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传家” : 一种经典观念的民间传统徐 雁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排比古今主题文献, 追溯了“ 耕读传家”观念在中国农耕社会中形成、发展和行将消亡的思想轨迹, 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富裕农家和仕宦之家对于家族( 庭) 文化教育前景的企求实态, 藉以说明“耕读传家”观念不仅由来已久, 而且曾经深远地影响了农业中国的乡村社会 耕读传家”是中国思想史所不能予以忽视的民间观念, 而对“ 亦耕亦读”生活图景的向往和追求则是中国文化史应予关注的重要传统之一, 对于工业文明社会中精神家园的人文重构具有重要启迪意义关 键 词 农业中国 耕读传家 乡村社会 书香世家前 言“耕读传家” ,曾经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小康农家所努力追求的一种理想生活图景, 如著名学者冯友兰( 生于 1895 年) 曾回忆道:( 父亲) 不希望子孙代代出翰林 , 只希望子孙代代有一个秀才 因为代代出翰林 ,这 是不可能的事 至于子孙中代代有个秀才 ,则不但可能 , 而且必要 这表示你这一家的书香门第接下去了, 可以称为“耕读传家”了 冯友兰《三松堂自述》)冯先生是河南人氏, 故乡在唐河祁仪镇, 可见“耕读传家”是一种渗透于中州乡村社会的重要人文意识。
其实 ,何止是古老的中州一带 ? 试观下例 :当代经济学者吴斐丹( 生于 1907 年) ,是浙江义乌人我的父亲曾先后做过私塾的教师 , 小学教师, 但比较长期的担任中学教师, 一直到解放初为止他的思想比较守旧 , 要保持耕读 家风, 所以我家始终耕种着一块小土地 ……我从小虽然进学校读书, 但家中农活几乎样样都做 吴斐丹《在激流中渡过平凡的一生》)可见 ,“耕读传家”的观念 , 曾经在我国南、北方乡土社会中是一种多么普遍的存在 !事实上,“耕读之家”往往在乡土社会中能够得到足够的尊重 ,这当是吸引农家为之世代奋斗的内在精神动力 如当代哲学家陈望道( 1890 ~ 1977) 和当代作家何家槐( 1911 ~ 1969) 两位先生,也都出身于浙江义乌的农家, 早年曾经在课余参加农田作业,“过着半农半读的生活” 另外一个方面, 一个成功的“耕读之家”往往也能立时成为乡里农家的表率 , 激励着乡亲们以各自的方式默默地为之奋斗 一直在家乡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黄子瑞先生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说 :余家居祁仪 , 与冯友兰先生家相邻早年读书, 颇受冯家“耕读世家”之影响……( 冯家) 原籍山西省高平县, 清初, 迁居河南省南阳府唐县祁仪镇 ……以开酒馆经商致富, 字号曰 : 复盛馆 。
然祁仪闭塞 , 土霸横行, 对外 地来商, 多所敲诈, 尤对富者更甚 友兰先生154祖父冯玉文公, 愤土霸之欺也, 特聘县之名师 在家教其三子读书长子云异 , 字鹤亭, 秀 才; 次子台异, 字叔侯, 进士; 三子汉异 , 字爽亭,秀才三子皆进学友兰之父叔侯, 且经 举人、进士而为湖北崇阳县知县 ,家始显赫 祁仪一带土霸, 皆收敛,多谢罪拜其门下 至此,冯家遂为祁仪望族,在唐县南部颇负盛名 焉①直到 20世纪上半叶 ,在江南民居的门楼窗棂 上,我们还不时可以看到以“渔樵耕读”为题材的砖刻木雕在苏州农村, 也流传有吴语山歌《渔樵 耕读》 ,其唱词大概是这样的 : “啥人手把网来张 ? 啥人绿叶压脊梁 ? 啥人手拿锄头眯眯笑 ? 啥人三更灯火读文章 ? ……捕鱼郎手把网来张 , 樵柴夫 绿叶压脊梁 ,种田汉手拿锄头眯眯笑 ,念书人三更 灯火读文章 ”源远流长的耕读文化思想 , 还一度影响了我 国的基础教育制度 ,“耕读小学”就在一个特定时 期内 ,成为中国政府在知识文化资源严重不足的农村普及小学教育的一种过渡性教育组织20 世纪 50年代末 、 60 年代初 , 鉴于广大民众子弟亟 需接受基础教育的现状 , 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刘少奇曾经代表中共中央作报告, 积极倡导发展 “耕( 工) 读小学”制度。
