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与有特殊需求的幼儿的家长沟通

hs****ma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2.61KB
约13页
文档ID:502143977
与有特殊需求的幼儿的家长沟通_第1页
1/13

与有特殊需求的幼儿的家长沟通第八章与有特殊需求的幼儿的家长沟通 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提高幼儿的个性化教育水平是现代幼教倡 导的先进理念《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指出:“关注个体差 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可以说,关注有特殊需求的儿 童的教育与发展不但是幼教专业水平的体现,还是现代教育文明程度 乃至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同时,对有特殊需求的儿童进行教育单靠 教师的“孤军奋战"是不行的,家园合作共育非常关键因此,教师掌 握有特殊需求的幼儿及其家长的特点,对他们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 法与沟通策略,是促进这类幼儿发展以及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面一、与肥胖儿的家长沟通 体检结果出来了,党老师班里出现两个超重儿和一个轻度肥胖儿 党老师约了这三个孩子的家长,与他们沟通肥胖的危害以及治疗肥胖 症的方法家长听了,不认为肥胖是个问题一个奶奶说孩子长大以 后就变瘦了,现在胖点结实说到限制孩子饮食,一个爷爷赶快说不 要限制自己的孙子吃东西,孩子喜欢吃就让他吃,在幼儿园要让他多 吃饭党老师发现与爷爷奶奶沟通很费劲,跟他们讲了很多道理,可 是他们听不进去那么,怎样说服老人配合教师应对孩子的超重问题 呢?(一)了解肥胖儿的基本特点 目前,儿童肥胖症是世界范围内最受瞩目的营养性疾病之一。

国 内外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儿童肥胖症不但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还影 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它不但是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先 驱",还会导致孩子自卑、退缩、智力降低、学业不良、动手操作能力 和运动协调性差、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低等问题但是,儿童肥胖问题并没有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在老人的传统 观念里,孩子胖点是健康、有福、可爱、结实的表现,甚至是家庭生 活条件好的象征,意识不到儿童肥胖的潜在危害当家长存在认识误 区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幼儿教师作为儿童健康成长的把关人,就肩 负着很大的责任二)与家长沟通的策略根据肥胖儿及其家长的特点,幼儿教师与这类家长沟通的重点是 帮助他们认识到肥胖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消极影响,并向他们推荐科学 的养育方法1.采取沟通对象逐层推进的方式幼儿教师的沟通对象——家长具有网络结构特点,即以孩子为中 心,然后根据家庭关系的远近,首先涉及爸爸妈妈这一层次,然后涉 及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这一层次,最外围涉及保姆和亲戚朋友这一层 次每一层次都可以作为沟通的突破口,而且因为各个层次都是为了 孩子的健康发展而形成利益的共同体,所以每一层次的沟通信息都会相互分享因此, 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多层次的。

教师可以采取沟通对象逐层推进的方 式:如果感觉老人的沟通工作难做,就与年轻的父母沟通;如果与父 母沟通不畅,就直接教育孩子,发挥“以小带大”的作用,通过孩子 的言行影响家长的观念与行为,并在幼儿园对孩子实行科学保教,弥 补家庭教育的不足2.阐述观念以案例为主,不要让家长感觉危言耸听对于年轻的、有文化的父母,教师把宣教资料发给他们即可,以 便他们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但是对于不方便阅读的老人来说,教师 需要寻找案例资料,用实例、故事、他人的教训帮助老人更新观念, 以免让他们觉得教师在危言耸听3.从膳食平衡的角度指导家长学会科学养育孩子面对某些家长对肥胖的危害不以为然的情况,教师从膳食平衡的 角度来提醒他们科学养育孩子,可能更容易被他们接受肥胖儿童在 饮食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晚餐吃得丰盛、进餐速度快、饮料喝得多 零食和荤菜吃得多、蔬菜和豆制品吃得少,等等教师可以针对孩子 平时在园挑食、偏食的情况提醒家长指导孩子细嚼慢咽、膳食平衡为了敦促家长为肥胖儿童选择健康食材,教师可以制作一张“信 号灯食品卡'',帮助家长时时自查,为孩子多选择绿灯食品,少让 孩子吃黄灯食品,尽量不让他们吃红灯食品◎绿灯食品:牛奶、豆腐、豆浆、瘦肉、肝、鱼、虾、鸡蛋、白菜 芹菜、油菜、菠菜、菜花、萝卜、豆角、黄瓜、冬瓜、番茄、豆芽、 蘑菇、蒜苗、韭菜、生菜、茄子、苹果、梨等。

