,其功能是以杰卡德穿孔卡中的“0”和“1”来控制运算操作的顺序,类似于电脑里的控制器机电计算机霍列瑞斯博士(霍列瑞斯博士(H.Hollerith)美国统计专家)美国统计专家为了美国的人口普查数据统计,霍利瑞斯于1888年制作完成了穿孔制表机。
虽然制表机只能完成统计数据表格,但是它引入了二进制统计数据,同时采用继电器处理数据,使计算机进入机电时代机电计算机约瑟夫约瑟夫··亨利亨利 ((Joseph Henry 1797-1878Joseph Henry 1797-1878))美国科学家他是以电感单位“亨利”留名的大物理学家被认为是本杰明·富兰克林之后最伟大的美国科学家之一,对于电磁学贡献颇大机电计算机克劳德克劳德··艾尔伍德艾尔伍德··香农(香农(Claude Elwood Claude Elwood ShannonShannon,,19161916年年4 4月月3030日-日-20012001年年2 2月月2626日)日)美国数学家、电子工程师和密码学家,被誉为信息论的创始人1938年,当时还在麻省理工大学的香农完成了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继电器和开关电路的符号分析》,在这篇论文中,香农首次用布尔代数对开关电路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并证明了可以通过继电器电路来实现布尔代数的逻辑运算,同时明确地给出了实现加,减,乘,除等运算的电子电路的设计方法 正是这篇论文,开创了开关电路理论正是这篇论文,使得我们现在的大学中出现了一门崭新的课程《数字电路》。
由此,电子管电路、计算机控制、全自动生产线等应用开始逐渐走入工业领域机电计算机霍华德霍华德··艾肯(艾肯(Howard Hathaway Howard Hathaway AikenAiken))(1900-1973)(1900-1973),,因在20世纪四十年代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大型自动数字计算机Mark Ⅰ获1980年IEEE计算机先驱奖1944年,艾肯设计了马克1号计算机马克1号是一种电动的机器,它借助电流进行运算,最关键的部件,用的是普通上的继电器马克1号上大约安装了3000个继电器,每一个都有由弹簧支撑着的小铁棒,通过电磁铁的吸引上下运动吸合则接通电路,代表“1”;释放则断开电路,代表“0”继电器“开关”能在大约1/100秒的时间内接通或是断开电流,当然比巴贝奇的齿轮先进得多马克1号代表着自帕斯卡以来,人类所制造的机械计算机或电动计算机之顶尖水平,当时就被用来计算原子核裂变过程标志着人类进入电子时代机电计算机约翰约翰··安布罗斯安布罗斯··弗莱明弗莱明 ((John Ambrose John Ambrose FlemingFleming )()(18641864年年1111月月2929日日~1945~1945年年4 4月月1818日)日),,英国电机工程师、物理学家。
1895年,为了解决无线电讯号的检波问题,弗莱明在“爱迪生效应”的基础上发明了“热离子阀” 弗莱明的发明,正是世界上第一只电子管,也就是人们后来所说的“真空二极管” 弗莱明把他发明的东西叫做“热离子阀”,“阀”就是开关,电子管确实是计算机理想的开关元件,然而,弗莱明的真空二极管尚未达到电脑高速开关的要求20世纪初,在弗莱明开创的事业的基础上,一位美国青年发明家德·福雷斯特(L.De Forest)在真空中再次驯服了电子机电计算机德福雷斯特德福雷斯特 ((De Forest Lee De Forest Lee ))美国发明家1906年,为了提高真空二极管检波灵敏度,德·福雷斯特在弗莱明的玻璃管内添加了一种栅栏式的金属网,形成电子管的第三个极他惊讶地看到,这个“栅极”仿佛就像百叶窗,能控制阴极与屏极之间的电子流;只要栅极有微弱电流通过,就可在屏极上获得较大的电流,而且波形与栅极电流完全一致也就是说,德·福雷斯特发明的是一种能够起放大作用的真空三极管器件开关速度为继电器的10000倍电子计算机1946年2月14日,宾夕法尼亚大学默契利、埃克特默契利、埃克特研发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历阿克。
总共安装了17468只电子管,7200个二极管,70000多电阻器,10000多只电容器和6000只继电器,电路的焊接点多达50万之巨在机器表面,则布满电表、电线和指示灯,占地面积为170平方米左右,总重量达到30吨,堪称为空前绝后的“巨型机” 它能在1秒钟内完成5000次加法,也可以在3/1000秒时间内做完两个10位数乘法,其运算速度超出马克1号至少在1000倍以上埃历阿克标志着电子计算机的创世,人类社会从此大步迈进了电脑时代的门槛电子计算机在埃历阿克尚未投入运行前,冯·诺依曼就已开始着手起草一份新的设计报告,要对这台电子计算机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他把新机器的方案命名为“离散变量自动电子计算机”,英文缩写译音是“埃德瓦克”(EDVAC)1945年6月,冯·诺依曼与戈德斯坦、勃克斯等人,为埃德瓦克方案联名发表了一篇长达101页纸洋洋万言的报告,即计算机史上著名的“101页报告”这份报告奠定了现代电脑体系结构坚实的根基报告明确规定出计算机的五大部件,并用二进制替代十进制运算,大大方便了机器的电路设计埃德瓦克方案的革命意义在于“存储程序”──程序也被当作数据存进了机器内部,以便电脑能自动依次执行指令,再也不必去接通什么线路。
