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探析《白鹿原》的关中民俗文化书写

知进****失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9.70KB
约12页
文档ID:233151903
探析《白鹿原》的关中民俗文化书写_第1页
1/12

探析《白鹿原》的关中民俗文化书写摘要:自《白鹿原》出版以来一直深受读者的欢迎,这部陈忠实的乡土文学代表作描述了上个世纪上半叶陕西关中平原上“仁义村”中以白嘉轩为主的白姓家族和以鹿子霖为主的鹿姓家族祖辈三代人之间的恩恩怨怨,是家族发展历程,更是民族革命史的真实写照《白鹿原》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浓厚的乡土文化色彩是小说魅力的关键所在,蕴含着丰富的关中民俗文化它既体现在小说中的生活民俗和精神民俗上,也也体现在小说中关中人民日常生活生产中小说《白鹿原》是陈忠实受到关中民俗文化浸染后创作出的经典之作,因此,从探析关中民俗文化的角度去研究《白鹿原》,一则可以探寻存在小说当中的浓郁的关中民俗文化,二则也可以觉察出关中民俗文化对作家陈忠实创作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遂本文选择小说中白鹿原民俗文化为研究对象,全面探寻小说民间传统民俗文化书写存在的文学艺术价值,以丰富白鹿原的研究内容,拓展其研究领域《白鹿原》中作家丰富多彩的写作技巧,体现了陈忠实深厚的艺术创造力,但民间传统民俗文化也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词:陈忠实;白鹿原;民俗文化;艺术价值引言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是以陕西关中白鹿原为乡土背景,以白鹿原的人事为叙事对象,它描绘了白鹿两家在坡上的世俗生活,叙述了两个家族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婚丧、祈雨、驱鬼除邪等内容。

它反映了关中地区独特的乡土特色,蕴含了深厚的民俗文化白鹿原的文学研究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研究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然而,对白鹿原的民俗研究尚未全面展开,已有的研究深度宽度不够例如,从民俗学的角度,对白鹿原关中民俗学地域文化的类型、特征和价值等方面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空间本文所选取的研究角度是民俗社会学,以及文化民俗学,以此角度出发对白鹿原当地的民俗文化特征、类型进行探索,并就其对于文学创作当中的作用进行研究对白鹿原的民俗文化当中所包含的各种元素进行细致的分类和总结,并与文学作品当中的内容相结合,选取文化民俗学和民俗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白鹿原》的民俗文化元素进行了更深一步的探析,以期发现《白鹿原》深厚多彩的民俗文化底蕴从而总结出民俗文化为作家的创作提供了什么样的参考价值,进而窥探作品本身所传达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1、 关中民俗文化概说关中民俗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陈忠实的创作,小说《白鹿原》正是陈忠实在汲取关中民俗文化之后写出来的经典之作关中民俗是《白鹿原》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在小说中人与事的方方面面文学是通过民俗塑造生命的最直接的方式,民俗与文学关系密切,民俗影响文学,文学深化民俗内涵。

一)关中民俗文化的内涵关中民俗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其特有的丰富的深厚的文化内涵深深的影响了关中人民的生活而陈忠实作为土生土长的关中人,对于关中民俗文化的理解是毋庸置疑的,就像他自己说的:“我是关中人,也素以关中生活为写作题材,我更关心关中这块土地的兴衰史”[1]由于受到关中民俗的浸染与润泽,他的作品总是散发出地道的关中气息,而小说《白鹿原》正是陈忠实在汲取关中民俗文化之后创作出来的经典之作曾经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关中农民的陈忠实,时时刻刻都在接受关中传统民俗文化的熏陶与浸染,而《白鹿原》正是作者对关中民俗文化进行理性思考的结果,以小说作为载体全方位的展现了关中民俗文化的风貌 而民俗作为小说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小说中人与事的方方面面而何为民俗?它主要指一个特定民族在衣食住行、生产劳动、婚姻、丧葬、节庆、礼仪等方面的风尚和习俗,作家创作作品时处在民俗背景下其作品必然会受到民俗的影响二)民俗与文学的关系人是民俗的一部分民俗是人类生存机制的核心因此,文学是通过民俗塑造生命的最直接的方式,也是最接近生命本质的方式可见,民俗与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学在对民俗进行艺术性表达的同时,民俗也对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源泉。

