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公共管理考试重点

cn****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1.50KB
约14页
文档ID:417879730
公共管理考试重点_第1页
1/14

公共管理考试重点一. 名词解释1.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通俗的来讲,所谓的公共物品是指那种能够同时供许多人享用的物品,并且供应它的本钱与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随享受它的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国防、外交、法规政策都是典型的公共物品2. 治理与善治〔网络治理〕:治理可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罗茨提出了治理的六种用法即国家治理、公司治理、新公共管理、善治、社会——控制系统和自组织网本书认为治理就是对合作网络的管理,又可称为网络管理或网络治理,指的是为了实现与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等众多公共行动主题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治理实质上是一种合作管理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构成了善治的根本要素3. 公共组织:广义上,公共组织就是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为目的的组织,它既包括了政府组织,也包括了第三部门组织狭义的公共组织指的就是国家机关组织4. 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部纵向划分的等级数,可以帮助区分工作任务和职权的轻重,一般将公共组织分为三个层级即高层、中层和基层。

管理幅度是指一名上级管理者或一个组织有效管理的下级人员或单位、部门的数目,是衡量管理工作复杂性的重要标志5. 公共组织的一般构造模式:直线构造,职能构造,直线——职能构造,矩阵构造应了解各自的优缺点及典型代表6. 政府间关系:指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纵横交织的网络关系,它既包括纵向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同级地方政府之间以及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的非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7. 公共政策: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方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二. 简答及论述1. “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的差异P6①使命不同前者追求公基效劳和公共利益,后者追求私人营利②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公共管理资金来源为财政划拨而且运作过程缺乏竞争③公共管理尤其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公共部门不像私人部门的权力责任划分则清楚④就人事管理而言,公共管理的人事管理系统更复杂更严格公共部门的公务员绩效评估标准更复杂,雇佣和辞退也更困难⑤相比之下,公共管理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和公共性公共管理包括广泛而复杂的政治活动。

2.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P22①就研究对象与围来说,公共管理不仅仅研究政府机关特别是行政官僚,而且把研究的围扩大到其他政府机关和非盈利组织或第三部门甚至私人部门的公共方面②公共管理学更具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③公共管理学将研究焦点由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④公共管理学也涉及大量的公共行政学所没有设计的其他主题,如公共物品,公共选择等⑤公共管理学既是实证的,又是规的⑥公共管理学将自身建立在当代公共部门管理的实践尤其是政府改革的实践根底上是从政府改革的实践中产生新的理论式,反过来指导这种实践模式3. 公共组织、第三部门与私人组织的差异P43表4. 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关系P50概念+关系: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在一定规模的组织呈现反比例关系管理层次越多,管理幅度越小,管理层次越少,管理幅度越大5.行政组织体制的根本类型P54一.首长制和委员制依据行政组织中最高决策权所属人数可分为首长制和委员制a.首长制指行政组织的最高决策权归一个行政首长执掌的组织体制它的优点是权力集中,责任明确,指挥灵敏有力,易于保守秘密,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和损耗,能迅速完成任务缺点是由于行政决策权的独揽,容易导致滥用权力,独断专行,压制,营私舞弊而无人牵制。

b.委员制指行政组织的法定最高决策权由两个以上的委员通过委员会议集体执掌的组织体制它的优点是:能够集思广益,容纳多方面的意见,处世考察周全,委员相互牵制,有利于权力监视缺点是:责任不明确,容易造成争功诿过的弊端,委员间互相协调不易,力量难以集中,决策缓慢,并且容易泄露决策二. 层级制与职能制a.层级制指行政组织纵向分为假设干层次,上下层业务性质一样,但有隶属关系,业务围由上至下逐层缩小的组织体制其优点是组织系统业务相通,便于沟通领导,利于统一指挥缺点上级任务繁杂,往往顾此失彼,缺乏专业分工,行政首长权利集中,容易造成独断专行b.职能制指行政组织横向依据不同的业务性质、职能而平行划分假设干部门,每个部门所管业务容不同,但所管围大小根本一样的组织体制优点是分工明确,有助于工作专业化,提高行政效率,缺点是分工单位无力进展全局协调,责任不明,过细的分工还促使部门主管过多,政出多门,使下级部门无所适从三.集权制与分权制a.集权制是指行政权利集中在上级机关,下级机关仅有有限的裁量权,须依靠上级机关的指令办事的组织体制优点是政令统一,可在行政组织系统实行一致的标准,便于集中力量,发挥优势,统筹兼顾缺点层级节制过严,下级行为带有被动性,不能因地制宜。

b.分权制指下级组织在其管辖围有较大裁量权,上级组织不予干预的组织体制优点是各级行政组织可以因地制宜的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行政措施紧贴实际,能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缺点机构间协调配合难度大,个别部门的单独行动可能造成整个行政组织的工作混乱,降低行政效率四. 完整制与别离制a.完整制是指行政组织中同一层次的各个机关受一个机关或一位行政首长指挥、监视的组织体制完整制的优点:责权集中清楚,组织构造简单统一,机构之间分工合作好,有利于领导机构的全局统筹和行政命令的贯彻执行,并能人尽其用,发挥专业优势缺点是:行政首长权利过分集中,属下单位缺乏自主性,容易造成因循守旧的工作作风b.别离制是指同一层次的各机关,受俩个以上的机关或行政首长的指挥、监视的组织体制别离制的优点是:行政机关独立性大,措施灵活,通过发挥专业部门优势,对于*些局部事物能够采取有力的措施缺点是:机构间协调合作有一定的难度缺点是:机构间协调合作有一定难度,个别部门的独立行动可能造成整个行政组织的工作混乱,降低行政效率6.治理理论的研究途径P77,P83表格1. 政府管理的途径这一理论将治理等同于政府管理,侧重从政府部门的角度来理解市场化条件下的公共管理改革,包括最小国家的治理,新公共管理和蔼治等用法。

