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独具风格的胡体魏书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97.45KB
约10页
文档ID:272195986
独具风格的胡体魏书_第1页
1/10

          独具风格的胡体魏书                    文·图/胡晓申中国著名书法家张森先生曾对我说:“你父亲的书法能独创自家风貌、形成自己独具风格的胡体魏书,是很了不起的他为中国的书法宝库贡献了一种新书体但是由于他在军事、经济工作中都作出了卓越[]的成绩和贡献,所以人们往往会忽略他在艺术领域中的成就书画篆刻艺术,是父亲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的挚爱和多年的追求,是他表达思想、丰富生活、陶冶情操、显示人品、推动工作、锻炼身心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和载体父亲以习颜真卿画赞碑、勤礼碑入手,复临秦汉六朝古碑,博采众长,独辟蹊径,尝谓“学一家书不过为人做奴婢”,故矢志于融通之道,不拘于前人绳墨,擅长篆魏,被书法界誉为胡体魏书,蜚声书坛,为后人所景仰王元化教授分析父亲书法的特点时说:“观其法书篆书,结构谨严,风格遒劲;魏书则器宇开阔,元气淋漓,非一石一碑所能限人称先生书法似千军万马严阵以待,又如豪杰搏战,气贯长虹,令人奋发父亲在篆刻艺术中创造了篆隶结合,繁简结合,通用字与专用字结合,字体不限于一碑,风格不拘于一体的理论,称得上是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典范郭沫若曾为他创作的《工业学大庆》印集扉页题词“铁画银钩,古为今用”,特引用宋朝皇帝赞誉大书法家米芾的“铁画银钩”四个字,高度概括赞扬父亲的书法篆刻成就。

此外,父亲的国画以泼墨为主,专攻虾蟹等水中动物,栩栩如生,写意花卉,亦所擅长,形神兼备别具风韵,融金石书画于一体,充分表达了他“画有字意方成画”的主张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人感到奇怪,一个“老八路”出身的老干部,怎么会有这么高的艺术造诣?父亲1911年出生于山东福山的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博览群书,10岁开始写春联,20岁能惟妙惟肖地描摹出吴昌硕的书画篆刻作品当时,就有人用一块银元一个字的代价求他刻章1958年,父亲中风瘫痪,却为他重新焕发艺术青春创造了机缘他每天在大砖上练习写字,锯石章坯,刻字,用金石书画和疾病作斗争不料,“文革”中,他病中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的书画篆刻作品,都成了他的“罪证”家里遭到数次抄家;父亲被造反派无情批斗,但是他的精神没有垮那段时间,他专门写了200多幅“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分别赠给老战友、老同事……父亲在回顾这段历史时,风趣地对我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在这十年里虽然饱受了精神折磨、皮肉之苦,但我却争得了十分宝贵的艺术实践时间如果要总结我的艺术道路,我将永远不会忘记这十年!”1972年,父亲被“解放”了,但属于靠边站的闲人,用他自己调侃的话讲有钱没权,可他却是真闲不住。

他一天当三天来用,早晨和上午练碑帖书法,下午锯石头磨石章,设计刻章,晚上却是书写画画创作的时间他充分合理使用时间,惜时如金我记得“文革”中那段时间他即使午休躺在床上,手指还在肚子上画书法,背篆字对当时情景我的印象太深刻了,至今历历在目,所以他对4500个篆字了如指掌,任何内容、题材,随时可以写出来,一点也不奇怪我的摄影老师张志岳的妹夫、香港著名企业家齐家珊先生,曾对我讲:“你父亲是书法天才,他竟能创造一种书法体,太了不起了但他何曾知道,创造一种书法体,需要何等的才华,又需要下何等的工夫啊大画家们的特殊“手纸”父亲自1972年起,拜谢之光为国画老师,每周至少去谢老家一次他对我讲,谢老师是他最看好的大画家,在新中国成立前,美女月份牌、香烟盒都是他手绘的,之光先生的画已进入一种很高境界,就比如毕加索的画在当时是很少有人能看得懂一样父亲还带我去谢老家,老人拿出新中国成立前他画的美女月份牌原稿给我看,确实功夫了得,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楚楚动人那天之光老人当场画了一幅花鸟画送给我,题上款:晓申小友上海滩一流的大画家、书法家几乎都是父亲的好朋友,每周必有一次书画家会,就在我们家,这一周是谢之光,下一回是唐云,再下周是朱屺瞻,有时几个画家一起来,妹妹胡涛掌勺为艺术家们烧下酒菜,那时候画家的画不能卖钱。

