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语言对话,解读人物性格——浅析《愚公移山》语言特色作为古代寓言中的名篇, 《愚公移山》讲述了一位年近九十的老翁率领家人移山开路的故事故事简单,人物形象却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让人难忘,这与文章语言对话美是分不开的一、别具匠心对话——突出人物态度如: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对于移山,课文中的人物有不同的看法与态度,这不同的看法与态度,不是简单的赞同与不赞同,而是通过不同语言对话来体现的,这不同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倒装句运用智叟说“甚矣,汝之不惠”智叟讲愚公,很笨,太不聪明了再看看,智叟讲的这个句子是怎样组织的?采用的是倒装句的形式,把“甚矣” 提前,强调愚公不聪明到了极点对愚公的看法不同,智叟是很不赞同,甚至有点看不起他2、称谓不同愚公的妻子对愚公的看法不同,愚公妻称愚公什么?看看文章就知道,她称愚公为“君” ,而智叟称愚公为“汝” ,这两种称谓有什么不同呢?这两个词有区别吗?有区别,这个“汝” 简单地讲一讲长辈对小辈,地位高的人对地位低的人,一般用“ 汝” 。
平辈之间用 “汝”,就有些不尊重,很不客气的意思;这么一说,智叟叫愚公为什么用“汝” 啊,答案就自然出来了3、语气不同愚公妻说:“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智叟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这两句话中 “如太行、王屋何”和“其如土石何” ,同样是“如……何”的句式,可是智叟的话里多一个“其”字,这里有什么不同?“其”是一个语气助词,强调突出作用智叟的话语气比较强,用个“ 其”字,有点强调愚公没有用这就可以看出智叟的态度有点轻蔑,认为你愚公在说笑话4、字义轻重不同在这两句话中,愚公妻说愚公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智叟说连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表面上看起来,都说愚公没有能力完成这件艰难的任务,但仔细分辨,他们两人所说的有轻重之别,对愚公态度就显而易见二、朴实无华语言——突出人物性格这篇文章的语言不以人为雕饰,华美绚丽见长,而以拙扑自然不加雕刻为本在语言上保持了质朴自然的本色做到脱口而出,无矫饰妆束之态,语语如在目前故事中“愚公”和“智叟”两个主要人物的语言并不多,但从他们的说话中我们仍能体会出两个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1、是在愚公与家人商量移山的时候:“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从这短短的几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愚公移山的目标非常明确——打通往豫州南部的通道。
从“可乎”两个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愚公不是一个独断专权的人,这就为后文移山得到众人的广泛支持作好了铺垫2、对愚公的语言描写是在他与智叟进行辩论的时候,北山愚公长长地叹息说: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在与智叟的辩论当中,愚公笨还是不笨?我们把前前后后有关愚公的一些句子分析分析,再下结论?先看看引起愚公移山的动机是什么?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也就是说,愚公所以要移山,是因为他“ 痛感迂、塞之苦” 那么山移掉了有什么好处呢?愚公想过没有?移了山,那就可以“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愚公清楚地知道移山的好处,用一句来概括,叫做“确知移山之利” 这说明他做事目标很明确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这段话写得特别有趣,一句顶一句来写,显得子子孙孙,绵延不绝,语气加强,水到渠成,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与前文中那个开明的愚公截然不同,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个有魄力、有决心而又和蔼可亲的愚公。
同时有力地驳回了智叟的“笑而止之” ,让对方哑口无言,衬托出愚公并不是愚,而是大愚若智王国维 《人间词话》卷上:“人能于诗词中不为美刺投赠之篇,不使隶事之句,不用粉饰之字,则于此道已过半矣 ”《愚公移山》就是如此,既无典故,也无代字,但正因为这样,才更为形象、鲜明、生动、传神,使人有见话如见人,感同身受的效果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获得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