新公共管理以经济人为假设,强调顾客导向和结果导向,关注公共部门的微观经济问题善治,主要指合法,效率,负责,透明,开放,是规权力的根本要求我国学者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关注治理理论认为治理是明确政府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角色,改革公共部门的管理,建立可预知的法律框架,健全责任制度和规公共权利2.公民社会的途径在这一途径看来,治理是公民社会的自组织网络,是公民社会部门自主追求公同利益的过程中创造的秩序自治的公民社会是共同利益的自愿结合,通过不受国家支配的公民团体或民间组织,社会的各个局部完全可以自我建立,自我协调,自我联系,自我整合,自我满足,从而形成一个制度化的,不需要借助政府及其资源的公共领域3.合作网络的途径这一途径试图在网络管理的框架整合上述两种研究途径一方面,它继承自组织网络的观点,将治理看作是相互依存状态下的管理,将公民社会看作是治理的主体,并用它来解释公私部门分享权力,合作治理的新型关系,从而确立了多中心的公共行动体系论另一方面,它也吸收了政府管理途径的重要观点,成认一个负责、高效、法治的政府对有效治理的重要意义7.网络治理的多重困境P951. 可治理的问题并非任何社会问题都可以通过合作网络来解决,在市场和政府起不了作用的地方,合作网络也不一定能有效发挥作用。

有些情况下,导入网络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且可能恶化问题因此要想防止失败现象的出现,必须明确解决复杂问题,是在不完善的市场,不完善的政府和不完善的网络中进展结合和选择2.合法性问题主要是指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下,社会公众对政治的认同危机公众的这些认知是造成二者紧关系的直接原因要想将政治系统的合法性和合作网络的合理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就必须改造公民文化,引导公众立足相互依赖的社会环境去认识和评判政治系统与合作网路的关系3.有效性问题治理能力与治理需求之间的差距是产生有效性问题的直接原因从需求来看,变动不居的治理环境和日益增多的社会团体产生了层出不穷的公共需求,可能向合作网络提出不尽一样甚至是相互对立的政策主,并强烈要求合作网络解决,从能力来看,合作网路不是全能的,其解决问题的资源总是有限的,更何况影响网络运行的因素是多样的,因此相对于有限度的治理能力来说,治理需求的无限增长,就必然存在治理的有效性问题4.责任性问题合作网路要想进一步开展,就必须认真构建和完善责任机制,来增强网络的责任性和回应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强化:第一, 加强行政伦理建立,重塑职业主义精神;第二, 完善公共责任制度,确保公利的实现;第三, 在合作网络中,政府也有特殊的责任定位8.西方各国政府改革的背景原因和主要容P106a.西方各国政府改革的背景原因首先,经济和政治因素在将改革提上议事日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其次,经济全球化的出现是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一个推动力再次,新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革命是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一种催化剂最后,传统的官僚体制的失效和商业管理模式的示性影响是当代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的另一个动因b.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主要容及措施1. 政府职能的优化2. 公共效劳的市场化和社会化3. 分权4. 引入现代化管理技术5. 人力资源管理改革6. 机构的重组9. 政府间关系的网络途径P1481、传统的中央控制模式①中央政府掌控一切,它从等级制的顶端对政府体系进展管理,而不是着眼于整个体系。

②地方政府在等级制体系中是被控制的,而不是自控制的,是依赖性而非自治的——“自上而下〞的分析视角2、地方自治模式源自世界性的地方分权潮流强调的是高度的地方分权与自主治理,而不是中央的控制与影响中央政府要对地方给予更多的关注,并为其提供更多的资源——“自下而上〞的分析视角3、网络模式〔1〕网络模式兴起的原因网络模式的形成源于传统等级制组织的困惑和网络时代对新型组织模式的呼唤从私营部门到公共部门摒弃等级制已成为不可防止的趋势〔2〕网络模式的定义〔三个容〕A、 网络是由各种各样的行动者构成的,每个行动者都有自己的目标,其地位是平等的B、 网络存在的根底是行动者之间的相互依赖C、网络行动者采取合作的策略活动来实现子自己的目标概括来说:网络模式是指政府间的各行动者因为资源的互相依赖而彼此联构造成网络,并采取平等合作的策略实现各自目标的一种模式〔3〕网络模式的特征A、行动者的多样化与等级制色彩的弱化①政府间网络是由多样化的行动者〔multipleactors〕组成的,它们具有平等的地位和各自的目标②网络行动者的平等要求降低了传统行政等级制下的政府组织的一体化网络关系的多向度、交织性使政府组织由尖形构造向扁形构造转化〔即扁平化趋势〕B、互相依赖〔interdependence〕与分权①互相依赖是网络的本质特征。

在网络中,各个政府之间因为彼此的资源和目标而需要互相依赖高度的互相依赖有助于政府之间的相互约束,一方面防止了中央对地方的单方控制,另一方面防止了地方对中央的抵抗行为讨价还价和相互妥协是一般的手段②互相依赖需要实现分权,这样才能使资源在各个政府之间均衡分配网络是一种“多中心的制度安排〞,一方面行动者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资源,但同时又必须依赖其他行动者的资源C、策略活动〔strategyactivity〕与合作 ①策略活动的展开以。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