相比之下,老爸比他们就算有钱的了记得我们家的抽水马桶上经常有一厚沓宣纸(画过的)当手纸,我拼起来一看是大家的国画,我问老爸为什么撕了当手纸,他说,画得好的,我留下了,他们老酒喝多了,有时画得不好,我才撕了当手纸,比买来的手纸软多了现在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思议,我的家每个人都用大画家的国画当过手纸,实在太“奢侈”了在我的回忆中,陆俨少、关良、程十发、唐云、朱屺瞻、刘旦宅、董幻吾、谢之光、谢稚柳、应野平等都先后多次来我们家吟诗作画这些大画家还包括刘海粟的家里,我都为父亲去送过信、取过字画,送过印章记得1964年在北京开[来自www.lw5U.coM]会时,父亲去看望郭沫若副委员长,带了两方章给他看,其中一方郭老看后就问,这是齐老刻的章,你从哪弄来的原作?父亲说,这是我临刻白石老人的郭老很吃惊地说,和齐老刻的一模一样,完全可以乱真没想到你刻得这么好!随后,郭老马上托父亲帮他刻一对章,夫人于立群在旁边请父亲帮她也刻一方章回上海后,父亲托人购来三方好石章,为郭老刻了一对阴阳文印章,又为于立群刻了一方,托人捎去北京送给郭老郭老很是喜爱,经常用这两方章盖在自己的作品上近日翻开北京出版的中国近现代书画家印集汇编,其中郭沫若的常用章竟有三方是父亲为他刻的。

生前郭老先后赠送过父亲至少四幅书法精品,其中一幅四尺整张横批写的: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其中那个雷写得特别好,就像炸开来一样另一幅条幅写的是:“灵岩有奇石,入夜化为鹰,势欲陵空去,苍茫万里征”,是郭老游雁荡山时作的诗绘画与书法的关系父亲常对我讲,你学过西洋美术,又学过装潢美术,又拜过姚有信、钱行健和申石伽为师学画,在学习书法的同时要学会开动脑子,将绘画中学到的构图原理运用到书法艺术中来父亲认为一幅成功的作品构图占70%、功夫占30%,可见构图在创作中的重要性他讲中国的汉字从象形文字一路走来,每一个字都是一幅构图,构图如能构好,字也就自然好看了他讲按照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的观念”,凡是美的,大气、传世的艺术作品,也一定是人民大众喜爱的美术讲美,书法同样如此,为何王羲之、王献之、李邕、颜真卿、张旭、怀素和米芾等大书法家的字能流芳百世,他们共同的特点,首先是有美的造型写书法到一定程度要学会某一名家的字,学像已不是问题,只是达到了能品,更重要的是将前人好的、美的艺术造型为我所用、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创造自己的书法体而这创造的书法体又必须根植于传统并最终走出传统的束缚,有所创新,要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还记得父亲又讲,有所创新、突破、超越时代的书法家会很艰难、痛苦,但脱离时代的书法家,一定会被历史忘记。

在拜过谢之光老师后,父亲又专程登门拜吴昌硕的得意门生王个簃为师,这次父亲带去了自己的习作虚心求教,王个老看了父亲的字,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在父亲的一再恳请下,王个老才谈了一点看法,“你的字也太违背传统了,你看,古往今来有谁像你这样写书法的,撇理当先重后轻,捺应该先轻后重,而你的字都与常人完全相反父亲听罢,呵呵大笑起来,“没有人这样写,我不就是第一个吗?”王个老哑然他对父亲在学书的道路上“另辟蹊径”,虽不敢恭维,但对其不肯墨守成规的倔强性格和敢闯精神,倒是从心底里有几分喜欢也许将来在书法艺术上有所创新、有所创造的人,就是像父亲这样的人,但现在不行王个老对父亲说,“你既然跟我学,就必须按照我的要求办王个老提了许多要求,郑重地说,“你应该写石鼓文,我也在写父亲无师想拜师,老师严格要求,“循环蹈矩”,他又不乐意父亲练了一阵石鼓文,又嘀咕起来,为什么一定要写石鼓文,《散氏盘》不是也很好吗?渐渐父亲对老师的严格要求感到不自由了之前在刘海粟家,父亲曾看到钟鼎文的一种《散氏盘》,他一见钟情,之后,他到处寻觅,终于在他与郭绍虞教授邂逅的那天晚上,曹漫之把自己珍藏的《散氏盘》拓片赠送给父亲这《散氏盘》笔画深厚苍茫,一笔之内粗细不等,如千里陈云。