◎黄灯食品:米饭、馒头、大饼、面条、玉米、馅类食品、香蕉、 葡萄、橘子等◎红灯食品:糖、巧克力、甜饮料、甜点心、白薯、肥肉、黄油、 快餐食品、油炸食品、膨化食品等4.指导家长带领孩子做适当运动和家务活动 肥胖的孩子不但存在不良的饮食习惯,还存在看电视多、运动少、 被动等待多、自己动手少的现象因此,教师在幼儿园要特别指导肥 胖儿童的户外体育运动,并提醒家长回家后敦促孩子练习一些运动项 目,如快走、慢跑、骑车、跳绳、拍球、游泳等每次运动20〜30分 钟,鼓励孩子坚持每天锻炼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要让孩子多锻炼身 体,比如,短途尽量以步代车;上下楼梯让孩子自己爬;在家里减少 包办代替,鼓励孩子做些简单的家务,如收拾玩具、端水、端饭、浇 花、拎物、扫地、擦地、擦桌子等二、与龋齿儿的家长沟通幼儿园的保健大夫查出彬彬有一颗龋齿,蔡老师把龋齿矫治单交 给彬彬的妈妈,妈妈签了字,同意配合大夫矫治孩子的龋齿但是第 二天早晨,彬彬的妈妈把签字单要走了,又不同意给孩子治牙了她说昨天与其他家长聊了聊后认为:如 果孩子不觉得牙疼,现在就没必要矫治,孩子 6 岁以后就该换牙了 蔡老师跟.彬彬的妈妈谈了矫治龋齿的必要性,没想到彬彬妈妈反问 了一句:“蔡老师,是不是彬彬不治牙就影响班级的龋齿矫治率,你 会被扣奖金?''蔡老师赶紧解释:“不是扣不扣奖金的问题,我们主 要是担心孩子的牙齿健康。

彬彬的妈妈说:“那就好,我可以跟你 们园长解释,这不是你们老师的原因,是我们家长自己不愿意治疗, 与班上老师没有关系蔡老师没再说话,因为她不知道该怎样再跟 家长交流一)了解龋齿儿的基本特点洁白整齐的牙齿是人的第二张脸,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 拥有一口健康漂亮的牙齿但是,当儿童乳牙患了龋齿时,很多家长 认为乳牙迟早要换掉,不必去矫治实际上,这是一个认识误区因 为乳牙患龋,会导致咀嚼功能降低,进而影响儿童的营养摄入;还会 导致牙齿排列不齐,养成偏侧咀嚼的习惯,使颌骨发育不对称,影响 面部美观如果不加以治疗,还可能发展为牙髓炎、根尖炎,影响恒 牙胚的发育所以,家长千万不要以为孩子长大了要换牙,就忽视了 孩子幼儿期的口腔健康目前,我国婴幼儿的龋齿患病率还在逐年升 高,这与孩子的不良饮食与卫生习惯固然有直接关系,但也是与家长 对乳牙龋齿矫治的认识不到位分不开的二)与家长沟通的策略根据龋齿儿及其家长的特点,教师与这类家长沟通的重点是帮助 他们认识到龋齿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消极影响,并向他们推荐科学的卫 生保健方法1.请牙医进班召开家长座谈会因为龋齿的预防、检查与治疗涉及专业的医学知识,因此教师可 以请牙医进班与幼儿家长详细交流他们所担心的诸多相关问题。

牙医 的专业威信会促进家长走出认识的误区,提高他们对乳牙龋齿的重视 程度同时,教师还可以把牙医进班活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与 家长座谈,大约 90 分钟;第二部分是与幼儿交流,牙医可以拿着牙齿 模具,带着牙菌斑试剂以及相关牙齿的图片、视频资料,给幼儿讲解 保护牙齿的重要性和方法,提高小朋友的认识水平2.提醒家长控制孩子吃糖是关键龋病的预防离不开从小就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众所周知, 糖是孩子乳牙龋坏的罪魁祸首,因此,家长要注意控制孩子的食糖用 量,尤其是晚上睡觉前吃糖更容易发生龋齿孩子吃糖也多与家长的 教育方法单调有关当孩子磨人、闹人、蛮不讲理的时候,家长想不 出更好的办法劝服孩子,就会跟孩子交换条件:“别闹了,你听我的 话,我给你吃糖"调查发现,老人和保姆照顾孩子经常使用这个方法, 因为他们想不出更好的办法让孩子听话,只好采取这种“甜蜜的诱 惑''教师发现这种情况后,要及时跟家长交流,并传授正确的教 育方法3.向家长传授鼓励孩子刷牙的方法 餐后漱口刷牙是预防幼儿患龋齿的法宝,可是有的孩子在幼儿园 听老师的话能认真刷牙,回家后就不这么做了对于这类孩子,教师 可以向家长传授鼓励孩子刷牙的方法。