这种理论指导着我们应该从何种角度对文学和民俗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及文学创作和文学沉浸与民俗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很好的解释民俗学的本质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变化着的,而民俗的变化以及发展都是由于人对于自身主体性的超越民俗的本质是一种人文科学,它是通过民间对于文化的传承来探寻生命的变迁痕迹的对于民俗文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其具有的特征进行关注,对更深入、全面地把握民俗的特点和民俗的深刻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白鹿原》展现了陕西关中白鹿原上半个世纪生活的变迁和风云的变化作品从生命的厚度、人性的力量、文化的广度以及历史的深度这几个方面入手,对白鹿原上的故事进行了深刻的描绘作者以当时的历史文化为切入点,结合清末明初的时代特征,选取鹿子霖和白嘉轩两个家族的盛与衰作为故事主线,展现了封建时代晚期的现实生活,揭示了民族的秘密历史从民俗文化以及白鹿原当时所处的社会历史来看,不难发现民俗文化在当地人民的生活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人们的物质以及精神生活都会受到这种民俗文化的巨大影响社会的丰富多彩正是民俗文化的多样性的具体体现,同时民俗文化还是对当时社会制度以及人们精神世界的反应2、 《白鹿原》中关中民俗文化元素解读对于民俗文化的解释可以见得理解为是一种习俗或者风俗,它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这与民俗文化的形成过程息息相关,它是形成于民族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的,并且有世代相传的趋势。

本文将民俗分为生活民俗和精神民俗,对小说中体现民俗文化的相关事例、字词进行整理,并结合文学理论对其进行分析一)关中生活民俗文化元素的解读生活民俗又分为社会民俗以及物质民俗两个方面其中,物质民俗通俗来说就是指人们日常生活当中所需要的物品,例如服装、交通工具、居住环境以及饮食等等,它是指对于这些直观存在的事物的传承所以物质民俗具有可感知、有形以及具体的特点它是民俗文化的基础,是精神民俗文化的前提关中平原自古被称为“800里秦川”[2]关中平原的土壤质量以及地势都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再加上当地充足的日照,四季之间的分别较为明显,更加有利于种植农作物关中平原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为该地区农业生产和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是为什们关中平原能够成为中国最早进入农业文明地区的原因这些特征为当地人们的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在不发生灾害的时间人们的衣食住行能够得到可靠地保障所以,关中地区的生产方式就是农业,三千年来一直保持不变根据农业生产,“男耕女织、春秋丰收、日出日落休憩”[3]这使得自给自足的农业形式得到了稳定的发展这种自给自足的模式以及长时间的农业生产,再加上当地的黄土环境,都造就了关中地区的独特民俗文化气质。

当地的物质民俗文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如气候、历史、经济、地理环境等等,这使得当地物质民俗文化带有明显的地区特色本文所选取的研究对象《白鹿原》,对于观众农村的居住、饮食 、交通以及服饰的反应,是通过大量的民俗词汇、习语以及短语来完成的作品当中出现的最多的带有民俗特征的词语是:“裹肚儿”、“长衫”、“棉裤”、“夹衣”、“对襟”、“棉袄”、“棉裤”、“长袍”、“对襟”、“纺线”、“织布”、“捻子”、“锭尖”、“经线”、“上机”、“抛梭”、“拨架”、“核桃”、“青皮”、“罐罐儿馍”、“花馍”、“长面”、“臊子面”、“饸饹”、“牛羊肉泡馍”等等等[4]服装民俗是指某一民族或者地区的人在服装、以及相应的装饰品这些方面的习惯之所以出现这种形式的服装,是基于当地人民生活需要来进行设计的根据考古学的相关发现,仰韶文化时期,该地区的人民就已经创造出了石陶纺车,利用纺车对天然的大麻纤维进行加工,做成织物直到宋元时期,棉花的种植开始出现在关中地区,从而棉花就成为了主要原料以上发展历程耗时千年,也体现出关中农作物文化的源远流长长期的农业发展,导致服装的制作都是依靠人工完成,再加上地处内陆,经济不发达与外界的接触很少,所以衣服的样式非常保守,缺乏创新,这也是关中人性格特点的外在表现。