变化起伏于锋抄,结体无比奇特,形方势圆,横不平,竖不直,但左右相依,上下相形,变不平为平,变不直为直,艺术性极高,为父亲所深爱究竟怎么学?”父亲陷入了激烈思想斗争,有一阵子,他在“石庐”里连一个字也不写,反复思考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他找了许多论书法的书翻阅,仔细研究书法的诞生和演变的历史,回味在郭绍虞教授家记的笔记,渐渐地好像找出一条路来——原来,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尊称“二王”(即:晋代王羲之和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为“书圣”唐太宗李世民对之更是倍加推崇,曾下令广泛搜集王羲之的遗墨,得《兰亭集序》后,命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和诸葛贞等摹拓多册,分赐皇太子及诸王近臣,以供临摹学习之用李世民还亲自撰写了《王羲之传论》,认为王羲之的书法尽善完美了,赞誉褒扬到无以复加的程度然而,“二王”的书风并不完全相同,王羲之内敛,王献之则外拓,二者虽是父子,又一脉相承,如他们父子间长相,既像又不完全一样后来,经过多少名家的改革和自我表现及创新,中国汉字书法千变万化起来到颜真卿时,更是“面目全非”颜真卿的书法初学者褚遂良,后学张旭,大胆创出“中锋沉着、凝重外拓、宽博浑厚、雄秀酣畅”的颜体字来,米芾评其为“一洗二王恶体”,大加推崇。

颜体盛行良久,一些人视为“楷模”,纷纷效仿,无形中又束缚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这时,又有名家评说颜真卿,“书法之美,始于颜鲁公”,但“书法之毁,亦始于颜鲁公也”这充分说明:任何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不停地发展,没有统一的模式任何静止的观点、停滞的观点、无所作为的观点,都是错误的父亲在“石庐”里边踱着方步,边思索着对我说那么怎么样使书法不断发展呢?父亲在一本书中读到颜真卿拜师的故事,令他深受启发传说当年颜真卿向书法大师张旭请教,一连提了12个问题,张旭却简单地回答了12个“然”字张旭被追问得急了,只说了一句:“书法当自悟耳父亲读到此句,一拍画案,感觉到这句话非常有道理他从此更加坚信自己的座右铭“无创不特”,决心在学书的道路上博采众长,坚持自创特色,不走别人的老路他深信“只学一家书,学成不过为人做奴婢”话又说回来,王老收了父亲这个徒弟,不是教得不好,也不是不尽心教,而是这个弟子像匹烈马一样难驯尽管师徒私交甚好,但由于“想不到一块去”,父亲在四人帮倒台复出后工作又忙,两人的交往逐渐稀疏了……巧得很,1987年,父亲因病又住进华东医院,偏偏在南楼三楼碰见了同时在医院里治病的王个簃寒暄后,父亲回到病房取出习作送到王个簃的病榻前,虚心“请老师指教”。

王个簃仔细地看着,爱不释手果然不出他的所料,父亲的字虽然远离吴门,非颜(体)非柳(体),但确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较前大有长足进步他仔细地欣赏,认真地品味,整幅字颇有千军万马行阵之势,每个都潇洒飘逸,心中十分欢喜王个老说:“你已自成一家,独具风格,每一笔都有自己的道理,将军字,将军字也后来王个老在其他场合评论“胡体”,不止一次地说:“只有像胡铁生那样带过兵打过仗和长期担任经济领导工作经历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胡体字来著名画家程十发评语,胡铁生同志对待艺术创作的态度,同他对待所从事的经济工作一样,充满革新精神他反对照搬照套,墨守一家之技,主张学创结合,并蓄各家之优他认为“艺术作品不怕骂,个人应该有艺风,人家都说专一好,我独爱好融合通我天天在马路上看到您有一次,西泠印社在杭州开会休息时,西泠印社社长、我国著名书法家沙孟海突然问父亲:“你给人家写的字收钱不收钱?”父亲如实回答说:“有的收,有的不收沙孟海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不收钱的另当别论;如果收钱的话,你要像我一样每字至少五百元,现在是市场经济嘛,你是西泠印社的顾问,否则降低了我们的身份!”父亲笑笑,未置可否但是,父亲始终把手中的笔当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具,从不计较润笔费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