比如,教给家长一首《刷牙》 的儿歌:“小牙刷,捏得牢,早晚刷牙很重要刷里边,刷外边,上 下左右全刷到,牙膏乐得吐泡泡"每天晚上,家长和孩子一起边唱儿 歌边刷牙刷完牙后,家长还可以奖励给孩子一张小贴画,强化他的 好行为,鼓励他养成自觉刷牙的习惯4.家长需要指导孩子正确刷牙 从牙齿保健的角度来说,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也非常重要在幼 儿园,虽然教师讲过刷牙的正确方法,但是因为班级孩子多,即使有 的孩子没有正确刷牙,教师可能也无法顾及所以家长手把手地指导 并监督孩子刷牙非常关键首先,引导孩子掌握挤牙膏的量,如黄豆 粒般大小即可其次,教给孩子正确刷牙的方法——“上牙从上往下 刷,下牙从下往上刷,刷牙要顺牙缝刷,咬颌面前后来回刷,每个部 位刷1 O次,每次刷牙两三分(钟)注意不要让孩子像拉锯一样来回 横刷,这样不但刷不干净牙,还有损牙齿此外,在刷牙的过程中,还要提醒孩子不要把牙膏吞进腹中最后,刷完牙后把 牙膏漱干净与好动儿的家长沟通超超上课容易走神,不遵守纪律 老师讲故事的时候,他会左顾右盼,不专心听讲,有时摸摸旁边的小 朋友,有时抠抠自己的衣服,小动作很多为了提高超超的注意力, 也避免影响到别的小朋友,老师把超超的座位安排在离自己最近的地 方,这样稍微好一点,但他还是管不住自己。

教师把情况反映给超超 妈妈后,超超妈妈担心孩子是多动症一)了解好动幼儿的基本特点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但是动作的多少取决于活动的需要,不 需要的动作太多就属于多动比如,听讲的时候不停地抠手,坐着的 时候不停地晃腿,画画的时候不停地动脚,站立的时候不停地扭动身 体,集体活动的时候不听指挥到处乱跑,上课的时候爱插话、说话而 不是举手发言……这些伴随的、不必要的动作存在于孩子不自觉的行为 习惯之中,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心理素质或者品德修养等方面均产生 不良影响对于孩子的好动行为,有的家长像超超妈妈那样认为是多动症 面对这类家长,教师要告诉他们:有的孩子好动属于不良行为习惯, 有些则属于多动症(ADHD)后者是一种心理疾病,需要专业的帮助与 治疗是否患有多动症,诊断依据主要是家长和教师提供的病史、临 床表现和心理测验结果多动的普通孩子与患有多动症的孩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 区别1) 注意力方面多动的普通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能聚精会神, 并讨厌别人的干扰;而患有多动症孩子玩什么都心不在焉,并难以有 始有终,无目的的动作很多2) 自控力方面多动的普通孩子在陌生的环境里和成人的特别要 求下能约束自己;而患有多动症的孩子则无视环境、无视要求,坐不 住,也静不下来。

3) 冲动性方面普通孩子的好动行为一般是有原因、有目的的; 而患有多动症孩子的行为则具有冲动性,缺乏目的性,让人难以理解4) 生理方面患有多动症的孩子,其脑部机能有障碍,所以不易 矫治痊愈;而好动的普通孩子没有生理方面的障碍,多属不良的行为 习惯,加强教育和改善环境就可以取得良好的矫正效果二)为家长出谋划策 根据好动儿及其家长的特点,教师与这类家长沟通的重点是帮助 他们正确地认识好动与孩子年龄特点的关系,并帮助他们培养孩子良 好的行为习惯1.根据多动的情况区别对待不要轻易地把孩子的多动行为判断为多动症,但也不要忽略孩子 的多动现象如果孩子只是偶尔才有一些小动作,家长不要严加责怪,而是要理解和宽容孩子,给孩子指出问题所 在,并给孩子改变自己的时间;如果孩子的多动属于不良习惯,家长 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地提醒和指导孩子;如果家长怀疑孩子患有多 动症,可以带孩子到专业机构进行诊断,一旦确认就要配合专业人士 对孩子进行专业的治疗2.逐步延长注意力持续时间多动的主要表现是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持续时间比较短这里 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是指有意注意时间,即孩子不管喜不喜欢注意对象, 为了。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