冯冯··诺依曼(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John von Neumann,,1903~19571903~1957),),20世纪最重要的数学家之一,在现代计算机、博弈论、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等诸多领域内有杰出建树的最伟大的科学全才之一,被后人称为“计算机之父”和“博弈论之父”电子计算机1936年,伦敦权威的数学杂志又收到图林一篇论文这篇论文后来永远载入了计算机的发展史册,照耀着现代电脑的前进方向外行人看来,这篇论文──《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定问题中的应用》──似乎与电脑没有什么联系,然而,它确是阐明现代电脑原理的开山之作,因此,有人把论文的名称改称为《理想计算机》这篇论文里论述了一种“图林机”,与巴贝奇的作法截然相反,图林的计算机完全是纸上谈兵图林机”的特点是只要为它编好程序,它就可以承担其他机器能作的任何工作当世界上还没人提出通用计算机的概念前,图林已经在理论上证明了它存在的可能性艾伦艾伦··麦席森麦席森··图灵(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Alan Mathison Turing,,19121912年年6 6月月2323日-日-19541954年年6 6月月7 7日),日),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被称为计算机之父,人工智能之父。
电子计算机1947年12月23日,布拉顿和巴丁终于在圣诞节的前夜创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只半导体放大器件,为人类电子事业的发展献上了一份丰厚的礼物他们决定把这种器件命名为“晶体管”1948年,美国专利局批准了贝尔实验室关于晶体管的发明专利然而,专利书上的发明人只列着布拉顿和巴丁肖克利看后,一笑置之,他毫不气馁在同伴成功的激励下,肖克利快刀斩乱麻,一举攻克晶体管中的另一座“堡垒”他发明了一种“结型晶体管”,离布拉顿和巴丁发明“点接触型晶体管”的时间仅隔一年人们后来知道,结型晶体管才是现代晶体管的始祖,它不仅预示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方向,而且是肖克利坚韧不拔的精神体现,以致有人恢谐地给它起了个绰号叫“肖克利坚持管” 沃尔特沃尔特··布拉顿布拉顿,美国物理学家约翰约翰··巴丁巴丁 (John Bardeen) 美国物理学家,电气工程师威廉威廉··肖克利肖克利( Shockley,William Bradford),物理学家电子计算机1954年,贝尔实验室乘热打铁,使用800支晶体管组装成功人类有史以来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TRADIC1958年,美国的IBM公司制成了第一台全部使用晶体管的计算机RCA501型。
由于第二代计算机采用晶体管逻辑元件,及快速磁芯存储器,计算速度从每秒几千次提高到几十万次,主存储器的存贮量,从几千提高到10万以上1959年,IBM公司又生产出全部晶体管化的电子计算机IBM7090晶体管计算机1958~1964年,晶体管电子计算机经历了大范围的发展过程从印刷电路板到单元电路和随机存储器,从运算理论到程序设计语言,不断的革新使晶体管电子计算机日臻完善1961年,世界上最大的晶体管电子计算机ATLAS安装完毕1964年,中国制成了第一台全晶体管电子计算机441—B型电子计算机罗伯特·诺伊斯,麻省理工物理学博士1957年10月,诺依斯等人离开肖克利实验室,来到仙童半导体公司,在这里他们首创的发明晶体管制造方法,他们先在透明材料上绘好晶体管结构,然后用拍照片的办法,把结构显影在硅片表面氧化层上,腐蚀去掉不需要的图形后,再把那些具有半导体性质的微粒扩散到硅片上 氧化、照相、刻蚀、扩散,半导体平面处理技术仿佛为“仙童”们打开了一扇奇妙的 大门,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1968年,集成电路的发明人诺伊斯、莫尔、格罗夫成立了INTEL公司,集成电子的意思1971年1月,INTEL霍夫研制小组终于制成了能够实际工作的微处理器4004。
在大约12平方毫米的芯片上,共集成了2250个晶体管后来又研制8008、8051等电子计算机1937年10月28日生于美国纽约州的罗切斯特他的家有着浓厚的科学气氛,在这种氛围中,霍夫养成了良好的学风他1959年毕业于斯坦福大学,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博士学位1962~1967年在该校计算机研究所任职,1968年进入英特尔公司霍夫在美国英特尔公司研制可编程计算器用集成电路时 ,提出微处理器设想 ,并于1971年研制成功4004微处理器4004微处理器在4.2毫米×3.2毫米的硅片上集成了2250个晶体管另外加上一块256字节的只读存储器电路、一块32位的随机存取存储器和一块10位寄存器电路,构成英特尔公司命名为MCS-4微型电子计算机,从而开创了新一代计算机霍夫的发明,轰动了整个计算机界,他曾被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有影响的7位科学家之一霍夫(霍夫(19371937~~ ))HoffHoff,,Marcian Marcian EdwardEdward美国研究微型电子计算机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