仅 1958 年统计得半农半 读、 半工半读小学近 85 万所 , 当时全国有百分之二十一多的在读小学生分布在此类学校中尤其 是1964 年,“半工( 农) 半读学校取得较快的发展 , 成为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② 随着刘少奇政治生命的终止 , 其教育思想也受到无理批判 文化大革命”期间, 我国教育科 学体制遭受严重冲击 ,“耕读小学”制度也就无疾 而终 然而长期以来 ,我国研究中国文化史和思想 史的专著, 对“耕读传家”观念似乎缺乏应有的研 讨不少卷帙浩繁的中国文化史著作 , 对于源远流长的华夏“耕读文化传统”长期视而不见 , 在有 关的著述中未著一字 , 令人开卷之余稍觉遗憾 本文的写作希望能对此有所补益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在中国农业社会中, 所谓中农、上中农和富农这样的自耕农阶层 ,大概才能够称得上是“小康之 家” 假如要对封建农家的“小康”概念稍作量化,大抵是: “耕种自己所拥有的土地 ,置有耕牛和齐全的农具 劳动力较多和土地不足之家, 则租入部分土地 ,以扩展经营 ”经过“父子兄弟妯娌共同 努力 ,经年累月勤恳耕耘 ,略有余粮, 贮为灾荒年之用 ,或吉凶事宜所需, 或积存为儿孙置屋分居之费。
”③广东新会人氏梁启超( 1873~ 1929) 在一篇文章中自述家世时说 :“启超故贫,濒海乡居, 世代耕且读 数亩薄田, 举家躬耘以为恒 ”当代杂文家张雨生是在 20 世纪的 40 年代出生于湖北黄梅 的, 他在 1982 年写作的一篇题为《耕读人家》的文章中 ,忆及小时侯在家乡见到的习俗时 ,特别指出了家境殷实富足方可以“耕读人家”自命这一层关 系:过春节, 贴春联 ,一些富户的楹联年年写着“耕读人家” 有的还将这四个字精制成匾额, 张挂门前 旧时代, 耕不靠读 ,读不为耕, 所谓耕读人家 , 多是富裕农民或土财主们的风雅 穷光蛋们决不敢以此自称 倘若他们有不知趣者, 也在门前贴上这样的楹联 ,定会 象阿 Q 自称姓赵一样, 要挨赵老太爷的耳光和旁人的哄笑耕读人家专指富户, 是乡间的规矩④因此 ,在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自然经济条件 之下 ,“耕读传家”首先是经济收入较为稳定和宽裕的富裕农民家庭的一种必要的劳动和生活方式而租耕土地的农户 ,是为“佃农” , 一般生活贫苦, 全家经年劳动所得, 在风调雨顺之年也仅略有 赢余而已 显然, 耕读文化与这一阶层无与焉香港张倩仪女士在一项有关的研究中提出 :大致上, 代代有人读书, 绵延好几代, 就 有资格称为“世代书香” 。
世代书香的家庭一般很重视这个传统 ,往往成为子弟在逆境中发愤读书的动力 ……称为“书香世代”的, 据所看的传记, 大多是江浙和湖南的人, 这现象 无疑与南方为文化中心有关 ……其他文风不盛的地方的人 ,即使代代读书 ,大致只说自己是耕读传家, 像广西武将李宗仁就是不少155“耕读传家” : 一种经典观念的民间传统江浙书香门第也是耕读传家 , 但多是收租形 式,在文风不盛处,却真是既耕又读的耕读传家也是一种资格, 若只有一代人读书还是不能称得上的⑤显然, 张女士的观念中存在着一种认识上的 误区她认为, 同样“代代读书”这样一个前提,在江苏、浙江和湖南这种文风较盛的地方可称“书香世代” ,而在广西临桂等“文风不盛的地方” , 却只 能当得起“耕读传家”之说 其实,“书香世家”与“耕读之家”的分野, 在本质上不该同文化区域的地理性相关 ,而应密切系于家庭财经基础的强弱 , 以及因而建立的家庭文 教传统的强弱 上面引述的若干史料 , 已经足以说明这一特点家庭文教传统的强弱, 除了表现在家族先辈 中读书成材典型的无形感召外, 家藏诗书的有无与多寡,往往也成为一种物质形态上的表征 假如说前者还是属于“精神遗产”范畴的话 ,那么,后者就是实实在在的“文化财富”了, 可以为弟子们 提供基础的教育之资和求知之本。