关中农民的衣服多为简单、实用、贴近生活,以保暖、防寒、方便工作为目的当地特有的地理环境也造就了当地人民特有的饮食习惯,进而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出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外还有社会经济、居民心理以及风俗的作用固有的地理环境使得关东地区的农作物种植主要是豆类、荞麦还有谷子等作物因此,面食成为了当地的主要食物,文中提到白嘉轩多次娶妻的聘礼都是十多旦小麦和玉米也印证了这一事实独特的农业生产习惯也造就了聘礼以小麦等面食这一传统婚姻习俗再有小说中出现许多次白嘉轩和家人一起吃饭时都是食用的油泼裤带面,辅以其他杂粮,蔬菜很少,特别是在冬天,基本上没有蔬菜《白鹿原》对关中人的日常饮食进行了调查,记录和传承了关中深厚的饮食民俗文化《白鹿原》通过“罐罐儿馍”、“花馍”、“锅盔”、“长面”、“臊子面”、“饸饹”、“牛羊肉泡馍[5]”、等食品词语,对关中的百姓的饮食特点进行了详细的描绘,反映出当地的饮食文化都是以面为主的到汉代的时候,关中地区开始出现石磨,人们使用石磨将作物进行加工,磨成面粉进行食用,在食用之前还要先用水把面和起来才能进行进一步的加工食用关中人民长期以来的封建思想使得他们对于住宅的选取有着严苛的条件,当地人民大都认为选址能够影响到家族的兴衰。

这一点在《白鹿原》一书当中也有着大量的体现,透过“窑洞”、“上房”、“厅房”、“门房”、“厦房”、“四合院[6]”、等俗语的使用,我们可以从中获取当时居住特点的相关信息,对当地传承千年的住宅文化初步了解小说中的鹿三是白家的长工,他居住的就是一般平房,而像白嘉轩和鹿子霖这种在白鹿塬上有头有脸的人户,他们所居住的都是三合院或四合院文中白孝文后来当了县长回来要修自己被鹿子霖拆掉的房子,都表明要修三合院,而白小娥作为小说中的悲剧人物,白小娥命运坎坷,早年失去母亲,父亲为了钱财将她嫁给一个年纪可以做她爷爷的老财主,当人家的小老婆,在那里,她受尽了折磨,境遇几乎和奴隶差不多也是在老财主的家里,她遇到她的爱情,喜欢上财主家的长工黑娃和黑娃回到白鹿原住在破窑洞里,她单纯、善良、勤劳,向往美好生活,可封建礼教最终扼杀了这个女人对追求美好生活的所有希望这等等的房屋建筑传统习俗在白鹿塬人的心中也是一种身份的外化表现人们在进行长期的社会活动的过程当中所形成的利益、风俗还有规矩等等都是社会民俗文化的体现社会民俗文化可以拉近人们之间的关系,以及集体与社会之间的距离,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与物质民俗文化相比较而言,虽然社会民俗文化不直观,但是它对于社会生活的基本情况的反应是比较全面的,同时在文化的持续发展当中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本文所选取并进行讨论的民俗词语、短语和成语,反映了关中地区农村社会民俗文化的内涵,如婚姻、育儿、丧葬等笔者通过这些词汇的总结归纳,在这些词汇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词语进行详细的分析:“做媒”、“八字”、“聘礼”、“定亲”、“后纂”、“婚礼”、“花轿”、“唢呐”、“闹房”、“月子”、“花馍”、“红绸披风”、“认干大”、“马驹”、“骡驹”、“牛犊”、“狗蛋”、“拴狗”、“芒儿”、“灵灵”、“黑娃”、“圪塔娃”、“寿衣”、“蒙脸纸”、“吊孝”、“入殓”、“送灵”、“下葬”[7] 为了确定男女之间的婚姻关系并得到世俗的认可,家族间会举行一系列的程序和仪式,这些约定俗成的表示庆贺的程序和仪式,民间称之为“婚礼”《白鹿原》中出现了“做媒”、“八字”、“聘礼”、“定亲”、“后纂”、“婚礼”、“花轿”、“唢呐”、“闹房”[8]等词语,这些词汇都体现出了那时候关中农村的民间婚姻传统关中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区,有着深厚的农业文化长时间下来,它就转变为经典的“全家多人,多子多女”的传统在这种传统的背景下,本土的人们一直觉得生育才是整个家庭进步的重中之重,白嘉轩原本有五个子女,中途夭折一个,后来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鹿子霖也有两个儿子,本来可以再生,可惜鹿子霖的老婆上了年纪不能生育了,所以为什么后来鹿兆海在异乡的儿子来到鹿家后鹿子霖对其疼爱有加这也反映了关中人重视血缘关系、强调家庭感情、希望家庭繁荣的社会心理。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