因此, 拥有若干起码的书本 ,并保送子弟开蒙读书, 往往是“耕读人家”的题中应有之义 ; 而缥缃 千万卷, 设家塾教育子弟, 则常常是保持“书香世家”门第的必要之举 诚然, 志在培养子弟读书求进的小康之家,一般都收藏有若干基本的书籍 李一氓回忆说: “我的家庭不是什么书香门第,更说不上是什么世家巨族我记得我家的藏书— — —用这词实在不恰当 ,不过有那么几本: 木刻《四书》一部,木刻《古文观止》一部 ,木刻《昭明文 选》一部,石印《龙文鞭影》一部, 活字本《石头记》一部— — —这是非常奇怪的一件事 ,石印《西厢记》一部此外 ,恐怕就是商务印书馆的中小学教科 书了 ”⑥唐圭璋的父亲是私塾教师 , 他在自传中也回忆说: “我从六岁起就从父亲读私塾 ,共读了四年 ,学的是《幼学琼林》《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 ”⑦看来,《幼学琼林》《龙文鞭影》之类“蒙养书” ,该是普通读书人家的房中首备之书 蒙养书”又称“蒙学课本”( 俗称“小儿书”) ,是一种专为学龄儿童编写的开蒙识字和启示人伦的课本, 如传世 的西汉史游的《急就篇》 、南北朝周兴嗣的《千字文》之类这方面的代表性书籍, 还有流传于唐、五代时期的《兔园册》( 仅传世半篇序文) 、 《开蒙要训》( 有敦煌石室的唐写本传世) , 有号称“三百千 千”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有分别在不同地区 、 不同时期流传的《文字蒙求》《太公家教》《小学》《小儿语》《女儿经》《幼学琼林》《龙文 鞭影》《二十四孝图说》, 乃至文化程度稍高一些的诗文读物 ,如《唐诗三百首》 、 《古文观止》和《昭明文选》等 。
吴晗( 1909 ~ 1969) 是浙江义乌乌西乡人 , 出 身于江南一个颇为典型的耕读之家他的祖父是个佃农,“靠着劳动力多 ,租一点田地” ,农闲时经营一些副业, 后来买了些地, 逐渐上升为中农于 是决心把最小的一个儿子, 也就是吴晗的父亲作为“读书种子”来培养 他父亲在“20 多岁中了秀才, 教了几年蒙馆” 民国后在警佐任上,“贪污了好些钱 , 陆续买了二三十亩水田 , 盖了十几间房 子”⑧1921年以后就靠每年五六千斤租谷生活,俨然是一个乡下地主了家中有一个“梧轩书斋” , 有三个齐天花板高的书柜 , 装满了文史方面 的线装古书吴晗在少年时代 ,就已把他父亲书斋里的全部藏书都看完了其中一部祖传的御批《资治通鉴》 , 成为他童年时代读中国史的启蒙读本,并就此建立起了对宋明人笔记和旧小说的强 烈爱好他曾经到处借书,在金华上中学的时候,常常不断到书店里去看书因此, 当吴晗读到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的时候 ,就非常动心, 后来还写过《古人读书不易》这样的文章 在那字里行 间, 何尝没有融入他自己的身世之感?与之相反 ,世代书香之家的子弟要读书自修的话 ,往往先世有藏,毋需外求 如饶宗颐先生在自述其学术道路时, 就颇以“出身书香世家 ,幼熏文史坟籍”自豪 。
他自述其间因缘道 : “我的家族可以说是潮安地区的首富……我出生的时候 ,家族不但没有衰落 ,而且正如 日中天我的高祖名兴桐,有四个儿子 ,每人都开有钱庄, 自己发行钱票有钱就可以买书, 大型的书籍如《古今图书集成》 、 《四部备要》 、 《丛书集成》156江海学刊2003.2等都购置了这就是我的父亲饶锷藏书楼`天啸 楼' 的来历 里面的藏书那是以十万计的 我的伯父是一个画家 ,画山水; 又是收藏家 , 收藏的拓本、 古钱, 数量多达数千种 可以想见 , 我小时侯成天就接触这些东西, 条件是多么好 ! 现在的大 学生 , 毕业了, 都未必有我六七岁时看到的东西多而且,一般的士绅家庭 、 书香门第 , 还不能有这样的条件 ……我那时侯读书读得很杂 , 道家的 书、 医书都看 ”⑨吴宓在《自编年谱》中自述其家世时说: “农业皆自营 ,农忙时添雇长工 堡内及附近乡村, 无一佃户, 皆自耕农或富农诸家之富, 悉由商业 ”在 1919 年 4月 25 日的日记中,他曾有一段话谈到世家藏书与子弟成长之间的关系 :陈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